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居有徽派、苏派为代表,上海地区民居也有各种类型,其中石库门最为著名。

绞圈房出现于上海沿海地区,那里的住户主要是农民、盐民、渔民和小康家族。家族规模较大的住宅如浦东孙桥的艾氏绞圈房,一度被误传是明代三品官艾可久的宅院,查核以后才确定这是艾氏四世祖艾洪大迁徙到孙桥定居的宅居;浦东瓦屑东周家宅绞圈房,住户是工商地主;在市中心区海宁路780弄22、24、26号有一座双绞圈房,这是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钱家宅,吴越国钱镠第30世钱世德和钱大成父子,为避战乱迁徙到穿洪浜(今海宁路房址)定居盖房。

石库门住宅出现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上海老城厢也有。它早期一般是业主自用,江浙一带地主和富商为避开太平军追杀,逃至上海买地造屋。还有大批商家以出租为目的,把租界当作“国中之国”的避难港,盖起一批批石库门里弄牟利。石库门里弄的房地产开发商先是外国商人,后来华人也加入。浙江南浔乡绅张、刘、邢、庞四家,洋行买办程谨轩和周莲堂,祥茂洋行买办陈炳谦,通和洋行买办应子云,怡和洋行祝大椿,东方汇理银行朱子尧,清末官僚李鸿章、盛宣怀,还有民国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都是石库门里弄的投资开发商。

绞圈房是上海地区农耕社会文化的产物,石库门住宅是上海租界文化的产物。一个土生土长,另一个中西结合。清末民初,石库门刚问世不久,能清楚地看到这种中西结合的痕迹,比如在乌鲁木齐南路183弄内(图3-7)和武定路115弄内(图3-8)的本地房,三合院式单层本地房基本特征与正宗绞圈房相同,只是前埭改为围墙和石库门木门,它们有着绞圈房外形和石库门的门面,从这里也可看出绞圈房子对石库门的影响。早期石库门住宅如1872年建的兴仁里和1915年建的联珠里(图3-9),虽然是二层住宅,但平面是四面围合,后来因四面围合式不利于群体的排列,前后房屋间距也过小,改为三合院式(图3-10)。可见,绞圈房对早期石库门住宅有一定的影响,中、后期石库门朝西化方向发展,与绞圈房渐行渐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