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见到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他远远地看见我就说:“容光焕发哈,皮肤很赞,就像是脸上涂了一层釉。”不知道的人就会问了:“釉是什么?”“釉”就是瓷器表面那层物质,它光滑,坚固,防水,耐腐蚀。如果我们把瓷器想象成一个人,那么釉就是人的皮肤。

瓷器的这层皮肤不但光滑、细腻、美观、大方,而且可以看作是它的“武装”。

我们知道有句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我们一般都认为,这话表明瓷器很硬。但实际上,假如你想要在瓷器上钻个洞,首先要钻开的是釉,而釉层是极为坚硬的,一般的工具根本就拿它没办法。另外,有没有釉,是瓷器区别于陶器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瓷器的很多优点,其实也是因为有了釉,比如容易清洗、耐腐蚀等等。

瓷器中有一种现象叫“惊釉”。釉既然这么强大,那为什么会受惊呢?惊釉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惊釉是指釉面产生了裂缝。注意,惊釉仅仅是指釉面裂了,但瓷胎本身没有裂。

我们日常都会有这种经验:不小心碰了一下瓷器,瓷器裂开,釉面自然就裂了。但是惊釉仅仅是釉裂了,而瓷器本身并没有。这种状态,就好像是一个古典美人被吓了一跳,花容失色,但是身姿仪态还是那么端庄。不得不佩服咱们老祖宗的比喻。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那么坚固的釉面会裂?这需要了解一点有关瓷器烧制的知识。

釉和胎是两种物质,釉包裹着胎,都是在高温下一次性烧成。在高温下,无论釉还是胎,都会发生化学变化,冷却之后就会变成我们最后看到的样子。我们稍有一点物理常识就会知道热胀冷缩。如果釉收缩得快,而胎收缩得慢,釉面就会拉裂。你可以想象一下,面部皮肤紧绷,绷得太厉害,把皮肤都绷裂了。

如果是局部的釉裂,就是“惊釉”。如果是整个釉面都开裂了,就叫“开片”。注意这个“开片”,后面还要专门讲到。

“惊釉”的“惊”字,用得非常好,非常传神。因为釉面开裂,不是慢慢地裂开,而是突然一下,常常还会发出很清脆的“叮”的一声。特别的是,如果整件瓷器的釉面发生开裂,那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开裂的过程,在开窑之后,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开始的时候,“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当然很快就慢下来。虽然慢下来了,但这个过程仍然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在几周以后,时不时地还会发生。这个时候,如果你正在工作或看书,边上一个瓶子突然“叮”的一声,你说不定就会一惊。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么就是惊you了,you就是英文中的“你”。给大家开个小玩笑。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样的画面,釉的突然开裂。

有些读者会说:“惊釉不就是一种瓷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吗?这有什么值得特别讲的呢?瓷器的问题很多啊,我不知道原因,但这不影响我选购或者欣赏瓷器。这种问题,即使我没有专业知识,难道就看不出来它是裂了吗?”

没错。你还真不一定能看出来。

很多时候,有些釉面开裂的瓷器放在你面前,你是完全不知道的。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哥窑瓷器看上去表面有细密的纹理,很漂亮,多数人会认为那纹理是一种装饰,但本质上就是釉面开裂了。

虽然釉面开裂是制瓷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但古人却从中发现了一种特别的美,以至于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装饰手法、一种特别的工艺。而且这种工艺还在历史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哥窑就是其中的代表。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五大名窑中的一大半,其实都与这项工艺有关。

哥窑瓷器的裂纹非常细密,同时完全没有规则。这种裂纹很像冰里的裂纹,所以后来称为“冰裂”。它还成了一种特别的纹饰。在很多领域,包括家具、建筑、服装,当然也在瓷器当中大量地运用。我们经常见到,古代的窗户上有一种全部是由斜线分割而成的图案,那其实就是冰裂纹。写字画画的宣纸,也常常印有冰裂纹。明末的大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设想把整个房子做成瓷器的样式:“满房皆冰裂碎纹,有如哥窑美器。”当然,瓷器上也大量运用了冰裂纹。比如:青花瓷上就经常画冰裂纹,还常常把它和梅花组合在一起而成冰梅纹。

除了哥窑之外,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和官窑也都有开片(整体的釉面都裂开了)。特别是官窑,它的开片一般比较大,纵横捭阖,非常有气势,呈现出来的特质就和哥窑很不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陶瓷的工艺非常重要,但审美可能更为重要;当审美达到一定的高度,连问题都可以变成一种美。这有点像制作霉豆腐,化腐朽为神奇。

这种把问题提升到美学高度的,并不只有开片,还有窑变。所谓“窑变”,举个例子,本来你想烧红色,结果烧出来之后,有的地方却变成了绿色,这种意外的变化就是一种窑变,有时候还能变出出人意料的美感。后来,人们就特意去追求这种意外的变化。另外,日本特别推崇那种歪歪扭扭的茶碗,也是把工艺所产生的问题上升到审美的高度。

最后,还要补充说明一点。

宋代的“官窑”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官窑”有点不一样。我们现在说的“官窑”按照一般理解就是给皇帝烧瓷器的窑,不管它在什么地方。但一般讲明清官窑,指的就是景德镇窑。宋代“官窑”,虽然的确是给皇帝烧瓷器的,但更重要的是烧出的瓷器的底上有的会有“官”这个字。所以,宋代的“官窑”是个特指,而不是泛指。而且,宋代的“官窑”可以说是陶瓷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真正意义的官窑。

虽然唐代已经开始大量烧造瓷器,但是瓷器本身难登大雅之堂,特别是完全没有办法跟金银器相提并论。大部分唐瓷是比较廉价的,是普通人用的,甚至大量地用作随葬品。我们熟悉的唐三彩,大部分都是随葬品,以至于中国的古玩界一直不重视它,直到近代,因为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和重视,才声名鹊起。

但是到了宋代,瓷器的整体形象和地位就大大地提升了。甚至连皇帝也对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在前面就讲到,景德镇的得名源自宋真宗的喜爱。而后来,皇家更是专门建立了官窑,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并管理的窑口,相当于现在的央企。这就更进一步地刺激了瓷业的发展。皇帝以及他的官窑,成为推动制瓷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从而正式登上舞台。在此后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里我们和大家讲到陶瓷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问题。它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因此后来变成了一种人们主动追求的审美,并产生了不局限于陶瓷内的广泛影响。整个过程犹如一个天才的诞生,他在出其不意的方面发展并获得成就,从而得到所有人的尊重。所以,陶瓷绝不简单只是一种产品,而是整个人类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其丰富的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这里面的有趣故事,我们还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