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圈房子是上海滩的大宅门,居民中好多是书香门第、耕读人家,有的还内设专司启蒙幼童的塾所,也有主人著书立说的书房,传递出浓郁的瀚墨书香。《上海住宅建设志·旧有住宅·古老住宅》中就对合院古建筑的房屋格局这样指出:“正厅前左右对峙的厢房,或供晚辈居住,或作饭厅、书房。从门楼到各房,有走廊相通,穿过耳房或避弄,进入第三进院,有的即为后院。”

根据原九九关爱网顾问朱渊澄先生提供的《续修鹤沙沛国朱氏宗谱》记载,清雍正至乾隆年间(1730~1742),在浦东鹤沙朱家潭子建有一座绞圈老宅,距今已近290年的历史,其先祖朱听在元末动乱时从北方迁居而来。其宗谱显示,其四进深的绞圈老宅名曰“怡仁堂”,在三进的右面次间设启蒙幼童的塾所“爱莲书屋”(图6-7),与其对称的左面次间则设宗族塾馆“畹兰书屋”,专司科举应试教育,师生之间多有唱和之诗,书香浓浓。有年门生将赴京应试,老师陆耕吾曾寄赠《满江红》一首,诗云:“六载周旋,都说是知心师友,请问你,功名耽阁,私埋怨否。只望鹏飞云路远,还教鹤伴梅花瘦。道先生且勿赋归来,须仍旧。”写出了六年师生的情意。

清代著名学者、一代儒宗钱大昕(1728~1804),他的故居潜研堂是一座墙圈房(墙圈房是绞圈房的一种,图6-8)。钱大昕是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据考证此宅购置于1768年。钱大昕少时聪敏,喜读书,辞章为“吴中七子”之冠。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巡游江南,江南才子纷纷进表献辞。钱大昕的献辞倍受青睐,被列为头等,召至江宁行宫面试,定为一等三名,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其成就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钱大昕晚年归隐田园,潜心经史,曾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钱大昕全集》中有一部《潜研堂诗集》,内有《春日闲坐》诗,写了他的家居之情:“五亩城西路,郊居赋若何?鸟声新雨过,帆影夕阳多。酒熟人初醒,诗成客解歌。生来耽习静,闲坐说禅那。”其他如“小屋才三椽,编茅以盖之。老农八九家,卜邻亦于兹”“我庐亦何有,桃李三两株。春过结实好,童稚来徐徐”等,他描写的情景与现在的潜研堂大体相符。

潜研堂地处嘉定区中心的孩儿桥附近。《嘉定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在孩儿桥的南面,是钱大昕的住宅,有曹秀先题的匾。潜研堂的左边有‘四茧堂’,有翁方纲的题匾。”“潜研堂”取潜心钻研、细心考订之意,这是钱大昕一生的读书治学经验。钱大昕另有一个书房名“十驾斋”,典出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马早晨驾车,晚上卸驾,因称一天的路程为一驾,“十驾”即为马驾车走十天的路程。“驽马十驾”,其意比喻锲而不舍。钱大昕取斋名“十驾”,既为自谦,也为自勉,意在勉励自己钻研学问,当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他有一本文史杂著便题名“十驾斋养新录”,其书斋联“寄趣林亭放怀山水,娱情丝竹至乐咏觞”,甚有书香味道。

现被列为保护建筑的浦东张江镇艾家老宅,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祖先艾可久是正宗上海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太常博士,擢升南京御史、通政使。艾可久任通政使时曾迁居上海南市城厢,现老城厢内“艾家弄”因此而得名,如今尚存绞圈房遗迹可寻。浦东孙桥现留存的艾氏民宅为艾可久后裔所建,是并不多见的双绞圈典型,2003年被列为文保单位。老宅中仍有诗香留存,厢房内有红木柜、红木床等家具,其中红木雕花大床留有诗文:“故园宛在画屏中,百草新晴翠愈浓。苍瓦滴珠烟漠漠,秀篁穿目雾蒙蒙。风摇桂子催人醉,雨里蔷薇扑面红。青鸟不须先探眼,殷勤传依告家翁”,写出了绞圈房子中的诗情画意。东庭中心厅内置匾额“恒心堂”,这是由沈玉麒于清宣统元年(1909)题书。艾氏后人称:“艾氏10世艾承禧拓宽兴修艾宅后,不久病故,续有侄艾曾格修补置。艾曾格因父艾从禧早亡,由父兄艾承禧抚其孤至立。曾格念其恩,敬其志,特置匾纪念。”从艾家老宅中走出的艾氏后人艾中信,是著名的现代画家,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后师从徐悲鸿、吴作人、吕斯百学油画,同时选修中国画。晚年,艾中信对故园的乡土情结愈加强烈,他笔下的河桥、老屋、云树、园林、庭院、场地,都寄托着他的深情厚意。在名作《夕阳照故园》(图6-11)里,紫色的暮霭中,那一抹夕阳含情脉脉,仿佛是画家心中泛起的无限思乡情愫。

浦东新区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南侧,保留了一幢墙圈房,这是近代实业家陈桂春建造的颍川小筑,现辟为吴昌硕纪念馆。有间厢房特改建为吴昌硕的书房画室(图6-12),案上陈放着文房四宝,老宅有书香,向世人展示了当年吴昌硕的瀚墨生涯。

“孩童戏闹在客堂,小斋犹闻读书声”,浓浓的民俗风情与清雅的书香气息,是上海绞圈房留给人们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