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找到“宝图”、未封洛水之前,还有一段插曲。对武则天来说,也就是一曲《斗牛士》,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就是《安魂曲》了。

垂拱四年(688年),在武则天召集各地刺史和皇亲国戚齐聚洛水,准备拜洛神的时候,有一群人开始坐立不安,就是李唐宗室。

其实,武则天自从当了皇后,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对高宗这一系的本家亲戚一直优礼有加,不像对自己的娘家亲戚那样约束得很严厉。这些亲王,一般又都兼任地方上的刺史,有封邑、有家奴、有官属、有实权,养尊处优,既富且贵。

武则天是个表现欲极佳,又爱凑热闹的人,这次她让皇亲国戚和官员都聚集到神都,无非也就是显摆一下自己,给自己拉点人气、赚点选票。可是,传到宗室耳朵里就变味了,什么“把我们都聚集到洛水是要赶尽杀绝”之类的谣言都出来了。

于是诸王开始串联,“密有匡复之志”。这里面最积极的,是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父子俩。

越王李贞是太宗的第八子,为燕妃(当年曾随武后泰山封禅)所生,在贞观五年(631年)就封了王。武则天临朝后,还给他加了太子太傅衔,兼任豫州刺史。这个人比较有才,武能骑射,文通典籍,在宗室中也算是难得了。

李贞想作乱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太后临朝称制时,他就联络诸王准备“拨乱反正”。但武则天当时防了他们一手,给他们加了官,另外高宗丧期也不便起兵,于是作罢。后来徐敬业反,诸王觉得徐是别有企图,再加上他们出身高贵,骨子里的骄傲不允许他们跟着外人造反,就没跟着干。而这次,连什么“河图”“明堂”都出来了,他们不能再等了,决定联手起兵!

李冲率先招募了勇士,装备队伍,又串通好了几位驸马爷一块儿干。

范阳王李蔼向越王李贞建议,应该定一个统一的起义时间,届时四方一起发动,让太后顾不过来,则大事可成。李贞觉得这主意对,就定了一个时间,通告诸王,也要学黄巾徒众三十六方一起发动。

前面提到过的被武则天饿死的中宗前妻的生母常乐长公主,此时随丈夫被贬在寿州(今安徽淮南)。李贞要举兵,写了一封信给常乐公主的丈夫赵瑰,要求借道,常乐公主对送信的使者说:“替我谢谢你们大王,与其进,不与其退,若诸王皆丈夫,不应拖延到今日。诸王乃国之懿亲、宗社所托,不舍生取义,尚何须邪!”

这话说得大义凛然,颇有丈夫气。说来奇怪,自唐太宗死了之后,唐皇室一直是阴盛阳衰,无论公主也好,皇后也好,都比男人更有主张。可能是大唐的社会风气形成了这个特点。

这次诸王连谋,来头确实不小。他们每个王差不多都拥有一州的行政和军事权,分布于各地,以皇族名义为号召,按理说应该比徐敬业闹的动静大。可是,再想想,这批人是什么素质?他们生来高贵,不谙民生,养尊处优,未经战阵。

果不其然,李贞的通知发出后,诸王就露了怯。平时说大话可以,一动真的,有的犹豫不决,有的仓促间募集不到士兵,还有的路远一时接不到通知。

这文齐武不齐的,时间一长,气可就泄了,也很容易走露风声。琅琊王李冲沉不住气,不等到父亲约好的时间,就抢先于垂拱四年(688年)八月十七日在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发动了!

他想得好:一旦点火,还怕它不能燎原?

武则天在神都得到急报,莞尔一笑,马上命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就是曾经在巴州逼死故太子李贤那位)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这个不知好歹的宗室。

这个李冲的本领可真是不小:他募兵募了半天,仅募得五千人,比徐敬业的旬日之间招来十万人相差天地。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五千兵卒也得打!不过在战略上他倒没犯徐敬业的错误,他打算渡过黄河去打济州(今山东聊城以西),然后直取神都!

但是在去济州的路上,有博州本境的武水县挡在道上。县令郭务悌名义上是李冲的下属,但是听说琅琊王兼刺史李冲造反了,他就不听这个上级的了,关起城门来拒守,赶紧向魏州刺史求援。

李冲叛军来到武水城下,记起当年朝廷就是用火攻灭了徐敬业的主力。于是依葫芦画瓢,决定用火攻。叛军用草车把县城南门塞住,趁风放火。

这一把火放起来,城里的两位县官都免不了要成“武水烤鸭”。拿下武水的话,攻济州也就多了几分把握。济州一下,天下就要震动,那局面也就活了!

这个计策本身没有什么错误,可谓是万无一失,但是,有句话叫“人算不如天算”,历史的细节由无数偶然所组成。离奇的是:火一放起来,天公不作美,南风一下就变为北风,火势倒转回来,烧着了叛军自己。李冲的人马只得急退,士气顿时大降。李冲手下的将领董玄寂偷着对人说:“琅琊王与国家交战,此乃反也。故上天不佑,反致逆风。”

李冲听说,就下令杀了董玄寂。这一杀,出了大问题,本来兵卒就是裹胁来的,一见自己人杀自己人,就都一哄而散,窜入草泽之中。李冲吆喝也吆喝不住。

这一来,他身边只剩下左右家奴几十人了。

到八月二十三日,起事不过七天,李冲见大势已去,只好慌忙带着余众退回博州。哪知道,他刚一进城门,就被守城将士抓住,不由分说,砍下了脑袋,结局自然也是“传首神都”了。

李冲到死也不明白,平日在背后发牢骚时一呼百应,怎么一起兵就成了孤家寡人?

李贞在筹备发动时,曾派使者去串联东莞公李融,约定同时起事。但是,李融仓促间发动不了,在下属官员的逼迫下`,只好把使者先逮起来,等待事态发展。这样的王爷,这样的能耐,栽到武则天手里也不算冤!

此刻,丘神勣刚带兵赶到博州,已无叛可平。这个丘大将军又来了蛮劲儿,认为自己不能白跑一趟,他对这些立了功的人不仅不加以抚慰,反而统统以通敌罪杀掉,借以邀功。

话说李冲的父亲李贞听说儿子抢先起兵,知道事情拖不得,于是八月二十五日也在豫州(今河南汝南)仓促起兵。这时,李冲的脑袋掉了已有两天了,但因为消息不通,李贞并不知道。

五天后,武则天听说越王李贞也发动了,知道叛乱闹大了。豫州离京城较近,且老王爷也有点儿韬略,一点没含糊,派大兵围剿,命左豹韬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发兵十万讨之。她还担心战场上将军们协调不好,又派了凤阁侍郎张光辅为诸军节度。

越王李贞到底是经验丰富一些,一出兵,就拿下了上蔡(今属河南)。这个势头本来不错,但是恰在此时,他得知儿子已经掉了脑袋,心里大为恐慌,竟然想罢兵,打算把自己绑了,到皇宫去请罪。看来老王爷是白读了一肚皮的书,造反了居然还想活命?可巧在这时,他的下属、新蔡县令傅延庆率勇士两千人前来参加起义,李贞这才有了点儿胆量,决心继续干。

为了鼓舞士气,老王爷哄骗大家说:“琅琊王(他儿子李冲)已破魏、相数州,有兵二十万,朝夕即到。”

接着就在属县征兵,一下征得了七千人,这样子东拼西凑约有万把人。他把这些人分为五营,自领中营,其余各属县的僚佐都封了官,各带一部。又把这乌合之众中的五百余人封了九品以上的官职。

此刻时间就是生命,可是李贞只顾在豫州城里建府封官,没有扩大攻克上蔡的战果,没有继续攻城略地以引起全国响应。

十几天后,麴崇裕带领的讨伐军开到,在距豫州四十里外扎下大营,就等机会收拾这伙叛贼了。

老王爷是怎么应对的呢?他发动道士、僧侣诵经念咒,求大事成功;还给将士们都发了“避兵符”,说是戴上它就可以刀枪不入。估计要是武则天知道了能笑出声来。

跟着他起事的属官和士兵,大部分都是被胁迫的,本无斗志。只有他的女婿裴守德武艺高强,愿意为之卖命。李贞嘉许其忠勇,就让小儿子李规和这位裴大将军带兵出城迎战。

两边刚一交手,素质高下立见分晓。叛军一触即溃,裴守德浑身是血,狼狈逃回豫州城。李贞吓得魂飞魄散,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坚守城门不出。没等他想出办法,征讨大军已经到了城下,把豫州围了个水泄不通。

老王爷在城头一看,征讨大军铺天盖地、军容甚盛,知道今番是完了,不由得连声叹息。昔日诸王恨不得要吃了武则天的勇气,早跑得一干二净。哪有什么群雄并起?只有这孤城一座,无可奈何。

拖了几日,越王李贞手下的将领进言道:“事既如此,王岂得坐等受戮之辱,当须自为计!”事已至此,还有何计呢?李贞想想,只得和小儿子李规服毒自尽。女婿裴守德也自缢而死。余下的家仆纷纷放下武器就擒。

越王的这次造反,比他儿子造反的时间长一点儿,但也不过十七天。武则天非常满意——一点没耽误她游洛水的时间。

越王李贞败亡不久,太后想把韩王、鲁王等人一网打尽,命令监察御史苏珦审讯。苏珦找不到明确证据,太后很不满,对他说:“你是大雅人士,不适合处理这类事情,朕另外给你派个职务。”把他派去当河西监军,转周兴处理。

周兴丝毫没有辜负太后的厚望。

霍王元轨已是七十高龄的老者,被装进囚笼之中,流放黔州,不到十天便死在陈仓;其子江都王绪被斩于江都。韩王元嘉与鲁王灵夔奉旨在家中自尽,财产没收,三个儿子都被斩首。高宗之弟纪王慎,为人拘谨勤慎,官居刺史之时,有善政,民为立石颂功德,从未参与起兵作乱,可以说他无时不极力避免涉及此事。但被控知情不报之罪,时年已六旬,被装入囚车,暴露在风尘中一个月之后,死于流放巴州途中,五个儿子全被杀。舒王元名发配利州,一年后改判死刑,被杀。

其他幸免于死的儿孙都被流放到亚热带,都得改姓“虺”。就连驸马都尉薛绍的家族,因曾与越王交通,也被株连在内。详情见后文太平公主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