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铂元素都不被重视。它有个名字叫“小银”,反映出它卑贱的地位。如果淘金者在淘金盆里发现了铂金块,就会扔到河的最深处,不让它继续添麻烦。在南美洲,当发现铂污染了矿床时,金矿就被废弃了。谁能想到,如今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铂一开始就误入歧途,至少对欧洲人来说是这样。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金矿,但金矿经常被另一种金属污染。这种金属看起来像银,因此西班牙语里的“plata”就是银的意思。它很重,很难加工,而且会妨碍更有价值的黄金的开采,所以在“plata”后加上“ina”(意为“小”)。西班牙语中“platina(铂)”就由此而来。
铂给痴迷黄金的西班牙人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它或多或少被当成废物扔掉了。但一些人的麻烦往往会成为另一些人的机会——铂的密度与黄金非常相似,因此被用来掺在黄金里制造假金币。于是西班牙货币因假币泛滥而贬值,西班牙当局非常愤怒,下令将所有假币沉入海底。这对铂来说不是一个好的开始,而且口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没有发生好转。
大约在1750年,铂被当作一种稀奇的物品传入欧洲,没人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坚硬的金属块。此时,法国化学家皮埃尔·沙巴诺正在寻找一种具有延展性的金属材料,他逐渐将铂从各种自然存在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原来正是这些杂质让铂变得难以处理。分离过程非常煎熬,有一次沙巴诺打碎了他所有的实验设备,怒吼道:“再也别想让我碰那些该死的金属了!”三个月后,他展示出一个10厘米(4英寸)高的立方体纯铂,而且具有很好的延展性。纯铂铸锭被呈现在欧洲贵族面前,他们因铂与白银的相似性而对它着迷,并被它难以置信的重量所震惊。
事实上,铂比银更不容易褪色,而且更便宜,这使它立刻成为工艺品贵金属的替代材料。但铂在金匠面前却很顽强,熔化铂需要超过2000摄氏度的高温,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炭火的温度范围。它还比银坚硬很多,所以不容易造型或雕刻。
对于南美洲的土著居民来说,这一切都不会让他们惊讶,他们在欧洲人到来至少两千年前就知道铂了。他们很清楚铂很难被加工,但用它来做装饰品是有可能的,他们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找到了处理这种不合作金属的办法,并将其制成珠宝。人们认为他们掌握了一种叫作“烧结”的工艺——将小块的铂和黄金混在一起加热,它们慢慢熔化并融合成一块合金,再将合金反复锤打和加热,再去除黄金,就得到了纯铂的制件。欧洲科学家后来独立摸索出处理铂的工艺,但这是很艰苦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实际收益。然而,正是这种强度和硬度最终拯救了铂。
19世纪末,路易斯·卡地亚决定,只要有可能,他就使用铂金代替白银和黄金来制作自家广受欢迎的首饰[1]。镶嵌在首饰上的宝石会被黄金的贵气抢去风头;白银可以更好地展示宝石的颜色,但最终会失去光泽。而且这两种金属都比较软,所以需要用笨重的底座来固定宝石。铂是一个完美的选择,这种坚固的金属可以制成微小但稳固的支架。它白色而柔和的光泽不会减弱,将宝石的光彩衬托得淋漓尽致。
铂的期货价格在整个20世纪都在上涨,主要归因于它在珠宝首饰中的应用。渐渐地,它和阶层、品位联系在一起。20世纪30年代,当简·哈洛[2]把头发染成白金色时,它成了流行时尚的一部分。当金卡、金唱片变得司空见惯的时候,人们开始四处寻找一种更能够代表财富和声望的元素,他们碰上了铂。起初不被看好的铂最终还是逆袭成功!
[1] 卡地亚(Cartier),法国著名的奢华珠宝、钟表制造商,于1847年由路易斯·卡地亚在巴黎创立。
[2] 简·哈洛是20世纪早期的一位美国女演员,以饰演“坏女孩”角色而闻名。她曾将自己的头发漂白,有“白金金发女郎”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