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朔三年(663年)发生了第一次中日大战。
上回说到,由于东征的任雅相“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唐军选择撤退。而百济则被镇守在此的刘仁轨摆了一道。百济虽然基本上被唐军扫灭,但是还有一条漏网之鱼,就是百济王子丰璋他跑到了日本,不知道用什么法子说动了倭王齐明天皇,使她拍板决定派兵助百济与大唐为敌。
注意,是“她”,不是“他”,因为齐明天皇确实是位女皇,她本是舒明天皇的皇后,后来被立为女天皇,即皇极天皇,在宫廷政变中她让位于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在日本历史上可以说是个划时代的人物,正是他支持倡导了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全盘唐化的“大化改新”,派了大量“留学僧”来大唐,让日本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等孝德天皇一咽气,皇极女天皇重新出山了。她以655年(即永徽六年,武后正式成为皇后的同年)为齐明元年,所以日本历史上叫她齐明天皇。
她接受了百济王子出兵对抗大唐的请求,甚至亲赴九州岛,决定亲征。
不过幸运的是她在龙朔元年(661年)七月病死,她的儿子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八月监国,战争准备并未停止。先令辎重及先遣部队渡海,九月,五千日军护送百济王子丰璋回国即位,摇身一变成了新的百济王。此后两年,日本向百济赠送了大量物资,第二年五月,以舟师一百七十艘前往增援。
到龙朔三年(663年)三月,天智天皇出于转移国内矛盾的考虑,同时也想在半岛上插一脚,便派毛野君稚子、间人连大盖等大将率军两万七千人,渡海登上半岛支援百济。占领了新罗的沙鼻歧、奴江两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军的联系。
当月,武后和高宗派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率军支援百济,刘仁愿、刘仁轨为副,准备与百济倭国联军作战。
五月,唐威卫将军孙仁师率七千人的援军登陆,与刘仁轨、刘仁愿部合兵一处,唐军声势大振。
也不知怎么就这么寸,就在同月,百济王丰璋和福信发生内讧。福信是原百济王义慈(被抓回大唐颐养天年了)的堂弟,先前,他看到任雅相去世,唐军主力撤退,就召集百济顽民占据周留城(今韩国扶安)。最终,丰璋杀死福信,重掌大权,但是实力也受到了损失。
孙仁师和刘仁愿、刘仁轨商量之后,认为机会到了,联合新罗文武王(原太子金法敏)率新罗军,再次攻入百济。本年八月,由孙仁师、刘仁愿和文武王率步兵从陆路围攻百济的屯兵之地——周留城;由刘仁轨、杜爽率水军从水路经熊津江进入支流——白江,封锁白江的出海口,切断周留城与海上的联系。
这边刚谋划好,日本又向百济派出了万余援军。如此,日军在百济的总兵力就达到了四万二千余人,实力相当不小。
龙朔三年(663年)九月二十七日,两国水军在白江口狭路相逢,日军先向唐军发起了进攻。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日大战。两军舰船数量相差悬殊,唐朝水军为七千余人,战船一百七十艘;日本水军万余人,由六个大将统率,有战船一千多艘。但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所造海船以形体高大、性能良好著称于世,因而唐军在战斗力上超过日军。
刘仁轨临敌不惧,指挥唐水军沉着接战,进退有序,将日军舰队全部包围。
唐军以两艘战船为一组,远则以火箭(不是今天的火箭炮)攻击,近则以船头撞击,充分显示了先进军事力量的素质。而日军则是由各地豪族的私人武装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只凭着一股蛮勇与唐军纠缠。日军将领盲目自信,以为靠勇气就能战胜一切,“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结果可想而知。
唐军与日军互发火箭攻击,唐军的大型战船占了便宜,一旦着火,可以及时扑灭。而日船规模不大,着火后很快就会烧及全船。同时火势也会在自己舰队中蔓延。就这样,日军舰船接连被焚毁,日军大将朴市田来津也被唐军乱箭射毙。
白江口激战持续了两天,连战四阵,日军大败,战船近半被毁,士兵溺死者不计其数。史书上关于此战的记载也非常传神:“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如是说:“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唐军让新罗军队拖住百济陆军,自己腾出手来打击倭人水军,据说是唐军“左右夹船绕战”,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杀得倭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唐之国威,一战而成!
四战唐军皆胜,倭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倭人剩下的不多人丁逃回日本,如惊弓之鸟,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日本本土,自次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四道防线。
百济王丰璋从火中逃出性命,驾舟投奔高句丽。败报传到周留城,城中的百济余众与日军只得开城投降。百济全境归顺,复兴之梦彻底破灭。
白江口海战获胜后,唐军很快占领百济全境,与新罗一道,形成对高句丽的夹击态势。
这一战,对东亚格局也有着深远影响,打得日本八百年不敢再起贼心,中日之间和平了八百年。此后不久,日本“遣唐使”的派遣进入了高峰期,其“大化改新”也越加深入。
这一战的主要指挥官是六十的老将刘仁轨。人家本来可是咬笔杆子的,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自幼清贫,但“恭谨好学”,原为文臣,经此一战,成了大唐著名军事将领、水军统帅。
更令人感慨的是,此前在李义府逼死大理寺丞毕正义一案中,刘仁轨受命审理案件,因为秉公而断,得罪了李义府,屡遭打击。在东征之初,刘仁轨原负责监统水军输送物资,被李义府陷害,险些被处死。后被免职,白衣随军效命。所幸高宗、武后识人,在紧要时刻果断起用他为援军统帅,成就了一番大业。
战后,高宗召刘仁愿、孙仁师回朝,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刘仁轨在百济做了大量的恢复工作,掩埋骸骨、统计户口、恢复生产、修路架桥、赡养孤老、立唐社稷。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百济有两位将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在苏定方撤军后,竭尽心力做大唐臣子。其中黑齿常之后来在边境战争中立下大功,还因功被封为燕国公,为一代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