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大败、项燕自刎的噩耗传至下相,项府上下,尽皆举哀,披麻戴孝,满挂挽幛挽联。项梁通宵守着灵柩,饮食俱废。回头再看虞府之内,阖府上下,一片哀号,尽皆泣不成声。特别是虞夫人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伤过度,从此一病不起。临终之前,亲手将虞侃留下来的那只小玉鸡,交到虞姬的手中,并嘱咐她,一定要与哥哥一起学文习武,长大之后,为父为母报仇雪恨!几日后,虞夫人也撒手人寰。此情此景,唯有项伯仍野游在外而一无所知。

项梁闻得虞夫人过世,便将虞子期、虞姬和虞梅接至项家。

是时,项羽、虞子期皆已十一岁,均已明晓世事;虞姬也已六岁,初明事理;虞姬之妹名曰虞梅,年方四岁。楚国灭亡,项燕、虞侃双双殉命,国仇家恨,使项、虞两家悲愤难抑,项羽、子期、虞姬、虞梅四个孩子更是义愤填膺。虞侃夫人因悲伤过度辞世,更使他们幼小的心灵雪上加霜,平添些许人世的沧桑。

当那只北飞的苍鸾,光顾了下相的梧桐巷,重新又向南飞跃大江之时。秦始皇已扫平六国;残忍地湮灭了楚国;让项羽的爷爷项燕和父亲项渠先后死于非命;让项羽一出生就成了孤儿。秦军的剑戟将项羽童年的梦幻,狠狠地粉碎,令他在磨难中锻炼成长。若不是其叔父项梁的收养,也许他早就夭折于襁褓之中了。

这里必须要讲讲秦始皇的来龙去脉了。

话要从秦昭襄王讲起。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他任用魏冉、白起、范雎等文臣武将,采纳范雎“远交近攻”策略,逐一弱化其他六国实力,稳定秦国局面,勤政的秦昭襄王,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了。即位的是太子嬴柱,人称秦孝文王。孝文王登基前是个苦命的主,长寿的父皇,让他等得备受煎熬,性格也变得低沉抑郁。起先他连太子之位也坐不上,当时居于太子之位的是他的异母兄弟悼太子。好在,后来得到一名客卿范雎的帮助,其人不但对昭襄王忠心耿耿,而且全心全意为嬴柱出谋划策,最终成功将朝政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还夺了宣太后的权。而恰在此前一年,在魏国做质子的悼太子,不幸去世了,嬴柱这才坐上了太子之位。

在太子位上,他又熬了数年,终于登上王位。不承想,只即位风光了三天零三小时,便突然亡故了,其死因很让人疑惑。嬴柱是秦昭襄王的第二个儿子。昭襄王在位期间,芈月,即宣太后临朝听政,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她对自己的四个弟弟进行了册封。而令芈月始料不及的是,四兄弟受封之后,竟然仗着太后的权力肆意妄为、胡作非为。很多人领教了“四新贵”的厉害之后,便误认为“四贵”的权力胜于秦王。因为在他们眼里昭襄王这个怂皇帝,在“四贵”面前也是敢怒不敢言,虽然心中时有不满,但碍于宣太后手握重权,只能“睁眼闭眼”过日子,却不知,昭襄王使的是韬光养晦的“障眼法”。

当然,遇上宣太后芈月,不韬光养晦都不行。芈月是楚国的公主,儿时便绝顶聪慧,与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有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爱情,被命运捉弄,跟随姐姐芈姝作为陪嫁嫁入秦国,与春申君分手。但多年的耳濡目染,红袖添香,使她从黄歇身上学到许多文治武功和待人处事之道。进入秦国后宫,开始新的人生之后,芈月不服秦国后宫被魏琰独家把持的局面,暗地与姐姐芈姝联手,说服秦王,果断扭转了后宫奸佞当道、魏琰把持的局面。然而,由于她的出色才干,使得秦王嬴驷也倾慕不止,而冷落了其姐姐芈姝。结果,姐妹反目成仇。秦王驾崩后芈姝将芈月贬到了燕国。在这里,芈月遇见了义渠王翟骊,此后不久,成为其王妃。最终,芈月凭借其自己的果敢与智慧以及义渠王翟骊的鼎力相助,重新回到秦国,辅佐儿子登基当上了秦王,并以太后之尊临朝,直到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重新夺回朝政为止。

昭襄王临朝之后,按着长幼次序,几经波折,最终才将嬴柱立为了太子。虽然嬴柱坐上了太子之位,但是因为昭襄王之前的种种经历导致他变得爱猜忌,甚至把太子嬴柱也视为威胁他地位的敌人,时不时地贬斥敲打他。而嬴柱只能让自己变得低调更低调,这样他才勉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太子之位,隐忍生活下去。

就在他快熬不下去之时,昭襄王终于驾崩了。谁承想,孝文王嬴柱即位三天便驾崩了,有人说他是生病而死,有人说他是高兴过头而死,也有人说他是被人下毒害死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他那段苟且偷生,压抑隐忍、沉溺酒色的过往,都可以为他被摧残至尽的身心做出注解。

可怜,一代君王——孝文王,仅在位三天。不过,在这三天内,他赦免了罪人;善待了前朝的功臣,使后来继位的庄襄王,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天下的措施,也算是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 年)五月丙午,嬴子楚驾崩后,一个更狠的角色嬴政便横空出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嬴政完全称得上是少年得志,仅十三岁便登基继位(公元前238 年)。先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后除掉权臣吕不韦,才开始独揽朝政。因重用文臣李斯、武将王翦等人,自公元前230 年至公元前221 年,短短7 年,便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干净利落地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朝。

秦昭襄王十三年时(公元前294 年),白起仅仅是个左庶长,但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时,却一马当先,连杀韩国两员“百将”,直冲进城,率领秦军取得胜利,显示出他过人的能力。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 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军东进,秦国的丞相魏冉力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白起上任后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指挥秦军主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分割包围于伊阙等处,再各个歼灭。

最终消灭了韩、魏联军共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又渡黄河攻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此战后白起声名鹊起,因功升任国尉。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 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大小六十一座魏国城池,为秦军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 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 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 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汉北上庸之军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后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决一死战,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包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南),并向东进兵至竟陵,楚军由此溃不成军,只好退到陈(今河南淮阳),楚顷襄王将陈地作为了都城,仍以郢称之。同年,秦又攻占了楚国巫、黔中郡。楚顷襄王迁都到陈后,聚集楚东诸地的武装力量,仅得十余万人,向西虽夺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十五个邑,但已不能再与秦抗衡。经过秦国一连串的打击后,楚国由此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灭亡。秦国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其用意就是,能率领军士,战无不胜,以武功安民的君主,使白起名震天下。此后,秦昭襄王重用王龁,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 年)时,派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赵国大将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秦军与赵军的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

秦又攻其垒,夺取西垒壁,终使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秦军攻势锐不可当,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大。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在看到了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这一关键点时,便立刻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挫秦军的锐气,坚守待变。从坚守的战术目的来看,廉颇是成功的,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竟打了三年之久,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秦军损兵折将。这还仅是长平之战的第一个阶段,被称为相持三年的消耗阶段。

接下来的阏与之战,赵奢将军一时幸运地打败了秦军,使得赵王心存了侥幸心理,他甚至认为,如果集中兵力决一死战,或许秦国是能战胜的,这样,就可以迅速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于是他改变了坚守的策略,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赵国更换主将对抗秦军的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领军。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赵军引进秦军主力构筑的埋伏圈;然后从侧翼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为轻兵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奇袭了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百里石长城所在的山脉突兀横亘于平原之上,一边通往长平前线,另一边通往赵国大后方。由于赵军一味进攻,重兵集结前线,导致后方兵力空虚,秦军趁赵军没有防备,将其夺占,使得长平的赵军与后方断绝,这是赵军陷入危机的开端。秦军出其不意地穿插到赵军背后,袭占百里石长城防线,反映了白起一贯的战术风格,深藏不露,避实击虚。在秦军奇袭百里石长城的同时,长平的正面战场秦军却一副节节败退的样子。八月,一心寻求决战的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进攻,秦军佯装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挟制赵军,楔入赵军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赵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他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埋伏圈在等着他,此时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赵军背后,利用地形将整个袋形埋伏圈堵住,使整支赵军深陷包围圈中。

虽然,赵括连杀八名都尉以稳定军心,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壁垒,却始终不得突围。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昭襄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下达全国动员令,征调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参战,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他亲赴河内督战,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主帅阵亡,失去了统一指挥的赵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四十万赵兵纷纷投降。白起与部下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祸乱。”

于是使诈,先把赵降卒分开编制,以八千人为一校,再用万名秦军押解一校降卒的办法,骗赵降卒去往几个狭窄的山谷。降卒一旦进入谷底,两边山上的秦军得信,立刻抛下大量滚石,直到将山谷填满,短时间就将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多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惊惧不堪,四十万赵军的家眷的哀号声震天动地。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赵国的平原君听闻后悲愤难抑,立刻写信给其妻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游说魏王发兵救赵。信陵君接信后,即刻求见魏王,慷慨陈词,晓之以利害关系,并用“唇亡齿寒”来形容,总算说动魏王派出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救赵。不过,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只是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作壁上观而已。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之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亲往救赵,并在邯郸大败秦军,这才避免了整个赵国的过早灭亡。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 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率领,攻打太原。而白起亲自率军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便使出反间计,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并对他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

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取灭赵之功。”范雎听了苏代的话,果然中计,于是便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秦王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不知就里,也就轻易应允了。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当年九月,秦又发兵,派五大夫王陵攻赵国都城邯郸。此时,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

次年正月,王陵攻邯郸果然不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王陵便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攻城,结果是一连损失了五校(一校约为八千人)秦军,仍然止步于城下。后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再攻邯郸,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之城,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代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

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联手攻击秦军,又造成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

三月后,秦军战败的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范雎仍然记着苏代的话,便含沙射影地说:“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并有异言,实乃暗藏谋逆之心!”昭襄王便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刎而死。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 年)十一月。其实,在取得长平大捷以后,秦昭襄王骄傲之心顿时萌生,且还有点妒忌白起的显赫战功,怕日后“尾大不掉”,故将其弃置不用,后在范雎的撺掇之下将其赐死,另委王陵、王龁、郑安平等为前军主将,率军攻打赵、魏诸国。这时,魏公子无忌与楚国春申君,就是与芈月有过旷世恋情的那位,联手率军援赵,与秦军激战于邯郸城外。魏公子的武功和春申君的谋略,自是珠联璧合,果然大破泰军于邯郸城下。此后,楚国又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两路夹击秦军,秦军四面遭敌,被赵、楚、魏三国联军分割歼灭,伤亡惨重。此次战役,秦军遭遇了惨烈的败绩,几乎溃不成军。为了稳定战局,秦昭襄王不得不暂时向赵国妥协,并将儿子嬴异人送到赵国作为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