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武则天身怀六甲,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了给自己一个保障,她千方百计挤走了王皇后,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孩子就是太子李弘。
乾封二年(667年),高宗病情加重,令太子监国。太子李弘已经十六岁了,具有一定的处理政事的能力。从记载上看,李弘是个不错的接班人。
李弘酷似高宗,性格忠厚仁儒,身体虚弱,多病多灾。但他生性好学,对儒家经典具有宗教信仰般狂热的信任。他幼年时学习《春秋左传》,师傅读到“楚世子商臣弑其君”,他听不下去,觉得太血腥、太残酷,认为这不是人干得出来的事情,要求换别的书读。于是师傅们改教《礼》。
他早年就熟习政务,有主见,能“持正谏诤”(敢说真话),且体恤民情。平定高句丽后,“二圣”下令让逃亡的士卒限期自首,否则施以斩刑、妻子儿女没为奴。李弘知道后大为不忍,上表劝说取消罪涉妻子儿女这一条,表里有语:“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咸亨三年(672年)冬,因夏季旱灾引起饥荒,高宗出幸东都洛阳,留太子在京师监国。李弘看见兵卒的粮食里掺杂着榆树皮和草籽,大为怜悯,马上吩咐把自己仓库里的粮食发给士兵们吃。同时上奏父皇,请将近畿闲地分给饥民耕种,以渡过难关。
高宗很喜欢李弘,认为太子能宾礼大臣,心存仁孝,正是他所希望的。
大臣们也很喜欢太子,他谦恭、仁慈,将来做了皇帝,臣子们才可以随意劝谏。武则天掌权,别的先不说,先是说话就不能太随便,她聪明睿智、明察秋毫、刚毅果敢,做她的臣子不怎么舒服。
李弘对母后的抓权行为不满,但是出于孝道,他又不能与母后冲突。但是有一天,他的正义感被一件事给打破了——咸亨二年(671年),他无意中得知,萧淑妃生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被幽禁在掖庭中已经十几年了!
《资治通鉴》上说年逾三十不嫁,《新唐书》更夸张,竟说是四十不嫁,可是这一年高宗本人才四十四岁。根据义阳公主李下玉的丈夫权毅墓志铭推算,她当时的年龄应该在二十五岁左右;至于宣城公主,史书上明确记载她生于贞观二十三年,到咸亨二年是二十三岁,在当时确实算得上大龄女子,但并不是三四十不嫁。
李弘心里很难过,上奏请求为二位公主办理嫁事。高宗准奏,武后也答应了,立即给两位公主选择了驸马权毅和王勖——两位当值的翊(yì)卫。这两位驸马出生都不低,因为唐朝的翊卫是天子的近卫部队,规定必须由官员的子弟担任。
娶了二位公主之后,两人都被拜为驸马都尉,权毅被任命为袁州刺史,王勖则是颎州刺史,和其他驸马们相比,这两位驸马的仕途并未被刻意压制,婚姻上也都称得上恩爱和睦。二位公主随夫同行,过了几年清静的好日子。
在挑选驸马上武后并没有特别打压二位公主,但是命令二位公主必须随夫同行,则显出她的不满。因为在初唐时,大多数公主都不会随夫下到地方生活,首都的日子当然比地方上好过些。
过了两年,太子自己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过一番郑重的考察后,咸亨四年(673年)十月,高宗与武后纳左金吾将军裴居道的女儿为太子妃(本来选中的是杨思俭的女儿,但大婚前夕传来她失贞的消息,只好取消,详情见贺兰敏之一节)。
按武则天意思,大灾之年,不宜铺张浪费,婚礼尽量从节俭的角度出发,也不通知外国使臣,也不允许四方州府上贡。只是简单地举行个仪式,在宫里小范围地摆几十桌酒宴。高宗觉得有些寒酸,但耐不过武则天的据礼相争,只得同意了礼部一切从俭。
裴妃虽然不如杨氏漂亮,但更温柔娴淑,进入东宫后,裴氏以礼服侍太子,把太子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子弘也渐渐地喜欢、信任这位端庄贤明的女人,两人的关系日益融洽,高宗对太子妃十分满意。
太子的进步无疑是可喜的;可是另一方面,他的母亲武则天的精力和权力也在迅速增长。
上元元年(674年),李治自封天皇,尊武则天为天后。据记载,武则天是显庆五年(660年)十月正式参与朝政的,由开初的权宜之计渐变为常例,至上元元年(674年),已经有十五个年头。高宗手里的权力,像沙漏一样,一点一滴“滑落”到武后手中。
这一年,武则天正好五十岁。
一个长于理政、沉稳多谋的女政治家,已在大唐政坛上锻打成型。
这一年,为了纪念武则天的五十寿辰,高宗下诏,追尊父亲李世民、母亲长孙氏以上四代双亲以显赫的皇帝皇后名号。文皇帝李世民为太宗文武圣皇帝,文德皇后长孙氏为文德圣皇后。因为李世民与长孙氏的新名号中都有一个“圣“字,为避讳其称号,才把先前的“二圣”改尊为“天皇”和“天后”的。这极有可能是出于武则天的主意,它是进一步确认武则天参政合法性的重大宣示。
高调褒扬自己的同时,她也出人意料地使出了怀柔政策,试图消除部分朝臣心中的敌对情绪。
昨日之冤案,她要亲手来翻。本年九月,她请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令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并准许将长孙无忌的灵柩迎回长安,陪葬昭陵(李世民陵墓)。这在唐代,是大臣死后无上的荣耀。就让他们君臣在地下好好叙旧吧。
武则天是冉冉升起了,她丈夫李治的身体却是越来越坏。实际上,朝中大小政务都是武后处理。后宫的改革,也使高宗不被女色侵害,自从立了武后,高宗只同皇后生过五个孩子,和以前的加起来共八子三女。武则天进宫后,除了和韩国夫人、魏国夫人的绯闻,他几乎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
然而,儒家传统、男权观念和王朝正朔观念是十分顽固的。
朝中拥护武则天的重臣许敬宗已于咸亨三年(672年)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许敬宗虽不像李义府那样公开卖官鬻爵,但是也是个非常贪财的人物,为了钱他两次将女儿嫁给番邦族长为妻,换来巨额结婚费,为了色欲,他将一位非常卑贱的女子收为填房,赐姓虞氏。可是虞氏早就与他的儿子许昂情根深种。
得知这事后,许敬宗又醋心大发,赶走虞氏,上奏自己的儿子不孝,许昂被流放岭南。后来,突然开窍的许敬宗又上奏召回许昂,但许昂不久就病死了。许昂的儿子许彦伯因为受到婢女的谗言,也被许敬宗奏请流放,在被召回之后不久也病死了。
他死后太常博士袁思古曾提出为他谥“缪”号,这显然是对许敬宗的极大侮辱。高宗下诏让五品以上的官都参加议论,最后才改为“恭”。《谥法》说“既过能改也曰恭”。
许敬宗死后,武则天失去了一个坚定的支持者,依然要寻找“外援”。其实她早有准备,早在废后事件发生后,武后对宰相等大臣就不再信任,她另有一套自己的班底,那就是“北门学士”,不但能闲聊解闷,而且能出谋划策,行使职权。
几年前,武后就亲自召集一批文人学士进入禁中,从事著述。命令他们编了不少书,共千余卷,如《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等,以武后的名义发表,为她争取政治资本。
武则天还让他们参与朝政,起草诏令,分宰相的权力。他们出入北门,与政府办公的“南衙”无涉,形同武则天的私人秘书。
当时知名的北门学士有元万顷、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人。领衔人物就是刘祎之和元万顷(此人写讨伐高句丽檄文时,讥讽他们“不知守鸭绿之险”。渊男建大受启发,移兵固守鸭绿江,使唐军不得渡江)。
起初这些人没有名号,人员也不固定,到乾封元年(666年),武则天特许一批文士从北门(玄武门)出入禁中,朝中大臣讥之为“北门学士”,这才算有了个称号。
武则天升为“天后”之后的第四个月,北门学士就拿出了“建言十二事”,抛出了一整套政治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