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9月18日总统在魁北克签署拍发了那份给蒋介石的电报以后,罗斯福每天都等待着蒋介石的回电。
可是落空了。
本来被蒋介石激怒了的罗斯福又开始感到自己在处理中国事务的时候太简单化了。越老是不见蒋介石的回电,罗斯福的内心则越发不安。
当马歇尔将史迪威在会议上公开投送总统给蒋介石的那份电报的经过告诉罗斯福的时候,罗斯福差点暴跳起来,但他毕竟强制住了自己的感情,没有让感情的闸门打开,将汹涌的洪水放出来。这事不能怪史迪威的投递方式,引起这种后果的关键是电报内容本身。
陆军部作战司为罗斯福总统拟就了好几份向蒋介石道歉的电报,但都婉言拒绝了召回史迪威。罗斯福知道这些都是马歇尔和史汀生的意见,他都没有在电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罗斯福知道和这位蒋委员长打交道,要谨防他用这种手法要挟,牵着你的鼻子走,这次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
罗斯福主张再看一看。
在总统做出这种考虑的同时,他也考虑了另外一个安排——如果万不得已,就只有牺牲史迪威了,失去中国的责任将落在自己头上,这与不久就要参加的蝉联四届总统的大选,将是一个什么关系?
如果召回史迪威,可能引起的不满只是局部的。
罗斯福召集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召回史迪威的问题。马歇尔拍着桌子,涨红了脸表示:“如果史迪威被调,我们将不再派任何一位美国将军去统率中国军队,或者去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
罗斯福和霍普金斯在这种场合也只得冷静地听着马歇尔发火。
马歇尔严肃指出:“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人事的问题,无论派什么人去都是难以应付的,除了史迪威以外,无人可派。”
罗斯福沉默了半天才蹦出一句话来:“陈纳德将军怎么样?”
空军司令安诺德当即表示反对:“这样还不如让蒋介石骑到我们的脖子上来,陈纳德这个人怎么样,我想总统心中比我们还有数,是想讨好那位蒋介石吗?这样将来中国的局面是不堪设想的,也许蒋介石会让陈纳德去轰炸延安的。”
马歇尔指出:“史迪威目前是四星上将,与麦克阿瑟的地位相当,在缅对日作战中战功卓著,如果更换,将使美国人民对中美合作感到失望、对今年大选将会产生影响。史迪威本来是员战将,今令其卸去战区参谋长职务,专心负责滇缅路的军事,也正好合适。”
罗斯福见参谋长联席会议通不过,便只好作罢。他在10月6日给蒋介石首先拍出了第一封电报,以打破双方的沉寂。
罗斯福在电报中表示同意接受蒋介石的建议,解除史迪威的中国战区参谋长职务,并保证不让史迪威插手有关租借法案物资方面的事务。
罗斯福在电报中提出把中国远征军训练事务仍交给史迪威管理,陈纳德继续指挥十四航空队,赫尔利继续为总统与委员长之间的私人代表,索尔登将军负责指挥中印空运事务,租借法案物资的分配事宜由总统派专人来华办理。
罗斯福最后还严肃指出“史迪威如果调离缅甸战场,其结果之严重,恐将过于阁下意料之外。”
当赫尔利把罗斯福10月6日的电报送给蒋介石的时候,他看罢不语,脸上没有任何反应。但是他的心里却十分高兴,这罗斯福果然不敢轻易抛弃中国战区,虽然电报中要求给史迪威更换职务,但毕竟是松了口嘛,并不是说这史迪威是无论如何不能换的。
但蒋介石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他决不能让史迪威仍旧留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非将他撵回去不可。
宋子文很快拟好一份回电,交给蒋介石和赫尔利过目后立即发回去:
“罗斯福总统阁下:
10月6日接读尊电,无任感慨!阁下所提关于中国全线军队或缅甸与云南局部军队,由予委任美国将领统率指挥以及其各种建议,予固无不乐予接受,但其人选务须能与中国诚恳合作,而得余之信任者,此为必不可少之条件。
9月25日之备忘录中予未详述,史迪威将军显已缺乏上述必要之条件,故予不能再授伊以统率指挥之权,此点望阁下谅解。
自予立场而言,受予指挥之将领必须得予之信任,及能与予合作,故予之主张前后一致,未尝改变。予今一本初衷,仍请阁下调回史迪威将军,另派胜此重任之将领来华代替,予深知阁下必能推行此旨,无所阻碍,因阁下与予之主张,固完全一致。
阁下对华之友谊及援助之热忱,予尤为感激,但予对国家负有非常之责任,不能明知故犯,将对于国家重大之职责,委诸不堪胜任之将领。
予因情况迫切,不得不作此呼吁,予已与赫尔利特使详商,因电文简单,故又托其将未尽之意作必要之补充,鉴于战局重要,盼阁下早日决定。
蒋介石一九四四年十月九日”
这是蒋介石对罗斯福的第一次正式回电,他还嫌电报词句不够意思,难解心中之恨,又让宋子文搞了一个几千字的备忘录。把史迪威的罪状罗列了一大堆,交由赫尔利转罗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