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六月,老周搬进了新家,我们依然有空就凑一块儿聊天。我去他家,他的阳台大,坐藤椅上喝茶可以看见外面的中关村大街。车来车往拥挤繁华,时刻觉得自己是坐在现代化的北京。我叫他老周,周什么不知道。就是个邻居,没必要打听那么细。我们继续谈那个不是乌托邦的“乌托邦”问题。我很有兴趣,它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生活,在乡村,一碗饭吃了半个村,回到家碗里还是满的,各家的菜都有。能让我回忆的东西我一般都认为一定不是太坏,所以这段时间我重读了不少相关的书,比如《乌托邦》,比如《理想国》,比如《桃花源记》和《瓦尔登湖》,系统地回顾了圣西门和沙尔·傅立叶,甚至特蕾莎修女的著作和传记。等等。但是他们很远,而老周很近。这是我愿意和老周聊天的原因。

“咱们谈的不是你那个乌托邦问题,”老周再次强调,“是活得自然、放松的问题。”

我说:“是。请继续说。”

但是老周到此为止。他只能说这些。他没看过《乌托邦》《理想国》和《瓦尔登湖》,也不知道圣西门和沙尔·傅立叶,特蕾莎修女也只是无意中在电视里看过她的一张照片。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周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意识到了大家应该放松点儿、自然点儿,别那么紧张、如临大敌。这让我有点儿仰视他,很少人有能力在都市生活里深刻地发现这一点。

“我跟你讲个故事,”老周说,“去年我坐卧铺火车去苏州,有两个包厢里聚着七八个北欧人,他们自行组织的一个旅行团。晚上他们喝啤酒聊天,我去打开水,路过他们包厢,好几个人对我举起了易拉罐,跟我‘哈罗’,让我也来一罐。我说:‘谢谢,我只喝水。’快到车厢尽头时,看见一个北欧的老太太洗漱回来,她看见我,像朋友一样笑一下。我心里一惊。”

他停下来。我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卖关子。

“我惊什么?惊的是陌生人对我笑。你一定会说多大的事,不就笑一下吗?没错,就笑一下。就是陌生人要请我来一罐。我见过外国人,我不老土,我没有崇洋媚外。我的意思是,你想想,在北京,在火车上,你遇到过陌生人自然地对你笑一下吗?你过路的时候,有人热情地邀请你喝两杯吗?我是说在北京。反正我没遇到过,除非他喝高了。没有人对我笑,除非他不怀好意。我也不会对别人笑,更不会邀请陌生人喝酒。我们总要防着周围人,值钱的东西随身携带,睡觉时要塞在被窝里。我们不和陌生人说话,旅行如同打仗,时刻准备掏出枪来自卫。说实话,如果一个陌生人对你笑,你第一感觉是什么?”

“恐惧。担心出事。有时候可能会觉得这人有毛病。”

“没错。这就是我想说的。事实上,对你笑的人未必就有企图,他为什么就不能正常呢?有那么多坏人吗?”

“不是说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也不可无嘛。”

“这就是问题所在。都想着防了,人人都防,满世界都被想象出贼了,他人即地狱,于是继续防,更得防。越防越觉得可怕,越可怕就越得防,恶性循环。本来可能满世界都是好人,这一层一层防下来,没一个好东西了。所以我们只能紧张紧张再紧张,最后没救了。”

老周表现出了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几乎要被说服了。但是,我抽根烟,我得说出我的疑问:“理论上这种推理成立,问题是,这世上的确有坏人啊,而且还为数不少,万一就被你撞上了,那可就连紧张的机会都没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惦记你的时候你可不知道他是个贼啊。”

“贼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你这号人。”老周从椅子上起来,像看阶级敌人一样看着我,愤怒和怨恨让他脖子变长了,眼镜片也隐隐泛出蓝色,“老想着万一万一,没贼也被你们逼出贼来了。人人自危的环境里,贼只会越来越多。”

这个逻辑依然成立。“可是,”我摩肩接踵的转折让老周很恼火,但我还得转折下去,“可是,你能否认贼的存在和危害吗?假设,偏偏被你撞上了,你会怎么想?”

“这完全是个人主义者的假设。”老周的声音里充满了天下为公的优越感,“毫无道理。”

六月的夕阳从远处高楼的夹缝里落到他大汗淋漓的脑袋上,四喜丸子正大,庄严,金光灿灿。我知道这个假设的确毫无道理,是狭隘的个人主义作祟,同时还是诡辩的一种策略,我依然理直气壮地说出了口。因为这几天小区连续发生两起入室盗窃案。大白天就进去偷了。隔壁的三号楼就摊上一起,值钱的小东西被洗劫一空。杵到眼皮底下了,老周可以视而不见,我不行。

老周松了一口气:“这个事啊,一般性的问题。跟你那个人主义完全两码事。”

这个回合我输了,再守着那“假设”不放就小气了。老周显然也看出了我的虚弱,大度地挥挥手:“喝茶。我们说说如何跟邻居们打成一片。”

想不出好点子。尽管那理想的前景十分诱人。这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跟老周说:“起码得若干代人一起努力,一点点正本清源,从根子上把咱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彻底矫正过来。三两天、一两个人,想都别想。”

“百年大计咱管不了,自己这点儿小生活总还可以收拾好吧。起码得把自己弄得健康点儿。”老周干劲十足,不像离过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