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一天,我正在上海博物馆的陶瓷馆里拍摄一些瓷器的照片。一个十岁出头的小男孩走了进来,一眼看到我面前的一个大瓶,就兴奋地对他爸爸说:“爸爸,爸爸,你看,这么大的玉!”这个爸爸一听就笑了,说:“傻孩子,那不是玉,是瓷器。”

不过我心里暗暗嘀咕:“你一个大人走进了陶瓷馆,当然知道这里面都是瓷器。”但实际上,孩子的感觉完全是对的。因为这种瓷器,在唐宋时期,就被称为“饶玉”。如果不是在陶瓷馆,你还真不一定能够分得清楚它和玉器。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瓷器,居然还能得到玉的美名?

这种瓷器白里泛青,青里透白,釉面非常温润,很像青白玉。当时,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假玉器”,这个名字就暴露了它的身份。不过,后来人们就不再把它和玉扯上关系,它也有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叫“影青”。

它更正式的名称叫“青白瓷”。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因为古代陶瓷从唐代开始走向成熟,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就是青瓷和白瓷。一直到宋代,青瓷和白瓷仍然是最重要的两个大类,而青白瓷就好像把这两种瓷器综合了一下。这种综合需要很厉害的能力。好比手机性能好的,颜值也许不高;颜值高的,性能可能又不好;颜值又高,性能又好的,可能又太贵。但青白瓷就做到了,它确实是综合了青瓷和白瓷的优点。

我们先来看看青瓷与白瓷各有什么优缺点。

青瓷是历史最悠久的瓷器品种。我们今天说的原始瓷器,多数就是青瓷。首先需要说明一下,“青瓷”和“青花瓷”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这个“青”字在两者中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青花的“青”其实是指蓝色,而青瓷的“青”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指绿色。

青瓷也不是某一种瓷器,而是一类瓷器。它是陶瓷史上历史最悠久的瓷器。如果把瓷器的历史比作修行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为青瓷在人间经历了上千年的修行,是迄今修行最久的瓷。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著名的古代窑口,它们烧制的都是青瓷。比如著名的唐代秘色瓷,所谓“秘色”其实只是一种青灰色;宋代的汝窑、官窑、哥窑等等,都是青瓷。甚至历史上朝鲜也烧制青瓷,而且有一段时间水准非常高,完全可以和宋瓷相媲美。

虽然都是青瓷,但是色相上并不相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就像青蛇也会有很多种一样。比如,我们描述汝窑时经常说的一个词是“天青”。周杰伦唱的《青花瓷》里有句“天青色的烟雨”,出现在描述青花瓷的歌曲中是不太恰当的,天青是青瓷的颜色,而不是青花瓷的。当然,你说周董纯用它来渲染气氛,不是指青花瓷的颜色,那也没问题。我们只要记住天青比较淡。

此外,龙泉青瓷中有一种色相,叫“梅子青”。就是青梅煮酒的梅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吃的青梅的颜色。后来还出现了冬青、豆青、粉青等。到了清代,因为青瓷的烧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几乎到了想要烧什么青色就能烧什么青色的程度,想偏蓝一点、偏绿一点、偏深一点或偏浅一点,都完全是信手拈来,所以就不再去为各种青色取名了,只是做一些深浅上的区分,比如“粉青”就是比较淡的青色。

青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釉面常常显得很温润,有玉的质感。这一方面跟它本身的质地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工艺有关,那就是青瓷很多品种的釉层都比较厚。而釉层厚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这就跟青瓷的缺点有关了。

是的,再帅的男人也有缺点,即便修行千年的青瓷也是如此。

元代以前的青瓷,已经有很丰富的色调,水准也已经比较高了,但一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瓷胎不白。所谓“胎”,就是釉面下面的瓷器部分。我们知道,瓷器主要由胎和釉面两个部分构成。拿人来做类比,釉好比人的皮肤,而胎就是肌骨。青瓷的胎一直就不白。

汝窑的胎被称为“香灰胎”,就是烧香烧出的灰的颜色。龙泉青瓷的胎叫“铁胎”,你可以想象铁的颜色。好在青瓷的釉是有颜色的,而且很多时候是半透明甚至不透明的,因此能把胎体的颜色遮盖起来。青瓷胎体的颜色不白,这其实是当时的技术和原材料的限制所导致的。汝窑也好,龙泉窑也好,当地的瓷土要烧白瓷,很困难。

而这就造成了表里不一的结果。明清两代官窑仿制汝窑、龙泉窑的窑口的作品时,就都已改用白胎,说明当时就觉得这是个不足,改进了。

所以青瓷釉厚和胎不白有很大关系,有点用来遮丑的用意。这就是瓷器世界里的“一白遮百丑”吧。

而北方的白瓷呢?白色其实一直受大家的喜爱。所以白瓷在产生之初就与青瓷各占半壁江山,白瓷的“白”与青瓷的“青”所指不同。青瓷的“青”是指釉色,就是它的皮肤色。而白瓷的“白”指的是胎体的颜色,它的釉其实是透明的。所以白瓷的釉一般就比较薄,跟青瓷比起来,那种玉的质感就很难体现出来。而且当时的白瓷还达不到明清时的白度,有点微微泛黄,所以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象牙的质感,而不是玉。

由此可见,青瓷、白瓷的优点刚好是互补的。

这个时候,青白瓷横空出世。它几乎结合了青瓷和白瓷的优点。就像是两个各有所长的个体,在一个命运指定的时刻相遇了,瞬间迸发出绚烂的火花,孕育出一个全新的更美的生命。它既有青瓷的温润,又有白瓷的质感。在有的釉比较厚的部位,还会呈现出淡淡的青绿色。所以,后人也给了“影青”的美名。事实上,现在有学者认为,青白瓷就是南方烧青瓷的窑口尝试烧制北方白瓷的结果。所以说,从青瓷与白瓷的故事看,我们以后千万不要再有地域偏见。

虽然青白瓷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但我们今天说起宋代的瓷器,首先想到的是五大名窑,而五大名窑之中并没有烧青白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五大名窑的说法本来就不靠谱,它是古玩行里流行的一种说法。虽然说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要把这个当标准、当定论,那就大错特错了。举个例子,五大名窑中排名最高的是柴窑,这里的“柴”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的姓氏,不是烧柴的“柴”,但是从一开始就没有人见过柴窑的瓷器,以至于后来人们就把柴窑从五大名窑中给拿掉了。所以,五大名窑其实并不能代表当时瓷业的整体状况。

其次,青白瓷的产量巨大,而所谓“物以稀为贵”,因为它数量多,所以长期以来在古玩收藏领域就不特别受重视。

那么青白瓷的地位到底如何呢?

让我们回到公元1004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北宋与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签定了一份盟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据说,辽国还有一个附加的要求,就是要皇帝赠送一批产自昌南镇的瓷器。那么,这个昌南镇是个什么地方呢?

“昌南”这个名字,我们现在好像很陌生,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不过,在公元1004年之后,这个小镇改了一个名字,更改后的名字就被大家所熟知,那就是“景德镇”。而这个小镇为什么会在这一年改名呢?是因为宋真宗这一年改了个年号,叫“景德”。宋代皇帝一般都有很多个年号。不像明清时期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比如雍正、乾隆其实都是皇帝的年号。所以说起宋代的皇帝一般是不说他的年号的。而景德元年昌南镇进贡的瓷器宋真宗非常喜爱,于是让昌南镇在之后烧制的瓷器底部要写上“景德”的字样,景德镇也因此而得名。它原来的名字,似乎就被忘记了,但其实并没有,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被人们记住,那就是china。一种观点认为,china就是“昌南”的音译。

而当时备受皇帝喜爱的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就是青白瓷,即假玉器。事实上,当时青白瓷不但深受皇帝的喜爱,在民间也广受欢迎。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当时,虽然数景德镇的青白瓷烧制得最好,但因为产品需求实在太大,所以周边地区都纷纷开始仿制。不但江西全省有很多地区烧制青白瓷,烧青白瓷的窑口还遍布到江西周边的六七个省份。可以想见青白瓷受欢迎的程度。

青白瓷的出现是当时制瓷业进步的结果。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南北方的技术交流也在不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青白瓷的出现为元代青花瓷的出现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青白瓷,就不会有后来的青花瓷。

那么,青白瓷与青花瓷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个修行的瓷器家族,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又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