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只是响过隆隆的雷声,闪了几道闪电便沉默下来了,乌云越积越浓,大地静悄悄的,没有一丝风,那翻卷的云层将会携带着万钧雷电把空前未有的暴风雨降临人世。

史迪威以为在黄山向蒋介石当面递交总统的电报,会使蒋介石来一场急风暴雨,然而却没有产生。

一连几天,史迪威欢畅的情绪渐渐为理智的思索代替,美军总部几乎与蒋介石断绝了任何来往,而蒋介石好像根本没有接到过那种令人难堪的电报一样,罗斯福的电报对他没有起任何作用。相反,蒋介石中断了正在进行的中美会谈,中美关系出现了新的僵局。

一场更大的暴风雨在酝酿着。

史迪威已经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感到自己正面临着深渊,罗斯福是选择他还是蒋介石?选择了他,美国在中国能够得到什么?而选择了蒋介石,美国会得到一个战争中和战争后的盟友,更重要的是一个足以叫几代人享受的市场。

高斯向他透露,蒋介石并不反对美国军人指挥他的军队,只是反对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而且正在从这方面去暗示华盛顿。

史迪威知道,如果真是那样,自己就会成为一块绊脚石被人踢开。

蒋介石一方面向罗斯福总统施加压力,迫使其召回史迪威,一方面又表面上采纳了史迪威制定的桂林防务方案并交给白崇禧去执行,还告诉史迪威他已经将上次入缅作战中渎职的93师师长枪毙。

史迪威为了打破在指挥权问题上的僵局,主动制定了一个亲自前往延安,说服共产党接受国民政府领导和他本人的指挥的建议方案。按照史迪威的主张,共产党军队将部署在黄河以北,不与政府军队发生接触,接受美国武器装备限制在五个师以内。史迪威的方案得到了赫尔利的支持。当赫尔利将这个方案送给蒋介石的时候,蒋非但不同意史迪威的报告,反而正式向赫尔利提出了召回史迪威的要求。

赫尔利见到史迪威时,只能连连摇头说:“太晚了。”

这“太晚了”三个字说明了什么呢?史迪威明白是蒋介石已经完全断绝了谈判的可能性。这个流氓,本来搞的那些会谈全是骗人的把戏,就是不发生这事,他也会找出别的理由来把所决定的一切推翻。史迪威最根本的问题是触及了蒋家王朝最敏感的神经,就是要改革军队,搞政治民主。

武装八路军抗日这是蒋介石最害怕的事情,比挖他的祖坟还要难受。

蒋介石对史迪威的那种必予除之的心理是明摆着的。但是史迪威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位在他的眼里是顶呱呱的美国人的赫尔利为了某种需要正在悄悄地干着出卖他的事情。

就在史迪威要求赫尔利再对蒋介石做一些缓和工作的时候,蒋介石、宋子文、赫尔利三人秘密起草了一份给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这份备忘录历数了史迪威不适宜继续在华任职的理由,提出了另派富于友谊合作精神的美国将领接替史迪威的要求。

这份备忘录由赫尔利携带着在夜晚里到了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由美国海军系统的电台秘密发回美国,避开了史迪威的中缅印战区美军总部和陆军系统的电台,直送罗斯福。

与此同时,蒋介石又另电正在美国的宋美龄和孔祥熙,把国内发生的事情告诉他们。蒋介石把史迪威与他闹翻的经过详细述说之后,指出:“予因罗斯福总统对于中国有竭诚援助之德,故平日对罗斯福总统之主张无不尊重,但此次之事涉及立国主义、国家主义与人格,不能迁就,否则纵使盟国作战胜利而我国格已失,虽胜犹败,现对罗斯福电决置不复,业以备忘录致赫尔利代表使其代达。”

蒋介石在电报里严切之词,激越之情已溢于言表:“中国局势决不至崩溃,吾人自力更生比受人束缚为愈,予已下最大决心,如有人前来说情,应严正拒绝,并请从速撤换史迪威。”

用如此悲壮而委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张,来掩盖自己的阴暗处,使自己的行为更能得到别人的同情和理解这是蒋介石这个弱国领袖人物与大国打交道的一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