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要当皇后,连李治都答应了,为什么还要请示长孙无忌呢?
长孙无忌在大臣中地位比较特殊。
就君臣关系而言,他是亲奉太宗遗命的顾命大臣,官居一品太尉,首席宰相,而且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当之无愧的百官之长。从亲属关系的角度看,他是李治的亲舅父。贞观十七年(643年),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因为争夺储君之位双双被废,是他一手把年幼的李治扶上太子的宝座。此后李治无论是当太子还是当皇帝,他都在旁边保驾护航,舅甥关系相当密切。
因此,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李治想先征求他的意见,既是尊重顾命大臣,又是听取舅父的意见,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非常妥当。
武则天为什么决定由李治出面拉拢、贿赂长孙无忌呢?
首先,李治此时废王立武决心坚定,他和武则天站在同一个战壕,目标一致,他要帮助武则天夺位。其次,李治是皇帝,长孙无忌的实权再大,也只不过是李治的臣子,李治拉拢、贿赂他,他总不至于驳李治的面子。如果是武则天出面拉拢、贿赂长孙无忌,估计她连面都见不着人家。
这次拜访国舅家,其实就是一种收买。
但是一切的不可能,在武则天面前,都会变成可能。因为武则天是敢想敢为之人。长孙无忌虽然位高盖主,甚至站在了她的对立面,但她是这样考虑问题的: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要投其所好,满足其利欲,是可以把敌人争取为朋友的。
所以,武则天果断地作出决定:由李治出面,拉拢、贿赂长孙无忌,收买这位当朝顶级重臣,帮助我夺取后位。只要他站出来,替我说一句话,或振臂一呼,我的后位就能唾手可得了。
既然皇上和最受宠的妃子都这么给面子了,长孙干吗要拒绝?
我们知道,武则天出身低微,来历不明,长孙无忌讨厌她,不接受她,从骨子里瞧不起她,她怎么可能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呢?又怎么可能让他成为自己的亲信呢?
“王皇后无子”,这是李治唯一能搬上台面的废后理由,因为不管是“杀女”还是“厌胜”,都没有真凭实据,反而无子关系着大唐的国运。可是这个能搬上台面的理由,却不是个能说服人的好理由,尤其对于无忌来说。
一方面,王皇后的养子太子忠正是由长孙无忌拥立为太子的。将来太子即位,他有拥立之功;且太子出身低微(母亲是不受宠的宫人),比较容易控制。
另一方面,武则天的出身和背景确实有问题,寒门小户不说,还是先帝的侍妾,在深宫中安静待着也就罢了,要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这怎么可能?让天下人耻笑李治**么?在他看来,武氏能做上昭仪已经很够意思了,她实在应该安分一点。
但看到这个女人竟然瞬间完成了人生三级跳,他更加觉出了武昭仪的厉害,觉出了这个女人不是好对付的等闲之辈。
但无论怎样不简单,在长孙无忌眼中都不值一提。以他的出身和履历,有着和王皇后一样的骄傲。长孙得意地想,看来这个不简单的女人终于沉不住气了,终于等不及了,终于不能再按兵不动,终于出笼了,那么,就不妨较量较量,看究竟谁是赢家。
说来很不可思议,当年,长孙无忌为了给自己找个老实的未来皇帝,多次劝李世民放弃二皇子李泰,立三皇子李治为皇帝。这不合礼法,存有私心,却给他带来了利益。当他维护礼法,立李忠为太子的时候,却因此身遭横祸,家破人亡。
政治的诡谲,也正在于此了,它没有道理可讲。
不过此刻李治和武则天可没觉得有多好笑,他们对长孙是“恨你没商量”。
李治很郁闷。以堂堂帝王之尊,亲自跑到臣子的府第行贿,居然还被拒绝了,真是太不给面子了!如果说高阳公主谋反一案的处理让他看到帝王权柄的下移以及长孙无忌的咄咄逼人,那么这次就是直接地感受到长孙对自己意愿的冷淡和对皇权的轻视。
原本对舅父已有疑忌之心的李治,此刻愤怒更是如火如荼地燃烧起来,毕竟,他还是一个只有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又怎会没有一点脾气。自十六岁被立为太子开始,他就一直处在父皇严厉而挑剔的目光之下,好不容易熬出头当上皇帝可以喘口气了,却又时时刻刻处在舅父为首的顾命大臣监督下。
而对那些老臣一忍再忍的结果呢?换来的是对方日益专权妄为,虽身为帝王,却如身受重缚,动辄为人所制,无法挥洒自如,既不能按自己的心意打理朝政,也不能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成为正妻,人生至此,实属无味。
但是从道理上讲,长孙无忌又没错,所以李治憋了一肚子火,又不好发作。不过,他开始憎恨长孙无忌了。后宫不行,李治想在朝堂上出气。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一些小动作,李治看得真真切切,他是一个决心推行“贞观之治”的有为皇帝,注重政治明清,吏治廉洁,看不惯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代表的拉拢、徇私、贿赂等丑恶行为,于是便质问长孙无忌:“通过目前的很多案子,我发现我们很多官员在审理这些案子时,互相看脸色行事,多失公平(互观颜面,多不尽公)啊,这是为何?”
没想到长孙无忌却轻描淡写地说:“脸面的事是私事,每个人都要脸面,从古至今,谁都不能避免。”李治听了很不爽,不料长孙无忌接着反驳他:“恐怕连陛下你都不能避免!”
长孙无忌这样回答李治,就是不让他插手“互观颜面,多尽不公”的事情,想把他架空。这可把李治气坏了,实在窝火!
这种状况,武则天多少也知道一些,她在心里暗暗说:长孙无忌,你等着。早晚有一天,我会让你死得很难看!
武则天虽然仇恨长孙无忌,但目前还不能把他怎么样,只好暂且忍下这口恶气。她有一项支撑她一生的本事——很擅长从失败中看到收获。
通过收买长孙无忌来获取外廷支持的努力失败了。武则天得到了两点深刻的教训:第一,拉拢贿赂等在后宫行之有效的方法,未必适用外廷像长孙无忌这样的元老重臣。
既然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不可以收买,那就不收买了,再说这帮老家伙活不了几天,早晚会随着生命的消逝,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总之,他们快要死了,就让他们去吧。
但是,武则天还要把后宫斗争进行下去,皇后之位她还要努力争取。她心想:要想夺取皇后之位,就必须有一干人支持我。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他符合这个要求,我就拉拢他、重用他。眼下,正是急需用人的特殊时期,我就得不拘一格,特事特办,就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当然,此行也让武则天有了一个重要收获,是什么呢?她收获了李治的支持。君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所以他愈发坚决地站到了武则天一边。谁都有逆反心里,越是做不成的越要做。
也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事情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立武则天为后这一单纯事件的对立,升级为唐高宗和元老大臣争夺权力的斗争。
因为斗争性质的变化,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单纯的恩爱夫妻的关系上,又多了一层战友的关系。两个人有了共同的对头,要精诚团结,同仇敌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