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级申诉》是对《新约》福音书中的犹大形象的翻案,首先我们从双方的异同点做一个比较,这种比较可以分为文体、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三个方面,福音书的日语译文使用的是日本本虎二的翻译文本。
1.文体
在《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中,不仅有对事件和人物的客观描写,还夹杂着对话体,都是以第三者(马太或约翰)的眼光来讲述故事。而太宰的《越级申诉》是被称为“告白体”的第一人称小说。第一人称小说是以主人公或者身边的人讲述的形式,一边展开故事情节,一边抒发内心感受。塚本虎二翻译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段:“门徒说,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耶稣说,拿过来给我。于是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就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182]这里给读者的感觉就只是在描写事情本来的样子。耶稣把五个饼和两条鱼分给了超过五千人的群众,所有的人都吃饱了,如果凡人遇到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但耶稣是神之子,这种奇迹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太宰治的翻案作品中,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是通过犹大这个凡人之口说出来的。“我让那个人去宣讲教义,私下里向聚拢来的乡民们收取供奉钱,又向村里的财主索要供品。从住宿的安排到日常衣食的购求,都是我在不厌其烦地操办,然而,别说那个人,就连那些笨蛋弟子都从没对我道过一句谢。不但不道谢,那个人还对我每日的默默操劳视而不见,时常狮子大开口地为难我。在我们只有五个饼和两条鱼的时候,他竟吩咐我给眼前一大帮子人分发食物。我背地里实在是想尽了办法,好不容易才总算买齐了他要的那些食物。”[183]犹大说出了这个“奇迹”发生的真相,他不仅要一个人照顾耶稣和弟子们的生活,还要勉为其难地用障眼法帮助耶稣产生“奇迹”。这里的耶稣就不再是神之子了,而变成了一个有私欲的凡人。由于当事人用第一人称揭示这件事的真相,这就与福音书中那种貌似客观的描述完全不同了,不但去除了神秘的色彩,还原成了日常生活,因而更为可信,而且太宰治可以把自己的世俗的感情寄托在犹大的满腹牢骚中宣泄出来。
2.故事梗概的异同
太宰治的《越级申诉》的故事基本是跟福音书的梗概相一致的。犹大舍弃了原来的富裕生活,离开了双亲,因为敬爱耶稣而一直跟随着耶稣,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一路协助耶稣传教。犹大不仅要照顾耶稣和弟子们的生活,还要在传教之时从人群中收香火钱,从村里的富人那里催缴供品。这之前的内容,两部作品基本是相同的。但从这里开始,就出现了四处不同的地方。
第一处,在《马太福音》中,犹大是由于贪图三十块银币的赏钱而告发了耶稣,那描述十分简短:“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的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银币。从那时候起,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184]不久,在最后的晚餐时,犹大被耶稣打发出去,直接就去领人来抓耶稣了。而在《越级申诉》中,整篇都是犹大去报告耶稣的所在地时所做的禀报,而且这篇禀报似乎也并不是告密,而被说成是“越级申诉”。按照这种描述,犹大并不是为了三十块银币而出卖耶稣,却只是为了向上级(大祭师和总督)申诉自己在耶稣那里所受到的委屈,得到三十块银元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想要退回,当然最后出于商人的本性还是收下了。
第二处,《约翰福音》中,犹大是想要通过耶稣称王而使自己得到权势才追随耶稣的。但是耶稣的想法是“我的国不在这个世界上”[185],也就是说耶稣不想称王,这使犹大很失望。而在太宰治的《越级申诉》中却完全不同,犹大根本不相信耶稣能成为犹太人的王,认为这是骗人的鬼话,他不相信耶稣传道所说的一切,他只是因为敬爱耶稣这个人才追随他的。“我爱您。其他的弟子们不论如何深爱着您,都不能与我的爱相提并论。我比谁都爱您。”这是犹大对耶稣的告白。
第三处,《约翰福音》中,犹大在收了香火钱之后,总是会偷偷地挪用。后来当玛利亚把香油倒在耶稣头上的时候,犹大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为什么不把香油卖掉换钱来接济穷人呢?”然后约翰加了一段评论:“犹大这么说,并不是为了穷人考虑,而是身为管账的人,他是个小偷,总是从存钱的箱子里偷钱罢了。”[186]在这里,犹大只考虑自己,是一个利欲熏心自私自利的形象。但这只是约翰这个外人的猜测,并无证据,至于犹大内心究竟是不是这样想的,谁能知道呢?而在《越级申诉》中,犹大同样呵斥了玛利亚:“你这样做不就把他的衣服弄脏了吗?而且,这么贵的油你就这样倒掉不觉得浪费吗?你真是太愚蠢了。这么点油就可以换来很多钱,你把油卖掉换钱,把这钱拿去救济穷人,他们不知道会有多高兴。”[187]这里是犹大自己的表述,表明自己是站在耶稣和穷人的立场上说话,没有加上外人的那些猜测。究竟外人的猜测是真的,还是犹大自己的表白更真实,这是无法判断的。
第四处,《约翰福音》中,耶稣在香油事件中是站在玛利亚这边的。这之后,“在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188]。犹大为了三十个银币出卖了耶稣。而《越级申诉》中,香油事件完全成为“背叛行为”的导火线。因为耶稣护着玛利亚,于是犹大认为,“那个人,即便只是稍稍动心,他对那无知无识的乡下女人怀有特殊情感这点,一定是没错的”[189]。然后犹大的精神就好像错乱了一样:“那个人抢走了我的女人——不,不对!是那个女人,从我这儿夺走了那个人!——啊,也不对!我说的全是疯话,请您一句都别信!”[190]犹大自己都“搞不清楚”了,最后,犹大出卖了耶稣,但是他说“这才是最适合我的复仇手段”[191]。
这里可以看出,犹大并不是要背叛耶稣,而只是出于嫉妒,因爱生恨,想要狠狠地报复耶稣而已,最终目的是要和耶稣同归于尽。
3.人物形象
整个故事主要是围绕着犹大和耶稣而展开的,所以主要人物只有犹大和耶稣两个人。对犹大和耶稣在这两部作品中的形象,他们的性格和心理,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描述。
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和追随者们经历了艰难的布教最终到达了耶路撒冷。“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看见殿里有卖牛羊鸽子的,并有兑换银钱的人,坐在那里。耶稣就拿绳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又对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当做买卖的地方。他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因此犹太人问他说,你既做这些事,还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呢?耶稣回答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192]这里是纯客观的描写,丝毫没有提到犹大。
但在太宰治的作品中,这一切都是通过犹大的口说出来的:“就这样,那个人进入了圣殿,他从驴背上下来,也不知怎么想的,拾起绳子便一通挥打,推倒了殿内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人的凳子,又用那条绳做的鞭子将人家牵来卖的牛和羊通通赶出了殿堂,还对殿内聚集的商人们高声怒吼:‘都给我滚出去!别把我父亲的圣殿,当成了你们做买卖的窝!’那个温文尔雅的人居然像个醉汉似的做出了这种毫无意义的蛮横之举,我只能认为他是精神失常了。旁边的人也都惊讶地问他:这是怎么了?那个人气喘吁吁,答得莫名其妙:‘你们就是把这殿拆了,我也能在三日之内重建起来!’听到这信口开河的话,就连那些死脑筋的弟子都难以置信地张大了嘴。不过我反正心中有数:总归又是那个人幼稚的逞强了。”[193]耶稣的“怒吼”这一行为在犹大看来是“像是喝醉酒了似的无聊的粗鲁行为”。
在《圣经》原文中,弟子们认同耶稣的这一行为,对圣殿的被亵渎感到忧心如焚,为此还想到了旧约上的诗篇“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犹大也是弟子之一,他与其他弟子一样,都赞成耶稣的正义行动。甚至当耶稣为了向群众证明自己是神之子,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时,弟子们也深信不疑,因为他是神之子,这么简单的事是做得到的。后来耶稣死而复活,弟子们又解释说,耶稣当时的意思是暗示自己将被处死,三日后复活,所谓“殿”就是指他的身体。但是在太宰治笔下,弟子们对耶稣这种“信口开河的话”“都难以置信地张大了嘴”,而犹大则干脆直说了:“总归又是那个人幼稚的逞强了。”显然,耶稣把商人撵出宫殿的行为深深打击了商人出身的犹大,自己敬爱的耶稣做出这种轻蔑商人的行为使他非常受伤,向来被看作完美的耶稣这时变成了“粗鲁”的人,“像个醉汉”。这是继香油事件之后另一件对犹大的心理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此时的犹大已经认为耶稣“那个人已经没救了”。
然而,在《约翰福音》中,在耶稣最后的晚餐之前,“(耶稣)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194]。这里并没有提到洗脚的顺序,并且在大谈了一番为什么主人要为仆人洗脚的道理之后,接着就说“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卖我了”。而在《越级申诉》中,耶稣是首先给犹大洗脚,于是犹大被感动了。“保护我们慈悲的主吧!一生一世追随他吧!——我虽并未将这发自内心的爱的言语说出口来,它们却在我胸中激烈地卷涌翻腾着。我被一种迄今从未有过的崇高的灵性冲击着,灼热的忏悔之泪顺着脸颊潸潸而下。没过多久,那个人也静默无言地、细致地洗净了我的双脚,又用腰间的手巾轻轻将它们擦干,啊,当时的触感……是的,我那个时候大概已见到了天国。”[195]犹大完全忘记了之前的不愉快,在耶稣给自己洗脚的时候感觉到自己见到了天国,甚至差不多想要放弃自己告密的计划了。与之前的“那个人已经没救了”的断言对比一下,可以发现犹大的感情落差非常大,说明他对耶稣的感情的确很深,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
就耶稣而言,从香油事件中已可以看出,耶稣是一个非常容易与人相处的人。但在《马太福音》的“山上宝训”中,耶稣更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训导者,他以居高临下的口吻说:“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196]这是站在一个布道者的位置上说的话。
而在《越级申诉》中,这段话是耶稣和犹大在海边散步时随口说的。耶稣见犹大闷闷不乐,便对他说:“也承蒙你照顾了。你心中的寂寞,我是知道的。可你这样成天摆张不高兴的脸,却不行。寂寞的时候摆出寂寞的脸孔,那是伪君子的做法。特意以满面愁容示人,只是为了让人了解自己的寂寞。如果真的相信神,那么你即便在寂寞之时,也要若无其事地把脸洗净,在头上涂抹膏油,面带微笑才对。你还不明白吗?即使他人不能了解你的寂寞,在你目所不及之处,你至诚的天父一定能够了解,这不就够了?不是吗?寂寞,是人所皆有的啊。”[197]
同样是教导的话,这里不是以布道者的身份,而是站在朋友的立场说的话,显得那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与福音书中的耶稣形象判若两人。由这种亲密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到,犹大对耶稣的敬爱之深也是非常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