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名鼎鼎的李勣早露过脸了,武则天的父亲去世时,李世民不是派并州都督府长史护送他的灵柩回并州老家吗?当时的并州都督府长史就是李勣。现在,他已经是朝廷重臣了。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改名李世勣,李勣。怎么会有这么多名字呢?他投降唐朝后因为功劳显赫,忠心不二,李渊赐他姓李。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为了避讳,他就去掉“世”字,把名字改为“李勣”。
李勣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素来有忠义的美名。
李勣生于隋朝开皇十四年(594年),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县)人,他和秦叔宝、程咬金都是山东老乡。
隋朝末年,地方起义汹涌澎湃,李勣跟着翟让造反。后来,翟让被李密火并,李勣又跟着李密。李密让他镇守黎阳(今河南浚县)。虽然李勣的大帐安置在那儿,可是实际上,河北、河南、山东乃至江苏的北部都在他的掌控中。
再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投降了唐朝。
李勣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种,他可以拥兵自重,称王称霸。第二种,他可以拿手中的地盘和军队、百姓去投降一个强主。那是大功一件,会受到礼遇。比如,他可以投降李渊。
但是,李勣偏偏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说,这片土地虽然是我在镇守,可那是李密开拓出来的,现在李密降唐了,我应该把土地还给李密,由他处置。我不能背主贪功,那不是大丈夫所为。
于是,他把黎阳附近的人口以及军人数目造册,拿到长安去了,把它统统交给了前主人李密,再由李密献给了唐朝。
李勣这么做,给自己赢得了一辈子的声誉。李渊对他肃然起敬,并发自肺腑地称赞他:“纯臣也!”
敬佩之余,李渊决定还让他镇守那个地方。下诏封李勣为黎阳总管、莱国公,不久,加封为右武侯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赐姓李。
后来李密因造反而死,李勣仍念故主之情,毫不避嫌,为他好好安葬。
他还擅长翻拍经典,上演了一场李勣版“千里走单骑”。
隋末时各处都在打仗,李勣在一次战役中被窦建德俘虏,原本可以投降。可是,他千里走单骑,历经辛苦又回到唐朝,又一次声名鹊起。
李勣有一个好朋友叫单雄信,可是后来两人各保其主,单雄信跟了王世充,被李渊俘获后,要被处死。李勣跑去为他求情。无奈皇帝不应允。他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喂到单雄信嘴里,说,兄弟,你就吃了吧,权当我追随你到地下了。而且承担起照顾单家老小的责任。
此后,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以出色的战略战术先后**平了反唐势力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辅公袥等部。后来,他打突厥,打薛延陀,征辽东,都是主将,每次都身先士卒,立下奇勋,与名将李靖合称为“二李”。
从各个方面来说,这“二李”不相上下,旗鼓相当,都是李世民的爱将。在李世民看来,这二李就是前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他甚至说过“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觉得韩、白、卫、霍都比不上他的“二李”。
李世民即位后,拜李勣为并州都督府长史,镇守大唐北疆,抵御突厥和匈奴的侵略。并州为李唐龙兴之地,位置非常重要。李勣战功显赫,励精图治,一向战乱不平的北疆,因他固若金汤。因此,他在李世民心目中又多了一个形象:北疆的长城。
太宗晚年,曾评点过当世三大名将,称李勣、李道宗作战,不会大胜也不会大败,而薛万彻作战,不是大胜就是大败。然而道宗和万彻后来都死于长孙无忌制造的大狱。
唐太宗晚年有托孤之意。在文官之中,他选中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武将之中,他选中了李勣。
但是,李世民担心出将入相、功高盖主的李勣将来不肯效命李治,甚至不服李治的管理,就对李治说:“李勣才智非凡,但你对他无恩,将来恐怕他不服你。现在,我将他连降两级,把他贬到叠州当都督。(叠州就是今天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叠部县,相当荒凉。)如果他立即上任,等我死后你就重用他,他会为你效命;如果他徘徊观望,你就把他杀了。”
这是李世民的帝王之术,他是在考验李勣。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武将防范甚严。
然而,李勣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他的政治智慧都高人一筹,再说他一向圆滑世故,聪明绝顶,一下就猜透了唐太宗的用心,因此一接到任命,连家都没回,直接就骑马上任去了。这样,唐太宗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李治即位后,马上把李勣调回京城,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两个多月后,提升为尚书省的左仆射。李勣这几个月升职的速度堪比坐火箭,但他并没有被冲昏头脑。经过唐高祖时代,又度过漫长的唐太宗时代,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当年那些开国元勋,老的老,死的死,被杀的被杀,只有李勣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看到武将动不动就以谋反的罪名被杀,他更加小心谨慎,不停地告诫自己:在长孙无忌等人面前,要保持低调。他之所以能成为军方的代表人物,还有一个优势无人能及。因为他出道早,十六岁就造反了,所以比同时代的将领都要年轻,还健在。
这次,为了立皇后,李治同辅政大臣闹翻了,想来想去只好问李勣。
李勣自己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斗转星移,他们会以这种离奇的方式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