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后被幽禁,武则天加紧了枕边风的力度,终于坚定了李治立她为后的愿望。可是按照惯例,立皇后这种大事只有李治同意是没用的,他们决定先去问问国舅长孙无忌的看法,只要他老人家点头了,其他官员应该都没啥意见。

摩拳擦掌的武则天,会遇到国舅的什么反应呢?

这天,夫妻俩经过一番准备,龙车凤辇,一齐驾临长孙府。

不但人来了,礼也送到了。他们带来了金银宝器、绫罗绸缎赏赐给长孙无忌,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一车又一车的礼物,搬了半天才搬完。不用说,这些财物都价值连城。

这次李治可是下了血本。唐朝虽然是比较强盛的时代,但永徽时期还属于初唐,刚刚经过隋末的动**,国家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举个例子,李治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割羊肉吃,刀子沾上了羊油,舍不得浪费,把羊油抹到饼上吃下去。可见,当时国家还不富裕,当然,可能也有皇家受到的教育比较好,不提倡铺张浪费的缘故。

长孙无忌对后宫风云早有耳闻,一见这架势,心里也就明白了八分。可他不明说,表现得平淡从容,不动声色,当下就将天子及其宠妃迎入府中,盛宴以待。

武昭仪在那个晚上显得既妩媚动人又优雅得体。她先是含而不露地称赞长孙的为人,指出李治今天得以统领天下,全靠了舅父的鼎力相荐,而自李治继位,国泰民安,也全凭了舅父这样的老臣苦心辅政,李治对舅父的大恩大德是没齿不忘的。然后武昭仪又夸奖长孙的子女们如何如何有出息,而长孙所宠爱的姬妾又是如何如何的美丽。

长孙无忌哪是几句好话就找不着北的人,光说肯定不能成事啊。酒酣耳热之际,李治先问起长孙无忌儿子的情况。长孙无忌把自己的儿子们向李治汇报,又提及他有三个宠姬生的儿子,年轻不懂事,还没有机会为国家效力。

李治听罢,忙说,这怎么行,舅父是国家的擎天柱,儿子们肯定也个个都是芝兰玉树,这样吧,封他们为朝散大夫。

这个朝散大夫是干什么的呢?

是光领薪水不干活的散官,一般赐给有德行有名望的文官,虽然是个荣誉官职,却是五品大员。唐代的官员,三品以上穿紫,五品以上穿红,七品以上穿绿,九品以上穿青。五品以上,“大红大紫”就从这里引申出来的。依据当时的法律,即使中了进士的学子,也只能从最低的九品官级干起,即使世袭国公爵位的勋官,也只能从正六品官级干起。长孙无忌的庶子刚一踏进仕途就做到五品,常人根本无法企及。皇帝笼络长孙无忌的意思已经相当明显。

长孙无忌赶快离座、磕头谢恩。

授官之后,李治觉得自己腰杆子硬了,开始转入正题,说:“舅父,你的儿子都这么优秀,这么有出息,我心里特别高兴,武昭仪也为朕生了一个儿子,很是辛苦。宫中后位虚悬,总是不妥。”折腾了半天,他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实际意图——希望国舅能顺着自己的意思,同意立武则天为后。

谁知长孙无忌没有接茬儿,他说:“是啊,宫中又添麟儿,真是可喜可贺。为小皇子干一杯。”就把这个话题给岔过去了。

李治一愣,只好说:“和舅父共饮。”

武则天那个心焦啊。李治当然也明白,硬着头皮对长孙无忌说:“爱卿,朕想给你说个事。”

“什么事?皇上,您说吧。”长孙无忌假装不懂。

李治说:“常言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先王皇后不能生育,昭仪已诞三子,朕意欲……”说到这里,李治打住了,看着舅父的脸,希望他能顺旨接下去。

“皇帝儿女绕膝,真乃国家之福,也不枉臣祈福的苦心。上月臣进庙上香,见沿途百业兴旺,甚感欣慰……”长孙无忌开始说一些国计民生的话题,李治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想直接挑明了说,又不大敢,怕长孙无忌一口否定他,可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盛宴还在继续,只是越聊越冷。李治和武则天虽然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和长孙无忌一家套近乎。无奈长孙无忌置若罔闻,就是不买账。有时候,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长孙无忌这样做,无非就是表明自己不支持武则天做皇后。话到这个地步,已经没了继续说服下去的必要。

武则天只得拉着李治,对长孙无忌说:“酒过三巡,天色已晚,我和皇上也该回宫了。”

于是,两人怏怏地踏上了归途。史载“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想想礼也送了,面子也给了,啥也没办成,两个人心里这个郁闷!

车里,两个人沉默了好久,李治才说:“这长孙无忌怎么回事?就是不领会朕的意思。”

“他什么不领会你的意思,他是装憨。”武则天又气哼哼地看着李治说,“看你把这些大臣惯成什么样?君不是君,臣不是臣。”

“他毕竟是朕的舅父……”

“这就是历代总结出来的一条教训,不得重用外戚。据说你母亲在世时一直反对你舅父为群臣之首。现在看来很是英明。明明你是一国之主,为什么一切还要由舅父决定?”

“朕不是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吗?你连朕也不相信?”

“我怎么会不相信皇上呢?我知道你最爱我,你心里只有我。我只是想说,我们该想个办法说服你舅父。这世间唯有我们相依为命了。”

夫妻俩并不气馁。不久,李治命画师描摹了一幅长孙无忌的画像,并亲自题词赞美,但当他再次向长孙无忌提出立武昭仪为后的请求时,长孙无忌仍不表态。

此后,武则天又让她的母亲杨夫人充当特使,继续游说长孙无忌,结果还是碰了一鼻子灰。接着又派许敬宗去劝,开始时长孙无忌不理不睬,后见许敬宗说个没完没了,长孙无忌指着他的鼻子“厉声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