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李勣是老爸留下来帮自己的,不过自从长孙无忌专权,他深深感到自己确实需要帮助。别看李治一向对长孙无忌唯命是从,但他并不想这样,他希望有自己的主张和自己的势力,这股势力的关键人物就是李勣。
所以他一个劲儿地重用李勣,以制衡长孙无忌。他命人为李勣作了一幅写真画,并亲笔作序:“先朝特以委公,故知则哲之明,所寄斯重!茂德旧臣,唯公而已……”
意思就是说,我老爸特别委托你辅佐我,他老人家的托付重若泰山啊!在当今旧臣之中,受到先帝重托而又受到我倚重的人,仅你一人而已,我的意思你可明白?聪明绝顶的李勣当然明白李治的意思:我倚重你就是对你有恩,我对你有恩,你就得知恩图报。
纵观李勣的事迹简介和任职经历,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他实在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而且极富传奇色彩;第二,他和长孙无忌一样是元老重臣,一样位高权重,无论是讲资历、功勋,还是讲职位,他都可以跟长孙无忌相提并论。
如果长孙无忌还能保持他在贞观时期的洞察力,应该会留意到这个危险的讯号,然而他没有,仍然沉浸在政敌人头落地胜利喜悦中的他,不曾留意到流年偷换。
这次,关于废后,老臣们那些话已重复过多次,李治早已听得耳朵生茧,再不新鲜,可是立后之事竟然牵动那么多宰相,态度又都是如此坚决,李治真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皇上也有难念的经。
虽然也有支持他们的臣子,比如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但他们多出生士族,无论家世背景,政治上经济上,都没有广泛的影响力。而武昭仪虽然新近也招揽了一批支持者,但都是中下层官吏,资历最老的也不过就是有“无行文人”之称的许敬宗而已,他的礼部尚书还是刚提上去的。要依靠这些人跟整个宰相集团比拼,显然不现实。他们的富贵都是高宗给的,而高宗自己的皇位都是长孙无忌帮忙捂热的,只此一端,高下立见。
废立皇后,群臣都议论纷纷,如今七名宰相除了李勣尚未正式表态之外,无一持赞成态度,激烈反对的倒是大有人在。只有李勣推三阻四,不是生病,就是告假,迟迟没有发表意见。究竟他怎么想,会倾向于哪一边?唐高宗心里没底。
不过如果不一探究竟,李治又怎么能死心呢?
当天,李治召见李勣,开门见山地说:“爱卿,朕有一事不明,朕欲立武昭仪为后,诸卿认为不可,此事如何达成?”
李治吐出一肚子苦水,既是在征求李勣的意见,也是在试探李勣。李勣心里跟明镜似的,聪明绝顶的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微微一笑,笑容中有心照不宣的默契。
他以一贯含蓄的口吻,悠悠答道:“此是陛下家事,何须更问外人!”那意思是说,陛下您立谁为皇后,让谁当您的大老婆,那是您自己家里的事啊,家里的事何必要问外人呢?说得直接一点吧,无论您立谁为皇后,我都没意见,我都支持您!
不愧是学武之人!这句话听起来好像轻飘飘的,实际是举重若轻,振聋发聩啊。这话一出,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问题上的不利局面一下子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对于李治来说,这句话真如同久旱之后的甘露,让他豁然开朗:是啊,我立谁当皇后,这件事就是一件平常的家事,它是那么的简单,我何必把它搞得那么复杂呢?这都怪我,不该瞻前顾后,也不该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现在,我要作出决定:让武昭仪当我的第一老婆,无论别人怎么反对,我都要这么做,因为我爱她,就这么简单!
扰攘多时的皇后废立之事,至此一锤定音。
可是,要知道,从当时的角度看,那些尽忠职守的大臣们阻止李治可以理解,他们是为大唐着想,不想让李治留下身后骂名,不想让武则天有祸国殃民的机会。可他李勣怎么就答应了呢?这是不是表示他不够忠心?
要弄清楚李勣这句话的分量和意义,就得先分析一下他当时的地位。
对于李勣这一举动,历来颇多猜测,有认为他因太宗临终前的贬官举动感觉寒心,故此在大唐社稷面临危机之际,采取了袖手旁观的做法,然而细细考究便可知此说颇为牵强,大有事后诸葛亮之嫌。毕竟,武氏当时不过是个宠妃罢了,后来能走那么远甚至夺了李唐的天下是谁也想不到的事,开天辟地以来什么时候出过女皇帝呢?
另一方面,当时有震主之威侵凌天子的,并不是曲意承欢的武昭仪,恰恰正是直言厉色反对立后的托孤大臣们。李治提拔他就是为了制衡长孙无忌等重臣,李勣不会不知道,又怎么能在皇上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站在他的对立面呢?那岂不是让权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压制圣上?
况且,从个人风格上讲,干好自己的事,不过问皇家是非向来是他坚守的原则,所以玄武门事件即持中立态度。
再者,王皇后本人并不是一个贤能出众的聪明女人,就算别人想救她也没有办法啊。
从个人发展角度讲,他也许还存着一点私心。他跟长孙无忌的关系,素来疏远,真要说起来,长孙一手炮制了名将李道宗和薛万彻之死,跟这二位有袍泽之谊的李勣未必不怀有戒心,又怎么能期待他会像褚遂良那般支持长孙无忌呢!
总之,不管是为公也好,为私也好,作为军方领袖人物的李勣,这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说话,给了李治万金不易的承诺。李治这回算是吃了定心丸,大受鼓舞,信心倍增。
李勣的这句话力重千钧,李治和武则天的腰杆马上硬了起来,他们不再畏惧长孙无忌等一帮反对势力了。这时候,他说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就等于说,我们军方已经表态了,不想掺和到宫廷斗争之中,谁胜谁败与我们无关,我们不插手。这等于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
因为假使军方和长孙无忌等政治要员态度一致,那么皇帝执意要违背他们的意思废王立武,他们就可以搞一次政变,把皇帝换掉。虽然他们可能不会这么做,不过,是可能做到的。
李勣的态度一明朗,拥武派大受鼓舞,许敬宗马上把这谈话的精神广为传播,大肆发挥。他这么一宣传,大多数朝臣都选择了沉默,中间派的力量又壮大了。这也符合古往今来政治运动的规律,积极拥护的和积极反对的都是少数,明哲保身,是大多数没有政治野心的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