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个永远不会失去目标的人,后宫清扫干净后,她的目标转向了东宫。

彻底清除王、萧并自己成为皇后之后,她并没有高枕无忧。因为她的儿子还不是太子,这让她感到不安。王、萧二人的例子告诉她:作为皇后,这辈子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没有儿子,第二痛苦的事情就是有儿子却不能将其立为太子。必须要把现任太子拉下来,再把自己的儿子推上去,否则后位还是不稳。

上文提到,永徽三年,武则天专宠的态势刚刚明显的时候,王皇后在舅父柳奭的帮助之下,敦促高宗立了普通宫女所生的李忠为太子。李忠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是高宗李治的长子。他的生母出身很低,所以王皇后收他做了养子,希望靠他来稳定自己的位置。

现任太子李忠在太子位上干了整整四年了。别看他是王皇后用来对付武则天的一枚棋子,别看他是个老实巴交的人物,但他一点儿也不傻。这四年来,李忠亲眼目睹了武则天的宫廷斗争经历,知道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也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他一直在装孙子,并且洁身自好,从不沾染任何政治势力。

到永徽六年,李忠已经十四岁了。十四岁的孩子已经明白好多事情,更何况生在帝王家,比一般孩子在政治方面更加早熟。看到养母王皇后被废,随后又惨死,李忠感到很惶恐。于是主动向他老爸递交了辞呈。这不能不说是个明智的选择。

儿子的主动辞职,是李治没想到的。要知道,太子是何等荣耀,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位。现在,自己儿子如此懂事,他反倒深觉惭愧,不忍心马上答应。

批准了吧,显得自己薄情寡义;不批准吧,儿子早晚都会有这么一天,这可怎么办呢?

思前想后,李治暂且没有批准李忠的辞职申请。他这样做有两个目的。其一,在李忠面前做个姿态,让他感觉到自己是个合格的父亲。其二,目前还不是让李忠辞职的时候,到了时候,自然会有人跳出来逼其辞职的,到那时他再顺水推舟一下,李忠也就不会怪他,他在心里也就不会太责怪自己了。

事情正如李治所料,真的马上就有人跳出来逼李忠辞职。

武则天的徒子徒孙们可没消停,他们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乐乎。没过几天,礼部尚书许敬宗上疏,请求皇帝改立太子。

平心而论,许敬宗的这个上奏是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立皇太子的规范的,就是立嫡长子,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当太子。

就这样,在武则天的操纵下,在许敬宗的撺掇下,李治终于批准了李忠的辞职申请。

就在当天,唐高宗废掉太子李忠,改封他为梁王,让他担任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都督。本来,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未必不是件好事。可惜,日后武则天还是没有放过他。

有道是树倒一大片,人走茶就凉。在李忠和母亲刘氏离开东宫时,原太子属官吓得连送一送也不敢,唯太子右庶子李安仁与他泣涕告别。武则天得知,在百官中传颂李安仁的忠心美德,并请高宗提拔这样的忠心之士。这正是当年唐太宗的政治器度,比如著名的谏臣魏徵就是原来太子李建成的属官。

她的胸襟,让大臣们甚为赞誉,高宗更加佩服武后,不禁私下里向她说:“卿太像先皇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她这是作秀。但作秀不能作一辈子,从她日后的各种政治举措来看,除了打击政敌之外,为江山社稷也没少出力。如果把此举单纯地看成作秀,可是太低估武则天了。

这次重立太子,武则天又积极发挥自己的才智,大办特办。

显庆元年(656年)正月,高宗下诏立长子李弘为太子,于志宁为太子大师,中书令崔敦礼为太子少师,许敬宗、韩瑗、来济为太子宾客(东宫的高级属官),李义府兼太子左庶子。大赦天下。

立太子不久,高宗又旨尊武士彟为司徒,赐爵周国公,母亲杨氏晋封代国夫人。次子是在即皇后位前生下的,取名李贤,被封潞王。这年十一月,武后又生一子,取名显,受封周王。一家人的身份和地位都提高了,皇后之位也就更加牢固了。这下,她就更能放开手脚了。

武则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武皇后怀着欣慰将李弘送往东宫。她坚信她已为儿子杀出了一条通向未来皇位的血路。她尽了一个母亲的责任。

但她还不满足,她想给儿子搞一场盛大的庆典,并接受朝臣礼拜。就像自己升任皇后时那样,她想让儿子在朝臣们面前树立威信,让天下人皆知:我的儿子李弘是太子,我以子为贵,我是大唐真正的皇后!

武则天的想法得到了李治的大力支持。正月二十三日,信奉佛教的她,在大慈恩寺为儿子李弘举办了一场由五千僧侣和满朝文武参加的盛大会议。

在满朝文武面前,五岁的李弘受到了最高礼待,武则天也趁着这个机会为自己宣传造势了一把,母子俩真正实现了名利双赢。

善于舞文弄墨的她,建议李治改元“显庆”并大赦天下,以公元656年为显庆元年。她对变换文字符号的迷信由此可见一斑。从此大唐的年号因为频繁的更换而变得紊乱不堪。

改立太子,让武则天又松了一口气。她知道,王皇后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儿子。现在李弘立为太子,武则天的皇后之位就更加稳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