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45 用译读来做思考训练【铃木式六分笔记】

① 将笔记分成六个部分,把原文的一小段粘贴到笔记的第1部分中

之所以使用粘贴的方式,是因为当我们还没有理解文字的内容时很容易抄错,且自己很难发现错误。

② 查一查这段文字中的单词、短语和语法, 将查到的内容写到第2部分中

这一步主要是确认单词的意思和词性,相当于是语言学习中的预习环节。

③ 将一些有助于理解文意的背景知识以及与语言无关的事实写到第3部分中

将百科全书和参考文献中查到的内容写下来。一些译本中的“译者注”就属于这一类。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以及其他的专有名词的基本概念可以写在这里。

④将疑问和思考过程写到第4部分中

仔细想一想自己有哪里没有读懂,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过程以语言的形式写下来,然后尝试进行解答和说明。反复提出自己的猜想和疑问,并反复推敲译文,这样一来,阅读理解就升级成了一种思考训练。

⑤将译文写到第5部分中

专门划分一个区域来填写译文,这样也方便日后进行修改。修改译文是思考训练后半段的一个重要的步骤,相当于是对思考过程的一种验证。

⑥最后将这段文字抄写到第6部分中

铃木晓《中级法语的高效学习教授法:如何制作理想的笔记》

学习德语的案例

不是“记笔记”,而是“用笔记来思考”

铃木式六分笔记法[15]能够将译读外语的过程提升到精读(Intensive Reading)的境界。这种方法的创始人铃木晓是一位法国文学研究者,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广泛应用在法语以外的外语学习中,还可以用来精读各种其他学科领域的著作。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能够将原文与解释原文时所需要的所有项目(特别是自己查到的资料和自己的思考过程)全部整理到笔记本并排的两页中。

铃木晓之所以会设计出这样的方法,是因为他在法语课堂上遇到了一些“不会好好记笔记”的学生。有的学生“只会将老师的翻译抄下来,然后到了考试前再拼命地背诵”,还有的学生“只会抄老师的板书,而口头的说明则一概不记,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听”。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记笔记只不过是把将来需要背诵的东西暂时保存一下。也许在他们的眼中,学习也仅仅意味着把别人准备好的正确答案全部记下来。

如果学生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那么别说是理解一门语言,能不能理解老师讲的课都很难说。而铃木晓已经向我们证实了笔记的作用并不是仅限于此。对于阅读者而言,笔记还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它能够促使我们去查阅资料,动脑思考,从而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并且还能够将这些过程全部记录下来,方便日后反复回顾。

拯救了“后进生”丘吉尔的方法

译读,又称为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是一种古老的外语教学法。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方法很“古老”,所以也遭受了许多的批判。特别是那些提倡在交流中学习语言的人更是对这种学习方法十分不屑一顾。“母语者在说话时从来都不会考虑语法”“就是因为用了这样的方法,所以日本人才说不好英语”,类似这样的言论比比皆是。

有一个人必然不会这样认为,那就是温斯顿·丘吉尔。他曾经借助“畅销书作家”这一身份跻身政坛,并带领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晚年又凭借着自己撰写的回忆录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的父亲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家,但丘吉尔却连续三次都没能考上著名的哈罗公学。最后他虽然在“特殊照顾”下得以入学,成绩也是倒数第三名(倒数前两名不久后都退学了)。毕业后,丘吉尔也没能升入知名的大学,只好进入军事学院,走上军人的道路。然而不久后,他的后盾——父亲就离开了人世。

丘吉尔人生的转折点,是他在作为军人前往印度赴任的途中,向英国杂志社投稿的文章。在文章大受好评后,丘吉尔将其写成了一本书——《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成功登上了英国的热销榜。后来,丘吉尔弃武从文,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布尔战争,被敌军俘虏后成功逃脱,并将事情的全过程写成了一部手记,再次登上了热销榜。

那么,他的这种高超的写作能力究竟是从哪里得来的呢?丘吉尔曾经在著作中回忆起自己在哈罗公学时的恩师,写下了这样一段经历。他说,当时的自己学习成绩很差,周围的人都认为他学不好拉丁语和希腊语,而负责教授他英语的萨默维尔老师一直让他练习去拆解文章。所谓拆解文章,就是使用黑色、红色、蓝色、绿色等不同颜色的墨水,将长文中的主语、动词、宾语、连词、关系从句、条件从句等组成成分全部画出来。由于考试不及格,丘吉尔将第一学年的课程修了三次,因此,“文章拆解练习”也做了别人三倍的量。这样一来,他就彻彻底底地掌握了一般英语的基本结构。

即使是与那些能够用优美的拉丁语写诗,用简洁的希腊语写下警句的优等生相比,丘吉尔在英语写作方面也毫不逊色。萨默维尔老师让后进生们做的文章拆解练习就是精读的基础,能够让他们充分注意到文章中微小的细节。经过这样的练习,丘吉尔才掌握了能够自由表达的写作能力,并且养成了用语言去剖析世界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