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两大红巾军崛起以后,元廷为了保住江南财赋重地,防范红巾军染指,开始大肆募集舟师,严加整训,以阻止红巾军主力渡过长江。
擒获孛罗帖木儿之后,朝廷又来招安方氏兄弟,方国珍就坡下驴,便接受了招安。可是,当方国珍看到元军水师日益强大,突然就有些坐不住了。他很是忧虑地对兄弟们说道:“官府这水师,说起来是对付红巾军的,可是咱们兄弟打了朝廷两回脸,他们对咱们必欲除之而后快,说不定哪天就把咱们先给围了。大哥、三弟、四弟,你们怎么看?”
“想当初咱们被逼作乱的时候,朝廷拿着一堆官衣官帽来募集兵丁对付我们,沿海一带的壮士多有应募,并因此在同‘蔡乱头’、倭寇及咱们兄弟的对阵中立功的。这些流血流汗的壮士,本指望着博个封妻荫子,不承想这朝廷却传下了话,说什么‘先交钱,再给官帽’!”老三国瑛气愤道,越说越激动,“那有的人家甚至战死了好几个,也没见官府给半点抚恤,这老百姓的心可是真的伤透了。这等黑白颠倒、逼良为盗的世道,看以后谁还抢着为官府卖命!”
“老三说的在理啊,如今民心可用,咱们正可再大干它一场,也算给老百姓出出这口恶气!何况如今朝廷顾此失彼,也不像往日眼睛只盯着咱们了!”方国珍大声道。
方氏兄弟、子侄都同意再次举事,方明善揎拳捋袖道:“二叔,咱们就干吧!反正那朝廷的水师不能下海,咱们就来个先发制人!”
“嗯,元廷派来的大司农达识帖睦迩这个狗官,一年来吃了咱们多少贿赂,老子非叫他乖乖吐出来不可!”方国珍愤愤道。
说干就干,方国珍兄弟在至正十二年三月(闰三月是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部的时间)再次举起叛旗,一时间响应无数,没几天就聚集起了上万人马,开始不断对台州沿海地区进行袭扰。
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是元廷的大忠臣,一直力主剿方,此前他曾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驻兵于温州,与新到任的江浙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驻庆元)对方氏兄弟进行左右夹攻。当孛罗帖木儿被擒的消息传来时,泰不华闻之痛愤不已,乃至数日没有进食。
朝廷不知其间曲折,所以赶紧又派遣大司农达识帖睦迩等前往黄岩去招抚方国珍。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方氏兄弟接受了朝廷招安,在登岸罗拜时,泰不华曾想见机命壮士袭杀方国珍,可是却被达识帖睦迩坚决制止。达识帖睦迩檄令泰不华亲至海滨,遣散方氏徒众,收缴其海舟、兵器,又为方氏兄弟分别安排了官职。
等到方氏兄弟再叛的消息传来后,泰不华立即发兵去扼守黄岩地区的澄江,在与兵力占据优势的方家军的激战中,泰不华眼见形势危急,不惜亲自上阵,终在手刃四人后被杀死,享年四十九岁。
方氏兄弟对台州地区大肆劫掠一番后,立即流亡入海,行动之神速,让无法出远海、只适宜在内河与近海作战的元朝水军鞭长莫及。
在方国珍的队伍中,许下的高官厚禄总是不打折扣地兑现,只要是有功之人立赏,这与朝廷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浙东沿海一带加入方国珍队伍的人员日益增多,最终浙东沿海的百姓竟然纷纷崇拜起方国珍来,都尊称他为“方大帅”。
一段日子以后,方国珍觉得又该到陆地上转转了,于是派人潜至元大都,贿赂了一干权贵,表达了想要再次被招安的意思。
方国珍的说客向朝廷解释说:“我们大帅之所以再次举事,纯粹是因为浙东大小官吏太过贪心,他们勒索无度,弄得我们方大帅无计可施,才出此下策!”
那些拿了贿赂的权贵都出来帮着方国珍说话,皇帝迷惑于左右近臣的进言,只得同意了招安的请求,并授予方国珍徽州路治中之职。治中这一官职,负责文书档案的管理,朝廷以此安置白丁方国珍,无非是给他一个不任实事的虚衔而已。
朝廷再次同意招安方国珍的消息传到江浙行省后,站出来极力反对此事的官员之一,便是时任行省都事的刘基。至正八年(1348)时,刘基出任了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得以在杭州任职。可是不久后他就发现行省监察御史渎职,刘基愤而举报,不想这官场沆瀣一气,执司监察的中书省宪臣非但不予追究,反而对刘基大加斥责,刘基因此再次愤然辞职。
这次辞职后,刘基没有跟上次一样回乡和出游,反而在杭州闲居了四年,直到西系红巾军杀到了杭州。在回乡避乱期间,刘基越发感到自己有平治天下、救济苍生的职责,于是在至正十二年(1352)接受了浙东元帅府都事的任命,次年又改任江浙行省都事。这是一个管收发文书、稽查缺失及监印等事的官职,秩正七品或从七品。
朝廷命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耳招抚方国珍,刘基对方国珍这个老乡的品性甚为了解,他在向行省官员们陈词时指出:“那方氏贼性难改,反复无常,他有一、有二必有三!如今浙东沿海一带民风大坏,人皆不以寇盗为耻,若朝廷还不予以严惩,浙东之局必至不可收拾!”
帖里帖木耳被刘基说动了,当即拍案道:“刘都事,本官也力主剿捕,不然朝廷威严何在!”
帖里帖木耳当即命文章几近冠绝天下的刘基起草了议剿奏书,并命自己的哥哥径直呈送给朝廷。可是在那些受贿的朝中权贵的百般维护下,皇帝反而以“擅作威褔,伤朝廷好生之仁”的罪名罢了帖里帖木耳的官,并将主谋此事的刘基羁管(软禁)于绍兴。
圣旨下到杭州以后,刘基如遭五雷轰顶,如受针锥刺心,他连连仰天长叹道:“大势去矣,大势去矣!天下生灵涂炭矣!”刘基恸哭不已,乃至于呕血数口,整个人立即消瘦了十多斤……
自从至正八年再次复出及辞官以来,刘基在杭州官场和士林中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之士,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取向,那就是要誓死效忠元廷!享食元禄的刘基受此影响,便开始将做贰臣视为宁死不为之事——尤其是此时他并未发现什么“明主”!
如今,病**的刘基对朝政已经近乎绝望,又不忍见生灵涂炭,以至于起了轻生的念头。
这天傍晚,家仆叶性去给老爷送药,却怎么也推不开刘老爷的房门。叶性感觉情势不妙,赶紧叫来了其他家仆,众人在门外一起大呼,而里面始终无人回应,众人只好破门而入,发现刘老爷正被一块白布吊在房梁上。众人惊吓得手足无措,将刘老爷迅速救下后,赶紧请来了大夫和老爷的门人密里沙。密里沙是色目人,此人颇有见识,跟刘基很谈得来。
好在发现及时,刘基并无性命之忧,待他苏醒后,密里沙含泪进言道:“先生怎么这般糊涂,如今世道是非混淆,岂是您这等良知、忧国之士轻生之时?若都寻了短见,这天下之病还要靠何人救治?”
刘基憔悴、疲惫的眼睛里也含着热泪,他嗫嚅道:“忠臣见弃,只有以死明志!”
“如今太夫人尚在堂上,先生将置她老人家于何地?”
闻听此言,刘基的眼睛里当即涌出了泪流,他沉默了半晌,方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国事而死,正是老母的教导!”
“先生啊,您这般为国事而死,可谓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密里沙直视着刘基,两手还紧紧地握着他的臂膀,“您平生学究天人、满腹经纶,抱负尚且未伸,宏图尚且未展,若是就这般死了,岂不可惜?百代之下,谁又会记得您的大名?恕小生冒犯,不过是多一个愚忠之徒罢了!”
刘基平生最忧虑的不是别人在文章、才学和见识上盖过自己,却正是不得垂大名于宇宙,不得书不朽于世间,不得与诸葛孔明之辈并肩傲立于青史——经密里沙一点破,刘基对于这样去死确乎有些心有不甘!他顿时沉默了。慢慢地,他似乎想通了,可是却因这场苦剧而落下了中风(痰气疾)的病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老天爷居然又一次戏耍了刘基一番——原来此次方国珍向朝廷要求招安,不过是一种“障眼法”:他低三下四地派人到大都请求招安,正是意在让朝廷和江浙行省放松警惕,暗地里则准备着干一票更大的!正当江浙行省对方氏兄弟疏于防备之时,方国珍一伙上万之众便乘机登岸攻陷了台州,并将当地储备朝廷贡赋的太仓付之一炬。消息传来后,元廷上下为之震动不已!
受此影响,刘基也得以暂时官复原职,可是腐败无能的朝廷此时已经奈何不了方氏兄弟,而大都上下又急切地需要粮食,因此元廷只好又以“海道漕运万户”的官衔为诱饵招安方国珍。方氏觉得朝廷这回甚有诚意,于是便答应下来,但是深惧刘基威名的方国珍有个条件,便是要朝廷继续执行羁管刘基于绍兴的决定。
窝囊的元廷只得照办,至正十四年(1354),刘基携家人由台州迁至绍兴,居于城南宝林寺附近的当地士绅王原实的南园,正式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羁管生涯。
好在刘基的行动并未受到太大限制,在埋头读书、结交知友与游赏风景名胜之际,刘基内心的伤痛也得到了些许抚慰,只是他依然看不清自己的前路。不过他的虬髯长须已然长成,他的生命中又多了一分难得的坦**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