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中共的组织系统仍然在国民党之外独立存在。中共在国民党内设有“党团”,并通过“党团”指挥其党员、团员在国民党内统一言论和行动。中共的“党团”活动是秘密进行的。国民党并不清楚中共党、团员的真实身份,分不清谁是中共跨党党员,谁是纯粹的国民党员。中共跨党党员因具有国共双重党籍,对外可以打着国民党的旗号活动,对内则接受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国民党的活动,中共一目了然;而中共的活动,国民党一无所知。国民党人感到自己在明处,而中共在暗处。这种“党内有党”的合作方式,难免引起国民党人的猜疑和担心。
作为跨党党员,原则上既要承担国民党内的工作,又要完成中共分派的任务。当两者相容相合时,固可相互兼顾;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则以中共利益为优先。由于两党性质不同,目标有异,纲领有别,一激进、一温和,一严密、一松散,因而两党之间既有联合又有斗争。就联合而言,国共两党都相当被动;就斗争来说,有时是国民党主动,有时是共产党主动。初期以联合为多,后期以斗争为主,愈往后,斗争愈趋激烈。国共双方最初都有利用对方以完成自身革命的意图。“共党利用国党之党势,孙中山先生之人望;而国党则有需于共党之国际的后援,与其勇往迈进之气概”。但国民党只愿意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的主义、组织和领导下行事,不希望共产党在国民党之外独树一帜,力图限制甚至消解共产党;而共产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在国民党的旗帜下开展活动,希望借助国民党以壮大自己,进而从内部改造国民党,但中共很快发现这种“党内合作”方式不利于自身独立自主的发展,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1924年5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召开后,开始放弃先前在国民党内自我约束的谨慎政策,转而采取积极开拓的方针。这次会议虽然没有否认继续扩展国民党的必要性,但反对盲目扩大国民党,反对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国民党。中共鉴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决定将阶级斗争策略引入国民党。国民党内部对共产党的态度不尽一致,有友共、亲共、惧共、分共、反共之别。中共根据国民党人对自己态度的不同,将其区分为左、中、右三派,并制定出打击、孤立右派,争取拉拢中派,团结和扩大左派的方针。国民党右派初则防共、限共,继而分共、反共。国共之间的矛盾日深,革命阵营内部的分化与纷争日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