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她闹腾正欢的时候,突然飞来横祸,五指山压顶,说起来祸起厌胜。

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宦官王伏胜举报,说武后常召道士郭行真进入宫禁,行“蛊祝”“厌胜”之术。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先假设是真的,武后要咒谁,还煞有介事地请了专家来?史上不载。后世有人做了各种推测。

第一种可能,厌胜的对象是唐高宗。说武则天此时已经产生了更大的野心,想用这种方法来诅咒高宗,提前接班。

武则天是否愿意诅咒她的丈夫早死呢?拿现在的话来说,李治是什么?是长期饭票和护身符啊,只有唐高宗活着,她才有享受荣华的机会。换言之,此刻她离皇位还很遥远,唐高宗还是她的参天大树。

第二种可能,武则天厌胜的对象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鬼魂,因为她们阴魂不散,一直让她的心灵不得安宁,所以只好乞灵于超自然力量。

别忘了,武则天心理素质超好,往事随风,她没有必要现在才感到不安。

第三种可能,厌胜的对象是武则天自己的外甥女。前面说过,武则天亲生的姐妹还有两个。老三早死,剩下的就是一个姐姐。武则天长得很漂亮,史书记载她“龙睛凤颈”,“方额广颐”。她的姐姐想来也不错,可惜丈夫贺兰越石早早就死了。武则天得志后,就把姐姐留在宫里,姐姐还带来了一双儿女。没想到,姐姐和高宗很快就打得火热。幸好姐姐很快就死了。可是,唐高宗对倾国倾城的小外甥女宠爱有加,甚至还想把她纳进宫来,做一个妃子。可以想象,武则天的心里挺添堵。所以,她要诅咒小外甥女贺兰氏。

不妨想一想,武则天的哪个敌人是被她“咒”死的?一个也没有。以她的手腕,会用这种毫无用处且陷自己于危险的方法吗?很难想象她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神神叨叨地在宫里作法。说实话,这可比阴谋暗害的罪过大多了,危险性极高而且效果还不好。事实上,乾封元年(666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妄图和武则天斗法的小姑娘才死于非命。武则天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如果此时,她就看出这个“小妖精”别有企图,恐怕不可能拖到两年以后。

“厌胜”只是李治怒发冲冠的一个理由,再看看让李治勃然大怒的第二个原因;道士郭行真再怎么是专家,也是个男人,居然可以在武后庇护下私自出入宫禁,这又怎么能忍?

那么,这个道士是何方神圣?武则天和郭行真到底干了什么呢?

其实,高宗本人和他也有交往。他曾奉唐高宗和武皇后之命,到泰山立鸳鸯碑,为帝后祈福。所以,这个人出入宫廷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武则天和他有交往很正常。

其次,一个宦官胆敢告当朝皇后,这个事情本身就让人琢磨。武则天在后宫早就建立了发达的情报网,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还有人在监督她!这个人是谁派出的呢?换句话说,谁才敢派人监督皇后,甚至告发皇后?只有皇帝!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就是武则天“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武则天此时揽权过多,皇帝处处受掣肘,必然有所反应。于是安排宦官,来了个卧底。

不过,怀疑和不满,始终会让外人钻空子的。尤其是亲密的人之间。

而王伏胜,就是利用了李治对武后的怀疑,想要兴风作浪。

不过有人猜测,还有另一种可能——高宗李治不仅派王伏胜监视武则天,而且一手策划了这次诬告。

想想就明白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更可能是李治无意间流露出对皇后专权的不满,让王伏胜利用了。

在有些小人物看来,领导的不满就是一种授意。最明显的一个证据就是此事的结局——武则天三言两语就把六神无主的李治给摆平了。如果这一切都是李治处心积虑事先策划好的,应该态度相当坚决。就像他当年废除王皇后一样,那么多阻碍,不是照样废了吗?真的下决心了,又怎么能让武则天那么轻易挽回呢?

当时,李治对武则天有不满是肯定的,这也难怪,感情再好的夫妻,当初多么山盟海誓的夫妻,也有拌嘴的时候,这和感情无关,只是环境变迁下思绪的自然动**。

本来心情就不好,又听到这么劲爆的消息:厌胜!和男道士单独“作法”!盛怒之下,软弱的高宗也来了蛮劲儿:他想要再次废后!

不过,一向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李治打算找个人商量商量,这个人就是上官仪。

上官仪时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是宰相。据史载,太宗和他算是文友了,每逢写文章,都要让他改稿;写了满意的文章,还要让他也写一篇相和。因此,皇家的盛宴,他顿顿都落不下。

上官仪幼年成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风熏陶,“文并绮艳”,尤擅五言诗,他的五言诗句藻绮丽,很讲究格律。诗歌内容大多是歌功颂德。后来因为地位显赫,时人多仿效,世称“上官体”。

比方下面这首《咏雪应诏》:

禁园凝朔气,瑞雪掩晨曦。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

高宗把他叫来后就是一顿牢骚,说自己实在忍受不了“妻管严”了,问他有什么主意。

这家伙想都没想,张口就道:“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他以为这是作诗哪?语不惊人死不休?

高宗心里憋屈,也就同意了。于是就叫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难道武则天头顶上的凤冠,就要摇摇欲坠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换了别人,早就跌下马来,但武后毕竟是武后,她的情报网在当昭仪时就遍布宫内。事情一出,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左右奔告于后”,皇帝身边的宫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后宫,向武则天报警。

每个人都有主子,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知道自己的主子或者伙伴是谁,为主子效劳是牵扯自己利益的事。

这消息不啻晴天霹雳!此时真是沧海横流,方显女英雄本色。她没有一分一秒的犹豫,风风火火地赶去见李治。

那上官仪可是著名的笔杆子,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废后的诏书墨迹未干,武则天已经领着人从天而降,面带愠怒出现在他们面前!

人赃俱获!看来眼线报告的是事实。

面对气势汹汹的武后,本来就心虚的唐高宗吓傻了。

他们毕竟是十几年的夫妻了,武则天对唐高宗的性格拿捏得非常准确。她知道,唐高宗是一个多情而又懦弱的人,于是软硬兼施,当即跪在高宗面前自辩:“妾与陛下年少相识,情真意笃,相守到如今。十余年间,几经大风大浪,无数个萧索的夜晚。天下之大,唯陛下与臣妾尔。妾日日为龙体忧心,寻访名医并无良策,太医之法亦不奏效。郭行真寻得去疾秘法,妾亲自服用,以验药效。倘若妾身有何不测,皇子尚幼,还望陛下垂顾!”说到动情处,已然泪如雨下。

唐高宗连自己为什么要废掉她都忘了,又是羞愧,又是惧怕,只好从实招来,说是王伏胜举报云云。武后则辩驳道,王伏胜并不在后宫值勤,何以知晓有“厌胜”的事?

高宗竟无言以对。上官仪见事不妙,已经悄悄退下了。

随后,武后不卑不亢地陈述了几年来辛苦辅政的事,软中带硬地问,为何不信妻子却信一个奴才,竟然不顾夫妻之情,妄弃无辜?

这一问,一下就把高宗给制服了,连忙收起诏书草稿,但仍是惊魂未定,生怕武则天怨恨,便说:“朕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武后听罢,恨道:“好,好!”起身就回了后宫,高宗只得乖乖地跟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