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本身除了嫡长子继承外,朱元璋这位慈祥的老祖宗深谋远虑,为子孙后代设计了某种永享荣华富贵的王位分封制度。朱元璋花了六年时间殚精竭虑弄出了一本《皇明祖训》对于亲王的待遇做出了制度性安排。也就是皇帝的子孙在成年后就可到封藩之地就位亲王,为之建造了豪华壮丽的王府,有权挑选最好的土地,王府的每一位正式成员都享受着丰厚的国家俸禄,这些开支全部由国家税赋承担。但是王爷们不能参与国家政治活动,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担任各级官员,不能交集外臣,甚至迈出封地一步都得向地方官员报告。这其实就是用财富赎买了王爷们参与政治的权力。而王爷们参与政治的热心,往往就是心怀叵测利用王族优势谋取皇位的开始。这些人只是寄生在老祖宗开创的江山社稷上利用特权安享荣华富贵坐吃山空的主,毫无治国理政的能力。
这些人虽然被皇家嫡长子继承制度排除出了皇位的角逐圈外,但是却带着皇家的特权流放到了各省州府俨然成了州府县的太上皇,政治经济特权依然凌驾在地方行政权力之上,连同他们的家奴们也可作威作福、欺男霸女,巧取豪夺。他们其实就是皇家放飞出的一群蝗虫,疯狂而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民脂民膏,因而民愤极大。在明末农民起义的**中他们也是农民军宰杀的主要目标,下场极其悲惨。
祖宗欠下的血债,当由这些末路王孙们的血肉来偿还了。然而,皇族子弟同为龙脉,不甘于默默无闻终老于封地,总想在政治上出人头地。比如洪武皇帝驾崩后,皇孙朱允炆继位,皇四子燕王朱棣有过举兵起事,发起所谓“靖难之役”造反成功的先例。
朱棣的勇于造反的精神,鼓励着后起的皇子皇孙们起来夺权的野心,除了宫闱斗争的残酷无情外,也有藩王在封地效朱棣起兵谋反。如宁夏的安化王朱寘潘、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就试图邯郸学步般地效仿朱家老四起兵造反,然而无所成功者,最终身首异处,图落笑柄。宁王谋反失败的故事在冯梦龙为他的思想偶像王阳明所写的纪实文学《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生靖乱录》有精彩的描述,此处暂不赘述。
到了明末王族人口急剧膨胀,从洪武年间的五十八人历经十六朝皇帝的不断分封繁殖,到了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高达一百多万人之众。随着王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税赋保障这帮寄生虫的开支日益浩大,中央地方财政均不堪重负,如河南年财政收入为八十四万石,而需要供应给王爷的是一百九十二万石谷,“借令全输,也不过供禄米过半”。嘉靖年间的大臣纷纷不无焦虑地指出,不久之后,以中国之地大物博,竟然可能出现举全国之力,也无法养活朱氏一家一姓的荒唐场景:“王府将军、中尉动以万计,假令复数十年,虽省内府之积贮,竭天下之全税,而奚足以赡乎?”“将来圣子神孙相传万世,以有限之土地,增无算之禄米,作何以以算其后?”[1]
可惜这些圣子神孙的结局,在改朝换代的刀光剑影中变得十分悲惨,不少王族被屠戮一空。他们因为自身的贪婪,所激起的滔天民愤已化为怒火最终那些巧取豪夺的巨额财富连同自己的生命一起为席卷而来的巨浪所吞噬。农民起义的烈火焚毁了他们期待的万世一统的江山社稷,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他们只能无可挽回地走上“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不归之路。这里仅举明万历朝离皇帝血统最近的皇子王孙福王父子的悲惨覆灭为例,而知晓江山易代之际,高岸为谷,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覆巢之下无完卵,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岂是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1] 见张宏杰著:《坐天下——解读中国帝王》,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