“移情者”一词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常见了,关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在线文章和自助手册也陆续涌现出来。这类人群拥有高于一般水平的同理心。移情者们具有察觉他人感受的天赋,但他们也可能成为他人能量的“情感海绵”。以下是朱迪斯·奥洛(Judith Orlo)总结的一些移情者的特征:

·乐于付出,精神上开放,善于倾听。

·在感情中容易受伤。

·对他人的情绪非常敏感,容易吸收他人的情绪。

·很容易成为“能量吸血鬼”的目标。

·性格内向,需要独处的时间。

·感官高度敏感,可能会因为噪声、气味或讲话太多而感到疲惫。

·品格高尚,常常因付出太多而燃尽自己。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个概念,但“移情者”这个词,其实很具误导性。虽然有些人的确比平常人具有更强的共情能力,但其实共情是所有人都有的能力。用“超强共情者”来描述那些对他人身上的情感和能量更敏感的人要更加准确一些。超强共情者总是非常敏锐,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和社会意义上。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时,会觉察到里面的细微差异,表面平静下的暗流以及能量的涌动。他们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下载”别人的心灵材料到自己的身体里。这种能力听起来似乎很神秘,但只要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例如,对情绪传染和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就会对我们科学解释超强共情者的能力有所帮助。

容易受到“情绪传染”

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一直对人们“接收”他人的情绪这一点很感兴趣,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情绪传染”。许多研究都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作为社会人,我们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情感表达,从而达到具有相同感受的程度。

谈到“移情者”现象,我们的问题是,有些人是不是更容易“接收”别人的感受?根据社会科学研究,答案是肯定的。在两人或多人的互动中,总有一方的情绪轨道更强大,他们能更有力地用自己的情绪感染他人。这些人是情绪的“发送者”。另外,有些人更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所感染,他们是情绪的“接收者”。每个人的大脑结构和性格因素决定了谁扮演发送者,谁扮演接收者。发送者往往更有魅力,表达能力更强,更有趣,性格中更具统治力,而接收者通常更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情感细节。

不过,仅仅自动地接收别人的感受还不能算共情。情绪传染是一个快速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过程,它并不总是有效的。情绪传染的特点是原始、自动、不可控制。它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发生了,我们可能会拾取他人的心灵材料,但却无法消化、转化或利用它们。而共情却是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更多工作。作为一个超强共情者,如果你只是一味被动而不受控制地接受情绪传染,不断吸收他人的情绪感受,你很快就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有效和健康地共情,你需要发展一些技能,如环境观察和情绪调节,这能帮助你超越情绪传染的状态。要达到共情,需要一定的情感全面性、成熟度与实践。这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技能,且一经磨炼,它便成为社交智慧、获取幸福和天才领导力的基础。

具有高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

除了社会科学,神经科学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超高共情者。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我们的大脑中发现了一组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这些细胞在我们和其他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神经物理联结,我们在观察别人做某事时,大脑中处理类似事情的区域就被激活了。同样地,只要看到另一个人的情绪表现,我们的身体和思想就会自动对其产生一种共鸣。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神经共振”或“脑对脑耦合”。镜像神经元的作用非常强大,因为它绕过认知推理,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直接的神经联结。在育儿、心理治疗和其他需要深度共情的过程中,镜像都是一个关键方面。我们的镜像神经元可能出现过度活跃或不够活跃的情况,这取决于许多因素。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人类对彼此的共情程度有所不同,而具有超高共情力的人可能比一般人拥有更活跃的镜像神经系统。

童年创伤的幸存者

导致超高共情力的因素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后天的。如果你是一位超高共情者,很可能你天生就拥有一个敏感的生理和心理系统,和可渗透的能量边界,对你周围的环境更有情感反应。与此同时,特定的童年环境可能会放大这一特征。如果你成长在一个混乱、暴力、充满虐待的环境中,变得对环境高度警觉可能是你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大脑的适应方式是从信息中提取固定的模式。当你不得不与情绪不稳定的父母打交道时,你会变得非常注意他们的能量水平、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的微小变化。不经意间,你会训练自己去捕捉他们愤怒时或是即将展开攻击前的最早、最微小的信号。当你的共情直觉被一个不稳定的环境放大时,你会高度警惕和焦虑。甚至在你长大后,不再面临任何危险,一旦房间里的气氛或是其他人的情感基调发生了变化,你内心依然会自动产生一个“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如胸腔收紧,心跳加快,觉得“应该做点什么”等。

如果童年时照顾你的人是个需求过度或者控制欲很强的人,宛如能量黑洞,那么你的能量边界也会被迫退让。情感上不成熟或不健全的父母会害怕不被需要,害怕被孩子抛弃。他们可能会通过情感的流露、制造内疚感或情感操控等不易察觉的方式,来阻止孩子离开自己。在精神分析中,术语“自我边界”就是专门用来描述自我和他人之间的情感和身份区分的。如果你的父母一再闯入你的空间,你就没有机会健康地培养起自己的个性,在精神上与他人区分开。你可能被困在一种叫作“缠结”的家庭动态中。“缠结”的定义是,在一段两个或更多人的关系中,彼此过度参与对方的生活,并在情感上做出反应。在“缠结”的互动关系中,一个人习惯于受到其他人情绪的强烈影响,并自认为对其情绪负有责任。因此,这样的人将很难区分自己的感受和他亲近的人的感受,他们可能会始终觉得自己应当把别人从消极的情绪中拯救出来(我们将在第六章中进一步讨论这样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