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中队的姜贤亮和阙昕飞参加了团里召开的整顿动员会。会上,袁团长作了整顿动员,列举了试验任务中一系列不规范、不科学、不文明的现象,点名批评了塔架中队领导抓作风不力、遥测中队指挥员口令不规范、发射中队操作手差点摔坏万用表的问题,责令塔架中队给在塔架上打瞌睡的战士严肃处理。要求各中队回去后,立即开展一次以试验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顿,查思想,查作风,查执行条令条例,查遵章守纪。袁团长还在会议最后宣布,任命阙昕飞为发射中队中队长。

发射中队的整顿进行得很认真,也很务实。召开军人大会时,黄司令和袁团长亲临中队,认真听取发言。一分队查找出搬运电源掉下来砸伤脚的事故苗头。二分队长检查说,一次气管自动脱落检查时,因为绳子固定不好,气管被强大的气流冲出来后反弹回去,碰到了运载火箭的蒙皮上,把气管的一个捎子撞坏。出了事故后,不敢报告,私下和上海试验队人员处理,偷偷更换了捎子。三分队长在检查中讲到了一件更加荒唐的事,分系统检查时,脱落插头脱落后没接住,掉下来摔坏了。他们偷偷把插头带回来拆开。装配时,装了几次都没有装上,后来装上了却不能脱落。一直鼓捣到凌晨5点钟,总算可以脱落了。就这样,他们又悄悄地将这只脱落插头带去继续使用。这次整顿中,他们主动将这件事检查出来,并和上海试验队商量,决定更换插头。

黄司令听了几个分队长的发言,对他们把自己问题翻了个底朝天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他说:“发射中队是一支英雄的中队,一支有着优良传统的中队,一支值得信任的中队,参加了发射中心组建以来所有的重要试验任务,见证了发射中心的发展历史。发射中心在试验任务中有很多优良作风就是你们创造的和总结出来的。这次回来,我看到了很多不符合要求的、不规范的、不文明的举动,你们也有,但相比之下,你们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我今天要对你们说,这样还不行,毕竟你们的地位不一样,你们是直接接触运载火箭和卫星的单位,你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发射的成败,对你们的要求就是不能出任何问题。有人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不,就是不能湿鞋。我们经常说要把住质量关,怎么把关?怎么使运载火箭和卫星的质量通过测试增值?就两条:一是把运载火箭和卫星中的故障隐患查出来加以解决,运载火箭和卫星的质量就增值了,你就算把住质量关了。二是在测试中不能出现事故差错,你要是出了事故,把仪器电缆烧坏了,不但不能给运载火箭质量增值,反而是使质量减值了。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两点呢?就是要有严格正规的试验作风做保证。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吊儿郎当,不老实,说假话,做错了事不承认,出现了事故隐瞒不报,不按操作规程操作,不听指挥,不守纪律,不注意保守机密,不按条令条例办事,等等,都是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坏作风。发射中队要想继续成为名副其实的英雄中队,就必须在试验作风上是个响当当的中队。”

黄司令说完后,全场热烈鼓掌达一分多钟。

整顿完毕后,继续进行运载火箭和卫星的测试。第三次总检查中,发现陀螺平台的脉冲数超差15个。操纵员崔志军报告结果后,盖世华、阙昕飞等人认为这是个隐患,提出要查清楚再往下进行。但上海试验队的严廷荣认为,这点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双方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黄司令当场拍板,一定要把问题弄清楚。第二天又做了一次控制系统测试,发现超差的脉冲数高达23个,决定将陀螺平台送回技术阵地单元检查。

陀螺平台返回技术阵地后,连夜组织测试,跟踪了24小时的数据,没发现陀螺平台有什么问题,一切正常。他们又将陀螺平台送回到发射场。

发射中队将陀螺平台安装上去,再次组织控制系统测试,脉冲数的超差又变成了两个。

“这就怪了,一会好,一会不好,到底有没有问题?”阙昕飞心想,不弄出个水落石出试不罢休。

“这有什么奇怪的,在发射场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哪个环节都可能冒出几个干扰来。”严廷荣说。

盖世华说:“别小看这十几个脉冲数,它会造成关机时间变化,最终会影响卫星入轨精度。”

“实在不放心,那就再验证一次好了。”严廷荣让步了。

又做了一遍控制系统检查。结果又出现超差,而且超得更多,达到25个。

黄司令听到这个结果后,和上海试验队队长申大发一起来到了发射场,听取了现场的故障分析。

阙昕飞说:“从这几天所做工作来看,陀螺平台不稳定,有时挺好,有时超差挺多。”

申大发问:“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严廷荣说:“陀螺平台没问题,我怀疑是环境干扰。”

盖世华说:“干扰的确有。但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段内,两次差别这么大。我怀疑陀螺平台有问题。”

接着发射团和试验队的人员纷纷发表看法,发射团的人员倾向于陀螺平台有问题,而试验队则认为是环境干扰所致。

申大发说:“我敢担保,陀螺平台没问题。”

黄司令说:“我现在要的不是陀螺平台有没有问题,我要的是把这个问题查清楚。为什么一会超差,一会又不超差,超差一会大,一会小。我们常常说,不能带着问题上天。试想,假如陀螺平台真的有问题,而且是一个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问题,会不会影响到卫星入不了轨呢?同志们,不能再抢时间了。上海研制的第一颗卫星掉到兰州附近,第二颗掉到广西博白一带,第三颗掉到澳大利亚。要是我们在发射前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来个一次成功,不比三次、四次失败要好得多吗?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到了排故障时就忘了呢?所以一定要找出问题来。是陀螺平台的问题要找出来,是环境干扰的问题也要找出干扰源来。”说到此,黄司令望着袁友方问,“今天是第几天了?”

袁友方回答说:“已经第12天了。”

黄司令对袁团长说:“既然已经找了12天,我们更不能半途而废。但今天就不要加班了,大家回去放松一下,思路再放开一点。明天星期天,所有人都休息。”

第二天虽然是星期日,但盖世华、阙昕飞等人并没有休息。他们又钻到图纸资料中,一方面查找陀螺平台的内部结构和线路,另一方面查找环境干扰因素的来源。

到了第15天,终于找到了故障点,原来是陀螺平台伺服回路放大器中的一个三极管处于失效的边缘,时好时坏,并且与通电时间长短有关。更换了这台放大器后,再行测试,一切正常。

重新进行第三次总检查,各系统均正常。任务指挥长黄明辉召开指挥部会议确认,卫星火箭性能良好,测试参数合格,同意加注推进剂。加注完毕后,进行了临射前检查,也完全合格。黄明辉郑重地签署了《发射任务书》。

袁友方的眼睛移开了潜望镜,看着左手的秒表,对着右手的调度指挥话筒,有力地下达了最后几个重要口令:

“10,9,8,7,6,5,4,3,2,1,点火!”

“起飞!”

一团耀眼的火焰从运载火箭尾部喷射而出,红彤彤的巨大烟团从导流槽卷起。在隆隆的轰鸣声中,一条火龙托举着卫星徐徐升起,一飞冲天。经过几年的努力,风暴1号运载火箭,终于将我国的第一颗电子探测卫星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