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将军披着欧洲大陆新开辟的第二战场的烽烟从英伦三岛飞回了华盛顿。他一钻进五角大楼,就急忙叫来了陆军部作战司司长汉迪。

马歇尔告诉汉迪,说他这次英伦之行时,英军参谋长布鲁克向他要求撤换史迪威。原因是今年3月英帕尔战役开始以后,他与东南亚战区统帅蒙巴顿已出现严重分歧,行动很不协调,在英帕尔遭受日军围攻最激烈的时候,史迪威却集中力量开辟缅北密支那战场,这些指挥上的分歧,已经严重伤害了彼此的感情。

汉迪听罢,沉默了一会说:“史迪威开辟缅北战场是经过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他在密支那的战功是应该受到嘉奖的。我认为目前应尽快将他晋升为上将,让他去统帅中国的所有军队,他在印度的职务可以移交给索尔登,东南亚战区副司令由韦洛将军担任,这样可以两全其美,一来可以安抚英国人,二来可以增强中国军队作战的指挥力量。”

“对,你这办法不错。”马歇尔用手理了理头上不多的头发,从桌子旁站起来,有些担心地说:“我在飞机上就读了中国的战报,那真是一败涂地,局势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让史迪威全权来协调和指挥中国的各派军事力量,共同抗击日本军队是有必要的,关于我们的谈话内容,请你拟一个电文,征求一下史迪威将军的意见。”

在缅北前线指挥攻打密支那的史迪威将军接到了马歇尔拍来的电报,自己高兴得喜出望外,这种高兴是一种经受了时间考验而最后获取了胜利的高兴。他一想到那位受雇于蒋介石,完全丧失了美国军人立场的陈纳德心里就想发笑,他的飞机没有能够挡住横下心来的日军,相反国民党军队连他的机场都无法保护,第十四航空队的机场连连丢失。这个流氓,事实教训了他,他那喋喋不休的高谈阔论鼓吹的空中作战计划,如今早已成为不堪回首的往事了。时间,最终能检验一切。

史迪威7月4日回电马歇尔,认为总统应向蒋介石明确指出过去不注重陆军改革的失误,并指出挽救目前形势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迫使蒋介石同意让史迪威担任统率全中国军队的军事指挥职务。

史迪威在电报中还指出,准备使用中共部队出兵晋豫,攻击汉口的战略考虑,他自信中共军队能够听从他的指挥。

史迪威要求马歇尔用最有力的条件约束蒋介石,防止他背后另搞一套,以致不使他指挥全中国抗日军事力量的职权落空。

参谋长联席会议认真研究了中国的战局,认为中国的形势已经到了把中国的军权交给一个有力的人物指挥就能产生效果的时候了,而在中国,国民党指挥不了共产党的军队,共产党也指挥不了国民党军队,如果双方都能接受一个美国将军的指挥,则可以把国共军队统一起来。能够肩负起这样使命的只有史迪威将军了。

参谋长联席会议向罗斯福总统提出如下建议:

(1)要求蒋介石任命史迪威统率中国全部军队。(包括同意史迪威指挥和装备中共军队)。

(2)晋升史迪威为陆军上将。

(3)史迪威印度指挥权交索尔登将军接替,东南亚战区副司令职务由韦洛将军继任。

罗斯福总统基本照准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向蒋介石发出了电报。电报强调了史迪威统率中国国共两党军队的含义,并明确史迪威是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行使权力。

蒋介石送走华莱士以后,还沉醉于他与华莱士私下商定召回史迪威的满足之中,忽然又接到罗斯福总统这样一份电报,不觉感到像是遭人当头一击,真想不出这是怎么一回事。

蒋介石怕其中有误,一方面电复罗斯福,一方面电告正在美国的孔祥熙,让他当面向罗斯福总统陈述详情。

蒋介石在拍给罗斯福的电报里,照样像过去一样耍了个花招,首先对罗斯福电报里提出的要求表示“原则赞同”,但一个转折,又要求罗斯福能给他一个准备的时间,要求总统能派出私人代表协调他与史迪威之间的矛盾。这是蒋介石使用的缓兵之计。

7月15日,正出使美国的孔祥熙被罗斯福总统派来的汽车从大使馆接到了白宫。

罗斯福总统满面笑容地接待了这位蒋委员长的连襟。孔祥熙当面向他递交了蒋介石给罗斯福的电报,罗斯福看过后满意地点着头说:“委员长电报中对我们的几点要求‘原则赞同’的观点使我感到欣慰,这事我准备交给李海去办理,至于委员长要求派政治代表的要求是可以考虑的。”

孔祥熙文绉绉地说:“中国的军队成分和沿革都很复杂,除了法令以外,人的情感也很重要,里面也有威望、资历的成分,不是简单发号施令就能奏效的,依我看史迪威将军不能胜任指挥全中国军队的关键在于他对共产党一无所知,而又与委员长性格上矛盾太多。”

罗斯福总统对这种要求召回史迪威的暗示感到厌恶,但他尽可能地掩饰这种情绪:“这个问题让我们慎重考虑一下,至于委员长电报中要求派一位政治代表,华莱士先生回来后也向我转达了,这是个好主意,不过,眼下一时还考虑不到合适的人选,其他了解中国情况的人职务都不高,与这个工作不相称……”

这个时候,罗斯福一边应付着孔祥熙,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自己的檀香山之行,麦克阿瑟、尼来兹已经准备十分周密的攻日战略方案,在里等候总统最后的拍板,罗斯福对这位孔祥熙博士提出的问题不可能有多大的兴趣,只是出于礼貌才在这里勉强地敷衍着。他一送走了孔祥熙,便立即踏上了去檀香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