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705年)新年过后,武则天病情加重,大臣概不接见,亲子亦不得见面。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常在床侧。

在各位大臣上奏要求处罚二张时,有一个重量级大人物却选择了沉默——张柬之。他心里已经有了另一个主意:不仅仅要把张氏兄弟除掉,还要把则天皇帝请下台!

宰相张柬之和崔玄暐、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右台中丞袁恕己五人都想恢复李唐江山,他们积极招募心中的同道。朝中官员的嗅觉是十分敏锐的,都心照不宣地积极加入。张柬之怕二张觉察出异样,打草惊蛇,让阿附张氏兄弟的武攸宜担任右羽林卫将军,以安其心。

作出了上述安排后,张柬之仍然不准备行动,他认为还缺关键一步,就是调动禁军的权力!

早在四年前的久视元年(700年),时任荆州都督府长史的张柬之,被提拔为洛阳司马。快要离开荆州时,张柬之向他的继任杨元琰办理移交手续。交谈一番之后,张柬之大有知己之感,邀请杨元琰到长江的一艘船上秘谈。“恢复李唐”的宗旨和实施办法被确定下来。

后来,张柬之当上了宰相,他忘不了船中秘盟,提拔杨元琰为右羽林卫将军。

不过,只拥有杨元琰的支持还不够。要实施兵谏,必须有一击而中的把握,否则万一失败,仅靠右羽林那一点点人,怎能是整个京畿卫戍部队的对手?武则天还是皇帝,大周军队仍然是效忠于她的。

宫廷卫士及京都卫戍兵力各有数队,步兵骑兵俱有。大略来说,南卫专掌京城巡警,保持京城治安;北卫专司保卫皇城,皇城内除皇宫之外,有朝廷各官衙。南北卫又分为若干部,由六个上将军统领。其中以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最为重要。

李多祚是靺鞨后裔,早就迁居中原,自幼骁勇,擅长弓马,因屡立战功升为右羽林卫将军,现担任玄武门宿卫。在张柬之的巧舌之下,李多祚毅然加入政变行列。随后,他把三个密友——桓彦范、敬晖及右散骑侍郎李湛等心腹都安排进左、右羽林卫。

此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刚好,太子显离开了东宫,暂住北门边的宫中,准备随时服侍母皇。桓彦范和敬晖两人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去见太子殿下。在他俩的恳求下,太子答应支持他们的行动。

稳妥起见,他还联系了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事先让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策反宫女,以便获知二张的动向和武皇的情况,事变之时作为内应;同时,和李旦约好,事变时兵分两路,张柬之和众位将军进宫控制住武皇,李旦则发兵控制政府,进而稳定整个首都的局面。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705年3月17日)清晨,皇宫北门外的禁卫军集合于一处。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与右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卫五百人来到玄武门。一场政变悄然展开!

他们先派李多祚、李湛和内直郎、太子的女婿兼驸马都尉王同皎到东宫迎接太子。

没想到,事情出了意外——虽然事先已有约定,但事到临头,太子懦弱的性格又表露无疑,他不敢来了!

他不来怎么行?如果太子不来,张柬之等人的行为就是真正的谋反,完全失去了任何正义性。太子的女婿王同皎苦口婆心地对岳父大人说了许多恳求的话,什么先帝把国家托付给你,如今正是最好的机会,可以诛杀二张,恢复李唐社稷。殿下应该马上到玄武门以应重望之类的话,不一而足。

太子说:“杀二张当然是应该的,可是母皇的身体不好,万一惊扰了她,是臣子的重大过失。诸公能不能容后再图?”

士兵们心里这个急呀:岂有此理!好不容易起事了,居然半途而废,我们手下才多少人啊?密谋一旦泄露,难道还有再次出手的机会?早就被大部队斩尽杀绝了。老子舍生忘死,冒着灭九族的危险,不就是为了将来的荣华富贵和名垂青史吗?你这懦夫居然敢打退堂鼓,如果不是看你还有利用价值,真恨不得一刀捅了你!

在旁的李湛不愧是李义府之子,他大踏一步,把脸一抹,对太子厉声说:“诸将相都不顾身家性命,要为社稷殉死。殿下却不敢出头,是要让我们这些义士因为叛逆罪下油锅吗?如果殿下不愿意,将士们是不答应的。如何阻止他们,请殿下自己去说吧!”威胁的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太子还在犹豫。王同皎一把架起岳父大人,拥上马背,直奔玄武门而去!

中宗一露面,张柬之等人才松了一口气。

他们在玄武门杀了那些来不及反应的卫兵,冲入宫中。殿中监田归道带领千骑(名字叫千骑,实际上只有百余人)拒绝合作,进行抵抗。毕竟仓促不及防备,人数又少,抵抗不住,让“义兵”冲了进去。

众人一进宫门,依照预定计划分队前进,李多祚带兵直奔武后住的迎仙宫。

张易之与张昌宗听见人声喧哗,出来一看,知道出了意外。卫士甲胄鲜明,绕过池塘,即向廊下拥进。二张知道末路已至,拔腿就跑。众兵士把二张围住,不由分说砍了头。

在两百多步前面就是长生殿,武则天正睡在**。

李多祚将军进入院中,命令侍从通通退出。张柬之等进去。这时候他们才松了一口气——控制住了皇帝,就放心了。

武则天在半睡半醒之间,听到众人纷扰的声音,心知不对。见众人已在眼前,平静地问道:“你们谁在作乱?”

对于政变的说辞,宰相们早有准备:“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臣等奉太子的命令诛杀了他们。恐怕事有泄露,所以不敢先奏。擅自发兵宫禁,我等罪该万死!”武则天顿时明白了。

她在人群中看见了惶恐不安的太子显,对他说:“原来是你!张氏兄弟既然已经被杀,你可以速还东宫。”

太子显对母皇的畏惧早已深入骨髓,条件反射地马上要答应。他要是回了东宫,这些冒着生命危险政变的人会怎么样?等待武则天秋后算账?

一见不好,年过半百的桓彦范比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反应还快,赶紧插上一嘴:“太子怎么能再回东宫?从前天皇把爱子托付给陛下,现太子年岁既长,尚居东宫,实属不妥。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能忘记太宗、天皇之德,才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意人心!”

一听此话,武则天心里凉了半截,半晌无语。

武则天知道再没什么话好说了,躺在**,不再理会群臣。

第二天,正月二十三日,朝臣以武则天的名义下诏任命太子监国,大赦天下。

正月二十四日,大臣们再度以武则天的名义下诏传位太子,这当然是强迫性的退位。《旧唐书》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中宗篡位”,但不要忘了,是武则天篡位在先。

二十五日,李显尊母皇武则天为太上皇。这表明太子显根本不敢把武则天的帝号取消。

接下来是论功行赏,弟弟相王李旦加号为安国相王,妹妹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暐为内史、袁恕己同凤阁鸾台三品,敬晖、桓彦范皆为纳言,赐爵郡公。李多祚赐爵辽阳郡王,王同皎为右千牛将军、琅邪郡公,李湛为右羽林大将军、赵国公。其余跟从者也各有封赏;李氏皇族被武则天清洗的人都恢复属籍,平反昭雪。魏元忠曾因张昌宗贬谪出京,因众望所归,由中宗召回朝廷为侍中,后为中书令。

殿中监田归道因为抵抗“义军”得罪在家,敬晖想杀了他,田归道说:“对于外来兵马,我身为千骑,当然应该领兵对抗,此是我的职责,我无罪!”中宗听了,大为欣赏,不仅不杀他,反而提拔他为太仆卿。

二十六日,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武则天被从迎仙宫“请出”,徙居上阳宫,让李湛率领禁军护佑。文武百官在一旁列队送别,这是最后一次百官朝拜武则天了。

二十七日,中宗李显封母亲为则天大圣皇帝。“则天”二字是为了提醒世人,十五年前,母亲就是在则天门上登基称帝的。那场面依稀就在眼前。

二月一日,中宗率领百官到上阳宫问候太上皇武则天,此后每十天探望一次。

二月四日,中宗李显登上城门,恢复大唐国号。至此,持续了十五年之久的大周帝国结束了。

十一年的才人,二十八年的皇后,七年的皇太后,十五年的皇帝,武则天丰富的一生,没有任何人可以匹敌,没有任何人可以重复。现在,她终于有了生命中少有的,可以静静沐浴在阳光下的时光。

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她的思维有时清醒,有时混乱。她不能总结自己,但是她始终坚持做自己。她不知道在迈向巅峰的时候,脚下踩过多少人的尸体。功过是非,她也不想弄明白。她躺着,活着,支撑着生命的气息。她只知道,她为了付出一生的锦绣江山,在她身后也会迎来平静祥和的朝阳。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上阳宫的仙居殿内,武则天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她死前曾英勇地留下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她终于决定只做皇后,只做女人。并将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政敌赦免。

在满目青绿的春天的五月,她的灵柩在儿女们的护送下,体体面面地由洛阳运至长安,由皇帝李显亲自主持了隆重辉煌的安葬仪式。

他们在那个巨大的陵墓前,为武则天树起了一块高高耸入苍天的无字碑。这是何等明智而又大气的选择。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