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讲过,唐太宗晚年曾亲征高句丽,但却无功而返,结果又气又病,一命呜呼。
永徽六年(655年),也就是武则天当上皇后那一年,休整了近十年的高句丽、百济气焰复张,又联手压迫新罗。形势危急,新罗上表向高宗求救。一开始,高宗不想大动干戈,只发动小规模的牵制性战役。
显庆五年(660年)三月,百济又攻陷新罗的独山、桐岑二城,新罗王金春秋向唐告急。
高宗与武后当时正在并州,武后忙着衣锦还乡。此前,唐朝一直在重点对付西突厥,现在西域稍定,可以聚精会神来认真对付高句丽、百济了。
这时,大将刘仁轨建议说:“欲吞灭高句丽,必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
这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战略构想:要拯救新罗,只有海陆同时作战才能避开高句丽的地利优势。唐水陆大军船队从山东沿海出发,横渡黄海,在半岛登陆后直捣百济都城泗泚。新罗王则亲率五万新罗军,从陆路由东向西夹击泗泚城。如果一味从陆路由北向南推,后勤将越来越匮乏,攻击势头也会越来越弱。而登陆沿海,中心开花,对方就很容易呈瓦解之势。
高宗和武后对这个建议极为赞赏,立即接纳,任命在征战西突厥时大显神威的老将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统帅精锐水陆军十三万渡海,进行登陆作战。又委任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军夹击百济。
显庆五年八月,苏定方根据武则天的作战意图,率唐朝大军出山东半岛,渡黄海。远征军船队从城山(今山东荣成)启航,至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百济军据熊津江口拒守。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后续唐军船队正逢涨潮,源源开到,一时扬帆盖海,无比壮观。百济军根本抵挡不住,迅即被击溃,死伤数千。唐军顺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稳固的立足点。
但是从陆路助攻的新罗军,进展却不大顺利,遭遇百济名将阶伯所率的五千士卒殊死抵抗,最后勉强惨胜。
老将苏定方一向是个穷追猛打的高手,唐军水陆大军刚一站稳,就齐头并进,沿江而上,直抵百济都城泗泚城外二十里。百济这时是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倾国来战,但已无济于事了。唐军再次大破百济军,斩首万余,又穷追残敌直抵泗泚城下。
百济亡国已成定局!
百济王义慈与太子扶余隆仓皇出逃,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试图守城,但义慈王嫡孙文思认为这是找死,便率众跳下城墙投降,百姓也纷纷跟随。扶余泰制止不了,只好竖起降旗。
苏定方当然不能放过义慈,一个字——追!迫其五部、三十七郡部众全部投降。不久百济王义慈、王后思古、太子隆等也一起来降。百济宣告灭亡。
从唐军出征,到此刻,还没出一个月。
显庆五年(660年)十一月献俘则天门,高宗一看打了胜仗,顿时笑逐颜开,精神抖擞,不顾病体,亲登则天门,接受献俘,并饶去百济众俘的死罪,留在长安。这是中国历代的传统,杀你不过捏死一只蚂蚁,没有什么用处,恕你可见我中华的大度。
百济亡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高句丽。
苏定方率唐军主力约十万,分道北上进击。攻下的百济当然要派人留守,大将刘仁愿留守百济都城泗泚城,被重新起用的王文度(就是上回说假传圣旨诓骗程咬金那位,又大摇大摆地回来了)留守熊津江口。唐廷还在百济故地设立了熊津等五个都督府,委派当地的酋长分任都督、刺史。
第二年(661年)二月份,改元龙朔,为龙朔元年。高宗忙着养病的时候,武后则全力负责筹划,显然武后完成得很好。他看到武后每天无比干练地处理国家大事,小心眼又蠢蠢欲动了。
这一心动不要紧,李治找到正在案上看作战地图的武则天,叫道:“皇后,传旨下去,朕要御驾亲征。”
武则天立刻明白全国对英雄的崇拜刺激了可怜的皇帝,她微笑着,徐徐发问:“陛下准备带多少兵去东征呢?调何处军队?派哪位将领同往?授予何职?战略部署是什么?”
“这个……”李治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武则天温婉地扶皇帝坐下,轻声说:“现在和当年不同,先皇曾辅佐高祖皇帝打天下,所以自己上战场。如今天下一统,皇帝不必亲征,派一员大将就够了。”
其实高宗只是想摆一下男子汉的威风而已,所以在面子工程见效后,立即打了退堂鼓。
此时,百济虽亡,但各地的地方势力和守备军并未受到打击。亡国一个月后,百济各地就掀起了抵抗运动,蔓延全境。刘仁愿兵少力单,竟被困于泗泚城。熊津江口方面,王文度到任后就死了,部众无人管带。
武后连忙派检校刘仁轨率部入朝,火速前往百济救援刘仁愿。
刘仁轨是唐初宿儒名将,博学多才。战前他发出誓言:“此去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
十月下旬,唐援军赶到,会合先前王文度的部众和新罗军,大败百济叛众,成功地解了泗泚之围。两位刘将军会了师,经过商议,他们一致认为熊津江口是进退要地,就在熊津江口结阵,等候前方主战场上的消息。
我们再来看正面战场。武后在大臣们的建议下,派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率领萧嗣业及一部分胡兵,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
龙朔元年(661年),高句丽的渊盖苏文(为了避讳唐高祖李渊的名字,也叫泉盖苏文,他们一家子同理)遣子渊男生带精兵数万守鸭绿江。
北面陆路增援的任雅相一部,在鸭绿江受阻。后来,契苾(bì)何力带领另一支援军赶到,两军会合。契苾何力趁鸭绿江江面结冰,带领唐军突破鸭绿江防线,大败高句丽军。渊男生只落得独身将军,一人逃命,其余残兵败将全部投降。从此高句丽便只能处于守势,再也无力组织起真正的进攻。
七月,唐军进抵平壤城下。但唐军的攻坚能力似乎并没有多大提高,围住平壤后久攻不下。
就在这关键时刻,任雅相却在军中病死。平壤已成了吞不下的鸡肋,高宗和武后便于次年二月,下令撤围退兵。这次东征行动告一段落。
高宗审时度势,不死要面子,打不顺就撒手,这是对的。但这样一来,留在百济故地的刘仁轨、刘仁愿一军就处于险境了。可是,谁也没想到,恰恰是这一支孤军,在百济创造了一个大大的奇迹!并且更可称奇的是,两位唐将中的刘仁轨,年已六旬,原职务为刺史,这次来百济是他第一次带兵!
诏令中要刘仁轨便宜行事,或留镇友好国新罗(这次出兵本来就是为了救新罗),或乘船撤回,都可以。但刘仁轨心中自有主张。
此时北线即进攻高句丽的唐军已撤,百济余部满心以为南线唐军早晚也要走,防备上也就疏忽了。刘仁轨的意见是:要灭高句丽,必先彻底灭掉百济,如果放弃熊津府回国,百济马上就会死灰复燃。那么,不仅此次出兵前功尽弃,以后也再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了,所以他不想走。
这个意见得到高宗的认可之后,刘仁轨趁百济余部不备,突然出击,先后攻克了支罗城及伊城、大山、沙井等地,又与新罗联兵攻克了险要之地真岘城,一举打通了通往新罗的粮道,保证了唐军的补给,牢牢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