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菩萨蛮》是大家读熟了的一首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自来注温词者,都以为“小山”是屏风上的山。我年轻时初读这首词就有这样的印象,且想到扬州的黑漆绘金的屏风,那也确是明明灭灭的。最近读了一本词选,还是这样解释的。
沈从文先生提出不同看法。他以为“小山”是妇女发髻间插戴的小梳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云:“唐代妇女喜于发髻上插几把小小梳子,当成装饰,讲究的用金、银、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梳背,有多到十来把的(经常有实物出土),所以唐人诗,有‘斜插犀梳云半吐’语。又元稹《恨妆成》诗有‘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宫词》有‘归来别赐一头梳’语。再温庭筠词中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即对于当时妇女发间金背小梳而咏。”别一处又说:“当时发髻间使用小梳至八件以上的。……这种小小梳子是用金、银、犀、玉、牙等不同材料作成的,陕洛唐墓常有实物出土。温庭筠词:‘小山重叠金明灭。’所形容的,也正是当时妇女头上金银牙玉小梳背在头发间重叠闪烁情形。”
我觉得沈先生的说法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创见。这样解释,温庭筠的这首词才读得通。这首《菩萨蛮》通篇所咏,是一个贵族妇女梳妆的情形,怎么会从屏风上的小山写起呢?按《菩萨蛮》的章法,这两句照例是衔接的,从屏风说到头发,天上一句,地下一句,这一步实在跳得太远了,真成了上海人所说的“不搭界”。如把“小山”解释成小梳子,则和后面的“鬓云”扣得很紧,顺理成章。我希望再有注温词者能参考沈先生的意见,改正过来。
沈先生一再强调治文史者要多看文物,互相印证,这样才不会望文生义,想当然耳。他的意见是值得重视的。
我对文史、文物皆甚无知,只是把沈先生的文章抄了两段,无所发明。
一九九〇年四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