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大的感情变化是《越级申诉》整个故事发展的重要的轴线,所以我们首先要分析犹大的感情变化,以此来说明犹大背叛耶稣的内在原因。

如同前面所说,犹大是因为对耶稣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才跟着耶稣传教的。但是,人的感情是会根据事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犹大对耶稣的感情也是如此。

在《马太福音》中,耶稣把五个饼和两条鱼分给超过五千人,使所有人都吃饱了。而太宰治的作品中,犹大说出了实情,他一个人不仅要照顾耶稣和弟子们,还被无理地要求要创造这个“奇迹”,却丝毫也没有得到耶稣和弟子们的感谢。虽然犹大任劳任怨,即使他们从来不道谢犹大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终归还是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肯定的,然而却总是遭到误解,人们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钱财。日积月累的抱怨变成了不满,犹大慢慢地“忍不了了,忍耐不下去了”。这之后,当犹大跟祭司长们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甚至说出“死了也不可惜”的想法。

在香油事件中,太宰治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贪财的事,却大肆渲染了其中暗含着的男女私情。犹大认为耶稣是爱上了玛利亚这个无知的女人了,他不能允许自己所爱的人爱上别人。更何况,就连他自己,也有点爱上了玛利亚,由此而在心中产生了双重的嫉恨:既恨玛利亚夺走了他所爱的耶稣,又恨耶稣夺走了他所爱的玛利亚。可见他背叛耶稣根本就不是背叛耶稣的教义,他对耶稣所宣讲的那些话一句都不相信,他的背叛完全是一种情感上的背叛。

在太宰治笔下,耶路撒冷宫殿中耶稣粗暴的行为使得犹大对他更加失望,拿着鞭子呵斥并驱赶商人们,让商人出身的犹大感到羞辱,抑制不住心里的怒火,他断言:“那个人已经死罪难逃了,等着他的一定是十字架,毫无疑问”。[198]犹大这么想着,便决心要出卖耶稣了。

当逾越节的晚宴要开始的时候,耶稣给每个弟子都洗了脚。犹大又回想起了耶稣的温柔,突然不想出卖耶稣了。不仅不出卖了,还想要和其他弟子们一起守护耶稣。但是,让犹大彻底下定决心的人还是耶稣。“他低着头,以一种既似呻吟又像唏嘘的苦闷声音说:‘你们之中有一个人要卖我了。’弟子们大吃一惊,一齐蹴席而起,围着那个人七嘴八舌地吵嚷着:“主啊,是我吗?主啊,是我吗?”那个人像死人般僵硬地微微摇了摇头:“我现在拿一块饼给那个人。他是一个极其不幸的人。那个人,真的,不生到这世上来反倒好些。”他意外清晰地说完这句话,便伸手拿了一块饼,准确无误地塞入了我的口中。[199]在弟子们面前被戳穿秘密的犹大感到“说是羞耻更觉得憎恨”。犹大的心理历程经历了恶—善—恶的动摇,使我们了解了犹大无法消除的自卑感,永远无法成为耶稣那种人的绝望,以及想要独占耶稣的正直和美却又忍不住要玷污的复杂感情。

爱与恨是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感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爱可以变成恨,恨也可以变成爱。这里暂且把作品中犹大对耶稣的感情定义为爱。

在太宰治的作品中,犹大有自己上了年纪的父母和一个温馨的小家,村里种了很多桃树,到了春天还可以去赏桃花,但是他抛弃了这一切而跟随了耶稣。“但是只有我知道!只有我知道跟随您得不到任何好处。即便如此,我仍无法离开您。”[200]明知道得不到什么好处,却还是要抛弃安定的生活的犹大,到底是怎么想的?犹大说自己“不相信天国,也不相信神”[201],那他参加布教的理由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耶稣这个人。“我觉得那个人很美。在我看来,他像孩子般地无欲无求。我为了每日的面包拼命积攒钱财,他转眼便将这些钱一厘不剩地浪费尽了。可是我并不怨恨。因为那个人很美。”[202]这里的“美”不是指外貌,而指的是“人品”。犹大多次提到“像孩子般无欲无求”“那个人很美”这类的话。

虽然心里不满,犹大只要稍微跟耶稣说说话,马上就能被他感动。“听着这些话,不知怎的,我很想放声大哭——不,即便我不能承蒙天父垂怜,不能得到世人的理解,只要您一个人能够了解,就足够了!我爱您。不论其他弟子们如何深爱着您,他们的感情都无法与我的相比。我比任何人都爱您。”[203]尽管耶稣给犹大分配了相当艰难的工作,并且从来没有半句夸奖,犹大还是认为“要是偶尔能对我说上句暖心话也好啊,可是那个人从来只会恶意地驱使我”。跟敬爱的耶稣谈话之后,犹大产生了想放声大哭的念头,并向耶稣表白自己比谁都爱他。这里应该注意犹大所使用的敬体与简体的区别。犹大使用敬体的对象不是祭司们,而是耶稣。整个作品中,犹大在对耶稣说话的时候就会一律变成敬体。照理说,犹大虽然是耶稣的弟子,但既然决定了背叛耶稣,也就没有必要再在心里继续使用敬体了。但犹大丝毫没有改变这种语言习惯,特别是犹大多次用敬体强调自己“爱着”耶稣,说明犹大是真的从心底里尊敬和爱戴耶稣的。

在《约翰福音》中,以施洗者约翰的口吻这样来评价耶稣:“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为他做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204]《约翰福音》中,耶稣真的是神之子,所以耶稣什么都能做到,犹大也相信耶稣的能力并追随他。但太宰治笔下的犹大并不相信这一点。

《越级申诉》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他好像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急不可耐地想要证明给世人看呢。笑话!人世间可不是这么回事啊!既然活在这世上,便怎么也免不了要向谁卑躬屈膝,继而一步一步,压榨着他人辛苦攀爬,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那个人到底做得了什么?他什么都做不成!我看他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鬼罢了。要不是有我在,他和那帮愚蠢无能的弟子们,一定老早就倒毙在哪块荒郊野地里了。”[205]犹大认为如果没有自己,耶稣和其他弟子们可能都活不到现在,他认为自己处在了这个布教团队中的重要位置上。但是他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特别是耶稣的轻视在犹大眼里就是“嘲弄”“轻蔑”甚至“傲慢”。越是把别人看得重要,对别人的感情就越容易变得复杂,心也更容易受伤。

犹大的处世之道是,想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卑躬屈膝、“低头”是必需的,但是耶稣不需要。因为他是神之子,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什么都能做到,必须“抬头”。犹大也意识到了自己与耶稣的不同,同时也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即使感到不满或愤怒,跟随了耶稣自己也会有所改变,犹大也许是这么想的。

如果犹大把自己和耶稣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就会觉得不满或愤怒的时候应该直接告诉耶稣。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把自己和耶稣放在上下两个位置上。耶稣在上,犹大即使不满愤怒也会自己忍耐。而且,犹大敬爱着耶稣,所以希望耶稣能主动理解自己的犹大无法对耶稣说出要求他关注自己这种话。犹大对耶稣的爱是复杂深刻的独占之爱,与之相对的,耶稣对犹大的爱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平等的爱。这两种感情完全不对等,犹大也就一直仰视着耶稣。

由于长时间处于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中,犹大内心的自卑感淹没了他,慢慢变成了自暴自弃。正是预测到自己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手段。

在太宰治笔下,犹大曾劝说耶稣停止布教活动,跟自己回家乡一起生活。犹大只考虑到了自己,所以是“独占的爱”,是人间世俗的爱;而耶稣考虑的是普天下的人类,要爱一切人,所以拒绝了。犹大总是说着这样的话:“我爱他”,“如果那个人死了,我也去死。那个人,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我。如果要把他让给别人,那在给别人之前,我就先杀掉他好了。”[206]犹大把耶稣物化成了自己的东西,如果得不到他,就要毁灭他。

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悲惨的结局呢?犹大虽然很不满,却一次也没有跟耶稣说明过。而且,“我与那个人平心静气交谈的机会,前前后后就只有那么一次,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曾向我敞开心扉”。[207]犹大自认为在团队中是个重要角色,“说起来,迄今为止,我帮助那个人‘创造奇迹’,充当他那些危险魔术的助手都不知有多少回了。单从这点来看,我也绝不是个吝啬的人。不但如此,我还是个相当有情趣的人”。[208]从这里可以明白,犹大自视甚高。所以即使他渴望耶稣对他的关怀,也无法自己去向耶稣讨要。犹大一直在等待耶稣的爱。也许想着自己这么辛苦的劳动,总有一天耶稣会发现并主动关怀自己吧。一起度过的时间越久,耶稣对犹大的态度一直不变,犹大就越感到焦虑不安。在犹大看来,“那个人瞧不起我,憎恶着我。我被他讨厌了!我照料着他和弟子们的生活起居,把他们从日日的饥渴中解救出来,为什么他还要那样恶意地侮蔑我呢?”[209]

香油事件中,耶稣庇护了玛利亚,还说:“今后你们不论到哪里去传讲我这短短一生的事迹,都务必要提到这个女人今日所为之事,以作纪念。”[210]犹大听到这句话后无名火起,自己居然败给了这样一个“没脑子的女人”。至少玛利亚还能因为香油事件永远在故事里跟耶稣在一起,而自己却什么都得不到。于是,“自那以来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干脆由我来杀了那个人。反正他早晚都会被杀的。那个人自己也会时不时、莫名其妙地表现出想促使自己被杀的倾向。那么就由我来杀死他吧。我可不想假他人之手来杀他。杀了他以后我也死。大人,我这么哭哭啼啼的可真丢脸,是,不哭了。”[211]绝望了的犹大开始考虑杀死耶稣,既然耶稣最后总是要死的,不如自己来杀死他,这样自己也可以永远和他在一起了。“杀了他以后我也死”证明了犹大对耶稣的爱并没有消失,只是他已经绝望了。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太宰治笔下,犹大对耶稣的背叛既不是对信仰的背叛,也不是对教义的背叛,而是一场情感的悲剧、爱的悲剧。犹大从绝望的求爱到独占的爱的幻灭,最后因为自我厌恶而寻求毁灭,把出卖耶稣当作是自己的任务。“我要出卖那个人,痛苦的立场哪!谁能理解我这纯正不二的爱的行为呢?不,即便没人理解也无妨。我的爱是纯粹的爱,并非为了他人的理解而存在的,并非那种污秽的爱。我将招致人们永久的憎恨吧?然而,在这纯粹的爱的贪欲面前,不论是严刑峻法还是地狱的业火,全都不成问题。”[212]现在的犹大已经对得到耶稣的理解不抱希望了。既然你不相信我,那我就让你去死,反正最后都是要死的,不如我们死在一起吧。抱着这种想法,犹大进行了绝望的报复。《马太福音》上说,犹大见耶稣被判了死刑,便把三十块银元交还给祭司长和长老,自己首先上吊死了,这似乎更符合太宰治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