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虞姬自从在会稽成婚以后,夫妻两人恩爱有加,情意绵绵。虞子期也受到项羽的器重。此次,攻取棠邑之后,项羽带回来一批曾为秦军打造兵器的工匠,特命虞子期率领这一班工匠,重操祖业,冶炼铜铁,打造兵器。

这一日,虞子期来见,称他与吕马童等率领一班工匠,刚刚用从棠邑带回的一批铜铁坯料,打造了诸多的新式兵器,请项羽前去审验,随后可发至士卒手中。项羽遂与虞子期等一同来到打造兵器的营盘。

一见之下,果然名不虚传。虞子期与吕马童领着一帮工匠,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竟然制造了许多的兵器,足有上千件之多。一旦运至军中,当是如虎添翼。项羽拿在手中观看,甚是高兴。项羽与子期、虞姬同在“铁匠铺”里观瞻,兵器品种多样,造型奇特。便随手拿过几种兵器,以作小试,待试过几件兵器后,项羽向子期、虞姬二人道:“这些兵器别人用尚可,如是我用就太轻了,而且式样也老套。”

虞姬见项羽似有不满,即对子期使了个眼色,子期遂到另一内屋,取出一件丈二长的兵器,递给项羽道:“你且试试这件!”

项羽从子期手中接过兵器,重百余斤,不仅漆黑锃亮,宛如钨金,而且式样新颖,菱形矛头一侧,尚带月牙形弯钩,更是锐利非常,简直为平生之所未见。当下,项羽接过兵器来到院中,旋风般的舞了起来。

虞姬立于一旁,见项羽手持兵器,在院场中拉开架势,如风疾草舞般腾挪跳跃,进退有序,刺搠砍劈,皆挥洒自如,简直舞得泼水不进,电闪雷霆。见丈夫武艺精猛如此,虞姬心中自是喜不自胜,兴奋不已。项羽按着长枪套数,舞了一路,便收了架势,遂向子期道:“此兵器甚合我用,比我原先使用的方天画戟更胜一筹,只是未知其名。”子期道:“此兵器乃将戟、戈、矛、斧、叉的功能集于一身,是新近打炼而成。我虞家为江南练剑世家,对十八般兵器无所不晓,于是取各种兵器之长,融于一刃。然,若问其名,我也未知。”

项羽细问其故,虞子期这才又道:“前人兵器谱上未有此兵器,此乃依虞姬妹的主意打制而成。”

项羽又问:“虞姬怎会晓得我的心思?”子期道:“虞姬妹向来知兄台身材高大,天生神力,一般使用的兵器方天画戟,甚不合其用,故私下里暗自揣摩,不知用了多少时光,方才绘好图样,称作‘天龙破城戟’(后人也称‘霸王戟’)。交予我时,特别嘱咐,需按图样做。我与徒弟等人反复试验,方成此佳器。”

项羽不由大喜说:“这是夫人为我置办的最好的礼物!我就此收下了!”接着,项羽又嘱咐虞子期,继续招募工匠,冶炼铜铁,多多打造兵器,并制作铠甲、马鞍等装备。

项羽自从有了趁手的天龙破城戟,每日披挂整齐,以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劲头,在“九连山”下那块百亩方圆的“甸”上,开始整肃部队,操练兵法。每日都于点将台上摇旗呐喊,操练随自己先期过江的两千兵士。那整齐的口令声、喊杀声,似惊雷滚动,在山洼间久久回**,引得周围十里八乡的青壮年,甚至大姑娘、小媳妇,都来围观。不久,更有许多青年前来投军,使项羽的义军扩充至四五千人。

随虞子期一起来的吕马童,在“九连山”山麓建起数座“饮马池”“箭靶场”。这“九连山”山麓,竟有一大片羊草,羊草又名碱草,是多年生草本,牛、马、羊都喜欢吃。吕马童知道“千里马”最爱吃这种香喷喷的羊草。吃了此草的烈马,无论你骑在马上如何射箭、挥刀、抡锤、挑枪,马儿都可以奔跑自如。

当年,会稽太守殷通,响应陈胜,发兵反秦之时,欲拜桓楚为将。但桓楚当时却藏身于“泽中”,即太湖附近吴郡一带。项梁便以此为由,打发了殷通。但心中一直记着桓楚这个有能耐的角儿。后来,身居“泽中”的桓楚,听说项梁在会稽举事,也想重出江湖,举义反秦,首先便渡江欲投奔陈胜,不承想,陈胜已被秦军所败,只好暂避在江北棠邑地界的老山。项羽过江后经多方打探,才得知桓楚的确切下落,于是记起临行时项梁的嘱托:桓楚一部已渡江集聚在棠邑一带,务必尽快招拢他,以壮我义军军威。

一日,项羽自忖:素闻桓楚部兵马强壮,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既然已打探到其下落,何不前往一观?于是决定,立即联络暂时落脚在老山一带的桓楚部一起反秦。虞姬再次自告奋勇地说:“妾身愿随君同往,助夫君一臂之力。”

桓楚将中军营帐设在老山西华峰下的狮子岭上。此岭位于大刺山与西华山之间,高三百六十米,山上有五个峰,以西华峰、莲花峰最为奇特,据传,地藏菩萨在西华山坐了一夜,后山石头从地下訇然而起,形态很像狮子形,故此得名。侧面有一个龙洞,位于海拔四百多米的龙洞山上,以其山势险峻、洞大深奇以及美妙的传说吸引了桓楚。

桓楚自诩有龙附体,一到此地,便于洞中修炼起来。

那日,项羽携虞姬来到洞前。只见洞口上方奇石峭立,形似雕工流畅、造型精美的龙首,此时正值冬春交替,端的是,云雾低空缭绕,穿洞而过,若隐若现,谓之龙洞仙境,亦是恰如其分。

洞内有一大厅,能容千人,两厢石壁数丈,巍伟峻峭,洞高十丈余,常年滴水,厅侧有岔洞,洞中有洞,深不可测。

桓楚端坐于洞中的龙椅之上。双方一见面,桓楚便指着项羽的鼻子,趾高气扬地说:“尔等初出茅庐的少儿,竟敢来说服我与汝等合兵一处,倒要我等听命乎?”

项羽毫无惧色地放言:“将军何出此言,你等浪迹天涯多时,难道不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之说?武艺高下,一比而知。

从来胜王败寇,败者俯首称臣。”

桓楚提议,先决刃,后展力。随即唤出一个部将,就在洞内大厅摆开阵势。就在此部将,立足未稳之时,虞姬已经剑出宝鞘,锋指喉心。

两刃相接,亦如丹凤朝阳、游龙戏凤,白鹤亮翅、金鸡独立。

一番缠斗,便不下五十回合。猛然间,只听得,“咔嚓”一声,吓得围观众人一声惊呼,以为双方必有一人身首异处,血溅当场。

没想到,却是虞姬手执“轩辕剑”,将桓楚部将手执的大刀一劈为二。

项羽大吼一声:“夫人,好剑法!决刃赢也!”

桓楚依旧不服,说:“好男不和女斗!如此还需决力。项将军若有敌万人之力,我们就服你,洞中有一大鼎,近千斤重,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四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

项羽在“九连山”上,领着兵士握举“石器”,操练臂力,其力气比在会稽时更胜一筹,四五百斤不过探囊取物耳。于是,他撩起自己的衣襟,大步走到鼎前,稳稳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看得桓楚目瞪口呆,满口答应:愿与项羽合兵一处,服从将军调令,立刻拔寨移兵,随将军一同北伐击秦。

话说这义军队伍转眼间扩充至五六千人,这么多人在“九连山”山麓和山下“甸”中安营扎寨,吃饭便成了大问题。

虞姬一力担起后勤补给之职,她和粮官统筹安排调度随军粮草,调遣部分士兵在操练间隙,烧饭烹菜,同时又集结了临时募集来的一帮老妇、仆役,为将士们做好后勤保障。

为了义军能吃饱喝足,有劲打胜仗,虞姬伤透了脑筋。为了寻找理想的水源,她东奔西跑,只找到两口百姓用的水井。这水井虽然一年四季皆不干涸,但出水量太少,每隔一会儿才凑满一瓢,当地人俗称“瓢儿井”。一家一户,靠它饮用,勉强得够。

对于众多义军而言,便是“杯水车薪”,连吕马童设置的“饮马池”中也难觅甘霖。虞姬被刘庄主领到庄后那口被百棵桃树围绕的小水塘前,被那平如镜面的塘水深深吸引住了。她一下子回忆起了自己家乡的“虞溪沟”和那个美丽的传说:远古之时,年逢大旱,人们干渴难耐,牛郎无法耕种,织女织不成布,饿死很多人。为救天下苍生,观世音菩萨将手中银瓶和柳枝交给七仙女。

七仙女下凡,用柳枝沾上银瓶中仙水,往干涸的土地上一洒,便引来数条溪水。

虞姬多么想自己也能有这样一根柳枝和一瓶仙水啊!

眼前,这刘家塘的水,虽比“瓢儿井”要多,但那么多人马一用,恐怕也会枯竭。虞姬真希望自己能像七仙女那样,拿根柳枝,沾上仙水,在地上轻点几下,便让地上冒出许多股清泉,形成一片大如小湖的塘口,以满足今后上万大军饮水的需要……她苦苦思索着,突然灵机一动:挖塘取水!

那日,虞姬随项羽到吴家洼中探望伤病的军士。虞姬看到项羽亲自为伤员敷贴草药,双目满含热泪,嘘寒问暖的样子,便及时向项羽提出了面临的水和草药的问题说:“几仗下来,伤员不少,专治跌打损伤的草药紧缺,怎么办为好?”

项羽想起九年前在牢狱中所见说:“可以大量准备盐水,用于冲洗伤口,虽然疼痛,却很有效。”

虞姬顺势利导地说:“若从根本上解决大量用水的问题,就要将那刘庄的小塘口,挖成一个百亩的大塘,这样才能既解决人吃马喂之渴,又能解决百姓用水。”

项羽很是赞成虞姬的建议,并同意义军和乡民联手,短期内就将那处小鱼塘开掘成一片如湖的大塘,以满足军队和当地百姓的需求;因开掘此大塘,需要大量劳力和钱粮,聪明的虞姬立刻便想到了刘庄主。

虞姬带着妹妹虞梅再次向刘庄主请教。刘庄主二话不说,立刻召集当地一些比较富裕的乡绅们来帮忙。几位乡绅倒也爽快,说:“将军夫人的盛情,我们自当尽力。只是听闻,夫人的剑舞,美轮美奂,老生们若能有幸一见,当是死而无憾!”

虞姬听得此言,爽快地说:“小女不才,唯祖传剑法(后人亦称‘虞姬剑’)日日操练,须臾不敢怠慢。众位乡邻欲解囊相助,小女深表感谢。权当我今日之功课,再行操练一番,恳请老伯不吝赐教!”

虞姬说完,当即便在刘庄主的大院中,摆开了架势:刀光剑影中的“金鸡独立”;游龙戏凤中的“抬头望月”,只看得众乡绅目不暇接。要说这剑舞,一般情况下都是男子的才艺,女子的力量小,舞剑容易绵软无力,失去其精髓和豪气,然而虞姬却把手中的长剑,舞得虎虎生风,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一起一落皆有章法,看得众乡绅眼花缭乱,不由自主地叫好喝彩,不经意间把手都拍红了……

自然,众位乡绅也不食言,纷纷倾囊相助。此后义军和乡民携手一起努力,十天之内,便将那个原来只有二三亩地大的小塘,开掘成了百亩方圆、如湖般大的塘口。

这塘掘好之后,百姓叫它“刘家塘”。此塘不仅解决了当时义军人吃马喂的急需,而且,润泽了当地世世代代的百姓,一直沿用至今。

虞姬带领大姑娘、小媳妇,去“刘家塘”中取水用来淘米做饭、浆洗衣装,果然比原来的小塘口,要方便许多。由此她们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缝补鞋袜和军服、被褥。总之是把休整操练的二三万子弟兵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不仅融洽了军民关系,而且吸引了周围十里八乡的青壮年纷纷前来投军。

虞姬还将一些从江南和棠邑带来的铜器陶皿和粮食,送到那些穷苦农民的手中。特别是盐巴,由于秦始皇通过控制盐来控制人力,百姓每天干着重活,还落到连盐都吃不上的地步,真是非常凄惨。而且,马也是离不了盐的。项羽和虞姬将带来的盐巴,统统接济了当地的一些穷苦的人家。

不久之后,便有许多青壮年农民踊跃前来投军。见到虞姬如见下凡的仙女,便口口相传,越传越神,使虞姬的美名在十里八村流传开来。

说来也奇,那年开春之后,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霸王山”

朝阳的山脊上,忽然长出来一大片虞美人花。不明就里的百姓,以为是罂粟花,然而细细分辨,却大不相同,虞美人花径相对较小,一般来说,花朵的直径大概是五厘米到六厘米,花瓣极为单薄,大部分是四片花瓣,并且颜色各有不同,姹紫、嫣红、粉白,柔嫩娇弱,令人怜惜。而罂粟花朵则不同,花朵很大,有重瓣的花朵,花朵直径可达十厘米,花瓣质地较厚实,颜色以红色为主,虽有光泽,却有毒性。

虞美人和罂粟比较起来,活脱脱一个纤弱的美人!有人称之为“花仙子”,是虞姬托生出的虞美人。笃信的人们,奔走相告,一时家喻户晓。更有虔诚的妇人,将山野中的虞美人,移植于自家庭院,悉心呵护,再培育繁衍,世代流传。

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捧着自家酿的酒,恭恭敬敬送到九龙洼项羽大营,以表谢意。所送的酒,或用野果炮制,或用黄米酿造。

有数日前刚酿造成功的,更有存放十数年珍藏的陈酿。一家一样,各不相同。

大营里坛坛罐罐高高低低一字排开,老百姓们都争要项羽将军先品自家之酒。项羽盛情难却,不好抉择,遂命人抬上一半人高的陶缸,将每家的酒分别倒出些,足有满满一缸。项羽对众乡亲双手抱拳:“项羽感谢各位父老乡亲。”遂高举陶缸,给帐中诸位将领一人倒上一碗,随着项羽的号令,一饮而尽,乡亲们无不赞叹义军的豪爽和义气。

乡亲们纷纷将自家的儿孙,送来加入义军,并以加入义军为豪,使得义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十 五 、 卸 甲 休 整 『“九 连 山 』”

项羽率领义军攻取棠邑,解决了大军渡江以后的粮草问题,便放心大胆地在“九连山”的“九连洼”之间安营扎寨了。

话说,项羽刚取了棠邑的粮草、兵器,班师回营。驻守“金塘营”的龙且将军,又向项羽建议:“攻下瓜步(长江下游古渡口,史称‘渡口’,今称瓜埠)要害渡口,夺取秦军全部战船,策应项梁大军渡江。”

听闻龙且将军所言,项羽一拍大腿说:“此言正合我心意!

瓜步为秦军重兵把守的大江渡口。秦军有战船百艘,除运送秦军之外,巡逻戍守也极为严密。夺取后,既可消除大军渡江时遭袭的隐患,又可获得战船以资渡江的便利。”

于是,项羽传令,请驻守“金塘营”的龙且将军率部从东面冲击;自己带队率部作为前锋,季布将军带队殿后,从西面直冲秦军大营;另有水军从江面偷袭,三面冲杀,可令其猝不及防,一败涂地。

龙且本就是一员虎将,接到项羽的军令,闻风而动,即刻从金塘营中派出二百军卒,疾行十余里,来到秦军瓜步大营外围,将秦军驻扎于江北岸前哨营帐的秦军一举歼灭。并俘虏了几个秦军军卒,将瓜步山大营的驻军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

数个时辰后,龙且率部带着秦军俘兵和收缴的秦军军服,来到项羽“霸王山”中军大帐中复命。

项羽问:“抓俘虏,问口供,可知己知彼,为兵书上百战不殆的秘籍。但你把秦军的军服也带回是何用意?”

龙且露出狡黠的笑容回道:“我自有用意。到时定有惊喜!”

项羽对龙且道:“兵法上讲,兵贵神速。你速率二百余轻骑和二百余步兵,前往瓜步,由东向西。我则领兵五百,自西向东,两面夹击,可败秦军!”龙且将秦军的军服留给项羽,自己领命而去。

项羽再审俘虏,喝声问道:“瓜步究竟有多少秦军?多少战船?多少水军?”俘兵本就不敢抬头看项羽,猛听到项羽雷霆万钧的讯问声音,早吓得扑倒在地,浑身抖颤,直呼:“饶命!”

项羽哈哈大笑:“我并未要取你性命,只要你将瓜步驻军布防的情况如实讲清,本将自有奖赏。”

秦俘兵爬起身来,叩头如捣蒜地说:“是,是!瓜步山有千人驻扎。江北驻防的营寨与瓜步山大营隔着一条窄窄的夹江,夹江口上驻有一队水军,有大小战船几十艘。水军原有近两千人,因始皇帝统一全国实施车同轨、开驿道后,水军作用减弱;加之二世皇帝为续修阿房宫、完成秦王陵,削减了军费,去年裁撤了四分之三的水军士卒,还剩五百余人守卫叉江中的战船。”

项羽听完,不禁心中大喜。审完秦俘兵,让侍卫唤来季布。

项羽道:“瓜步山秦军大营,离我大营不足三十里,有千余人马,瓜步山下的夹江口还有秦水军五百。若不剿灭,势必对起义军形成威胁。凡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应占先机,攻下秦军瓜步大营,夺取战船,既保我大营无虞,更可为江南大军渡江所用。”

季布道:“那就多派些军卒,趁秦军在瓜步的布防松懈,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翌日,一切准备停当。“出奇制胜,立即发兵。”项羽发出号令。

当晚便有十多只竹筏悄悄地从“霸王山”下的芦苇滩里划出,顺江而下。每只竹筏载十五人,有弓弩手、钩拒手和其他士卒。

项羽从棠邑临时抽调英布率五百人移守“霸王山”大营,自己亲率三百轻骑,六百士卒、役夫,从陆路向瓜步进发。起义军队伍行至离瓜步秦军大营约三里地时,役夫跳入半人深的河中(此河唐代叫滁河,至今仍用此名),用事先准备好的碗口粗木桩打入水中,铺上竹排、木板。堤上的轻骑则用蒿草、麻布将马蹄全部裹好,减小马蹄声响,以防惊扰秦军。

役夫搭桥之际,项羽率季布察看轻骑、步卒的位置。

经过棠邑一战,义军士气高涨;近日又卸甲操练,全军战斗力更加提升。

项羽走到士卒们面前,月光暗淡,但项羽沉稳坚决的表情更加清晰,他反复让士兵们默念“伐无道、诛暴秦、复楚国”以坚定必胜的信心。

五更时分,起义军已全部过河。项羽让士卒们吃点干粮,半个时辰后,再向前移动一千米进行埋伏,听号令发起攻击。

是时,项羽恰好遇到前往侦察的军卒来报:“秦军营寨周围有深两丈、宽三丈余的壕沟,悬挂的吊桥是唯一进出的通道。”

项羽站在高处,想到出发前龙且留给他的一批秦军军服,不禁暗自点头。随即,让部分义军将士穿上,以迷惑守营秦军,骗其放下吊桥进入营内,里应外合,以智取胜。

季布换上秦军百将军服,其他数十名军士也都挑选合身的秦军士卒衣服换上。

季布领头走在前面,径直来到秦营大门前的吊桥下。

守桥士兵问:“是巡逻回来的吗?”

季布未答,担心口音将身份暴露,低头挥手示意,赶快放桥。

守军不敢违抗百将之命,立刻放下吊桥。季布一行全部通过吊桥后,迅速控制营门,发出攻击信号。

项羽看到信号后,命军鼓手击鼓,号角手吹号,自己则手持战戟,一马当先,冲入秦军中军大帐。季布紧随其后,高喊“伐无道、诛暴秦、复楚国”。其时,龙且率部也从东面营门杀入。

秦军还在睡梦中,忽闻杀声四起,义军如天兵降临。秦军还未穿衣拿械,便纷纷被义军取了性命。

瓜步大营内战马嘶吼声、秦军哭喊声连成一片。

项羽想着家仇国恨,怒不可遏,挥动天龙破城戟,左横右扫,上翻下飞,斜刺竖挑,以一当百,杀得秦军血溅四处,或是首颈相离,或是臂飞腰断,道道血光喷溅。

义军一鼓作气,扫**秦军,很快,胜局已定。

项羽命龙且率二百轻骑和役夫负责打扫战场,自己亲率季布五百士卒直奔秦水军营地。

寒冷的冬夜,与陆路起义军同时出发的十余只竹筏,顶着凛冽的江风沿江而行,临时组成的起义军水师,大多是江南水乡的弄船人。

竹筏行驶几个时辰后,天色将明,远处已能看见秦军船舫的桅杆。

起义军校尉派两只竹筏,悄悄靠近秦水军的指挥船待命,听到擂鼓声、号角声,知道项将军已对瓜步秦军大营发起了攻击。

水军校尉立即命竹筏钩拒手,用钩拒套牢秦军指挥船,弓弩手举弓射杀秦水军。其余竹筏攻击其他的秦军战船。

同陆军大营中的秦军一样,睡梦中的秦水军毫无戒备,只有一小部分负隅顽抗。此时远处杀声渐渐靠近,项羽骑着棕色骏马冲在前,起义军沿江堤奔涌过来,从江堤冲向秦军靠在岸边的大小战船,势如破竹,秦军纷纷落水或缴械投降。

项羽看到缴获的船舫,不禁大喜,命季布登上秦军指挥船,将所有大小船舫悉数带回“九连山”边的江畔。

项羽回到“九连山”上的大营,命虞姬差人准备酒菜,犒赏起义军。

其时,项羽自率先锋军入驻“九连山”后,义军的队伍已扩充至四五千人,一旦汇聚于中军帐外,蔚为壮观。项羽按照从刘庄主处取回的祖传兵书,经与龙且、季布等将领的商议,初拟了整军训练的方案。首先部署各将士,将“九连山”连绵的九座山头中间的洼地,一一平整为扎营地,并以砍伐的树为架,芦苇、茅草为盖,建起“营房”。一个“洼”安置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称为“千将”。

此“九连山”处,自古便有“九连洼”,亦名九龙洼,分别为:高家洼、刘家洼、肖家洼、孙家洼、侯家洼、王家洼、倪家洼、翁家洼、林家洼。千将们便用某洼为营地名称,如“高家洼大营”。此营中千将,便是一家之主,管理一百个“营棚”,杀伐决断,皆由主定。既有君臣之名,亦有父子之道。项羽自己的中军大营定名“九龙洼”,寓意为龙兴之地。如此,这些山洼的称谓,便千古流传下来。

作为楚国名将之后,项羽沿袭了项家严明治军的传统,整军之初便制定了十几条军律,尤其制定了严苛的惩罚制度,如学习弓弩的士兵如果在接受训练后不能射中目标,除自身受到惩罚外,负责训练的伍长也要被罚;学习驾车、御马的士兵,如果在规定时间之内没学会娴熟的驾驭,则要加重处罚,训练这些士兵的教官,也要撤职。

在训练号令时,标准更为严苛。击鼓的人,没掌握好节奏,诛。有喧哗者,诛。不听号令而动者,诛。一次,虽是训练,项羽却提出要以实战来要求。有一位“百将”,负责击鼓。当项羽的令旗直指进攻时,其鼓点却杂乱滞后,导致大军乱了阵形。

项羽随即命令行刑官:“当诛之!”不承想,此“百将”正是江东子弟。立刻有数十名江东子弟,跪倒一地,为之求情。项羽瞳眼圆睁,怒发冲冠,咆哮道:“军令如山,岂可儿戏!汝为之求情,皆是抗命,法不容情!”

随着话音,手起剑落,早已将那个“百将”斩于点将台前。

有些练兵的士兵不堪如此重复且高强度的训练,日子一长,产生了厌倦情绪,开始懈怠起来。一日,项羽巡训时,发现几个士卒持茅练刺时动作迟缓、松懈无力,怒不可遏。立刻命人将违纪士卒及其“百将”统统捆绑起来,让霸王山上各级营官前来,到齐后对违律者施于棍刑、鞭刑等军规。

数日后,项羽再行巡视,便见士兵技能精进,高兴不已。一回到“九龙洼”帐中,便命虞姬舞剑助兴。虞姬却不予理睬,且愤愤不平。项羽细问,原来近日多有附近乡民来诉,一是轻骑兵训练时多处踩踏麦田,损毁青苗;更有甚者,在白日里,侵扰江边渔家的少女,欲行不轨。项羽听罢,拍案而起:“竟有此事,安敢无理;一旦查实,决不饶恕。”

于是,派人细查。不出几日,便将骑马践踏青苗的士兵和欺侮渔家女的士卒,一并捉拿至大营。项羽命违令的士卒皆“负荆请罪”。并携虞姬亲自将违令者领至老乡家中,当面鞭笞,以儆效尤;赔偿钱物,以示铭记。从今往后,项羽更是接受虞姬的劝诫,在戒律中明令:凡军者,爱民如子,决不许扰民和侵害民女,违者,诛!

项羽治军,军纪森严、令行禁止,军队士气为之大振。时至隆冬,“九连山”下,项羽命令征用收割完粮食的田地——甸,将其平整成练兵的场地,严格规范兵士的举动。项羽要求每个军士皆会使用三种以上兵器,并利用举石、牛筋条,锻炼其臂力和耐力。

练兵场上,初冬的暖阳高照,小北风飕飕,但在项羽的严格要求下,军士们照样练得汗流浃背。训练间隙,解下铠甲,其内衬也被汗水浸透。将其铺在“甸”上晾晒一下,本不足为奇,然几千只铠甲铺地,密密麻麻一大片,甚是壮观。士卒们随着将帅的号令,列队、布阵、挥刀、刺枪,发出震天动地的口令声和喊杀声,常使得十里八乡来看热闹的老少爷们、大姑娘、小媳妇流连忘返。本来,士兵身上的铠甲,有穿就有脱,有披就有卸,并非奇事,但几千人整齐划一的披和卸;那气壮山河的雄壮气势,就不得不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数年后,此甸被称为“卸甲甸”,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东方六国练兵之法的基础上,命人编成“训练大纲”,借此对义军进行正规化的训练。

“角抵”(摔跤),可以锻炼士兵的近战搏击技能;“投石”

可以锻炼士兵的体能和力量;“超距”(立定跳远和蛙跳)可以锻炼士兵的腿部力量。这些都是楚军惯用的基础训练方法。项羽从今后实战的要求出发,尤其看重“投石”。

“投石”,本是圆形的石坨,小的几十斤,大的上百斤。是用“投石器”投射出去打击敌人的弹丸,由石匠专门斫制而成。

为了仗打胜后,搬运回收方便,斫制时,石匠会在每个“投石”

上斫出手握的洞穴。项羽自己常常用它来练习臂力,久而久之,便有能工巧匠将斫出手握洞穴的“投石”做成石锁的模样,并用“井”字来称呼它。“井”的玩法很快在义军中传播开来。有一个被军士称作“黑金刚”的“百将”,竟然三玩两玩,就把百斤的“井”耍得得心应手,举、肩、肘、抛、接皆如行云流水一般,让周围观瞻的众军士皆佩服得五体投地,啧啧称奇。

项羽看后,随之因势利导,让石匠斫制了二三百斤的“井”,熟练地耍了“抛接”“云手”“肩顶”“举鼎”几个动作,其神力更比那“黑金刚”高出一头,众将士看得目瞪口呆。一传十,十传百,项羽玩石的方法也在军营周边推广开来,既锻炼了义军将士的臂力,也提高了义军的战斗力。

同时,项羽还要步兵也接受“材官骑士”的训练,材官即弩兵、骑士或为骑兵。大体上,他严格要求兵士都要学习与战斗有关的射、御、骑、驰、战阵等作战技能训练。项羽知道,越是军情紧急,越是临战,兵士的体能训练越不可少,只有高素质的兵士,才能达到操练兵法的严要求。

有一天,项羽干脆束紧玉带,跳下点将台,喊来一个江东子弟,亲自示范“角抵”。只一个回合,已将对手甩出去有一丈开外。接着,他让上来一双,只两个回合,他又轻松将两人摔了出去。接下来,他让上来四个军士,左扑、右拧、上抱、下探,只一会儿,四人也都被摔倒在地。于是他大手一挥,招上来八个“百将”,左推、右挡、上扛、下绊,这才稍嫌吃力,搏击了有半个时辰,总算将八个“百将”一一撂倒。示范完毕,他重返点将台,高声问众将士:“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懂不懂?”

看过示范的众将士,终于有所醒悟地齐声回答:“懂了!”

于是,项羽再次挥动令旗,让全场兵士自行结对,互相“角抵”

操练起来。一时间,喊声如雷,不绝于耳!

一天,项羽的小叔项伯,领着项氏家族中的项声、项他、项襄和自己的儿子项猷及虞姬的妹妹虞梅,随着虞子期带领的“接亲队”人马,顺利地从下相老家,来到了“霸王山”大营。这真让项羽喜出望外。更让项羽惊喜的是,项伯还带来了两千军士和数百坐骑。项羽不解地问:“小叔,你一介儒生,如何能拉来了一彪人马?”

项伯答曰:“当二哥和贤侄在会稽举事的消息传到下相,家乡父老无不奔走相告。一方面为将军复仇雪耻的仁义之举拍手相庆;另一方面又为即将到来的连坐遭诛而惴惴不安。于是大家请我主持公道,我本痛恨秦朝的‘焚书坑儒’之举,由此便顺水推舟,命令大家武装自保。谁知,青壮年皆踊跃奋起,要学二哥和贤侄揭竿而起,一下子就聚集了二千之众。恰巧,虞子期将军来迎,于是大家匆匆打点行装就随我一起来了。”

项羽拍手笑道:“来得正好!众人拾柴火焰高,项家军到秦王倒!”

项羽将项伯带来的以项氏家族中项声、项他、项襄及项府家丁为主力的两千军士,称作“项家军”,其寓意不言自明。唯项羽更知其蕴含的深意!

这一天,吕马童从项伯自下相带来的几百匹骏马中,发现了一骑千里马。他知道项羽至今还没有一匹称心的坐骑,于是就把这匹千里马牵到项羽的面前,项羽喜出望外。

这匹千里马浑身黑得发亮,四蹄却如踏云般雪白,被吕马童唤作“乌骓马”,这马被项羽一眼相中。但观那马,浑身上下黑如火碳一般,身上没有一丝杂毛,从头到尾长一丈,从头顶至蹄子高八尺,嘶鸣咆哮的声音非常大,奔跑的时候好像要飞上天空或者潜入海中。吕马童说,此马极难驯。项羽让军中驯马师看看。

驯马师看了看溜光的马背便说,此“乌骓”当初被捉到时,一定是野性难驯,至今没人骑过。

项羽已经急不可耐地说:“无论它是什么野马,我且试试看!”驯马师立刻告诫项羽说:“我打量这马,一定有许多人都想试骑一二,然而就是骑得上的,也顿时被它摔下来,没有一人如愿过。”一贯恃强好胜的项羽听此说,越想试一试,他自觉驯马有术。猛地上前,就想往上骑。那马见生人上前,顿时野性大发,咆哮嘶鸣,先是撩起前蹄,又将脖子倒转过来,张着大嘴便来咬项羽,被项羽躲过,这马儿又将四蹄乱踢不停。项羽见了这骏马的野性,心中大喜,又不敢怠慢,遂大声喝道:“畜生,安敢无理!”言毕,即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抓住马鬃,右手一搭,纵身跃上马背。那马野性未脱,又未经调条,鬃毛长而散乱,见有人跳上了背,更是恼怒万分,暴跳如雷,腾空一般地向山野窜去。项羽似还嫌它跑得不快,紧夹“乌骓”马肚,在马臀上猛拍了一巴掌,疼得那马狂奔起来,一下就窜入了“九连山”的山林中。刹那间,那马潜入了一林又一林,飞过了一山又一山。奇怪的是,那马非但没把项羽摔下来,自己反倒汗流如注。这时项羽知道,训它已到火候,他不慌不忙骑在马上,忽然用手紧抱住路边一树干,此树粗如碗口,高愈过丈,项羽本想一下把马压制得动弹不得,谁知“乌骓”也不甘示弱,拼死挣扎,而项羽又力大无比,结果那树连根被拔起。

此后,“乌骓”马驼着项羽和树,渐渐放慢了步子,做出温顺的样子,算是被项羽的神力折服了。项伯和吕马童等围观的军士,皆被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力所倾倒。其后,颇具文采的项伯,便用工整的小篆,将“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几个字,题在竹简之上,赠予项羽,为后人留下一段佳话。当然,没有亲历此境的人都疑惑,谁有这“拔山”的力气?殊不知,这“拔山”

是将一棵大树连根拔起。然,项羽的神力却随民间故事流传千古而愈加传奇!更有诗云:得金戈兮驯乌骓,力拔山兮气盖世。问鼎天下谁能敌?**平天下苍天低!

午后,项羽召集众人道:“自渡江以来,已经两月有余。今天亲人相聚,众将士可围猎取物,与民同乐。”众人欢呼。项伯、项羽、项声、项他、项襄、龙且、季布、虞子期等各带一队人马,一边打猎,一边各自排列阵形。

一时间,人欢马嘶,打破了“九连山”山峦丘陵那惯常的沉寂,在薄雪掩映的黑松林里;在耿家洼的山洼里;在林家洼的半坡半田的丘陵上,都充满马蹄声、号角声。

各将领全力以赴各显神通,在进逼中勇猛,在退却中机智,射杀了九连山上许多恶狼、野兔、獐子、野猪和飞禽。另一支水军猎队在江边和江汊中捕鱼,鱼叉、渔网在冬日江面上泛起阵阵粼光,一网网大鱼翻腾跳跃,鱼鳞上反射阳光,温暖了军士们的心房。义军收获了丰硕的猎物,也收获了亲人团聚的喜悦。

项羽在“九连山”中军大帐中为虞子期接风洗尘;为项伯、项声、项他、项襄等项氏族人的到来,开怀畅饮。当晚,项羽命虞姬烹肉煮食、温酒畅饮,犒赏“九连山”上大营中的全部义军将士,并差人将刘庄主邀来与项氏族人等欢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