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六年初时,由于方国珍部一直未真正降附元朝,因此在这年的二月,危机四伏的江浙行省便起用了刘基为行省都事,到次年又改任枢密院经历,与行省院判石抹宜孙同守处州。

石抹宜孙是契丹人,此人嗜学问,好赋诗,为政颇有政绩,赢得了治下百姓的一致爱戴。石抹宜孙不伐不矜,与刘基彼此性情、抱负相契,又都雅好诗赋,因此相互间十分推重。刘基曾在诗中赞叹石抹宜孙道:

绿 骅骝不服骖,王良造父亦难堪。

羡君名重中台上,勋业终光北斗南。

露井凄风残绿少,霜林落日乱红酣。

侯封职在同藩屏,班爵无劳阿化男。

在当时的处州,日渐汇聚起一大批有识之士,除了刘基,还有胡深、章溢、叶琛等人,他们成为对手眼里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是浙东文士集团的典型代表,更成为元璋日后急欲瓦解、拉拢的对象。

刘基这次被起用,被赋予的权力甚大,可以自行募集义兵,捕杀那些拒招不从的民军,因此刘基建立起了一支由自己控制的数千人的武装。当时处州一带的青田、丽水、松阳、遂昌、缙云等县都爆发了民众起事,刘基赴任后便作下《谕瓯括a父老文》,以此劝说那些起事的民众停止对官府的反抗和对地方的骚乱破坏。与此同时,刘基为石抹宜孙筹谋赞画,协助官军镇压和招抚处州一带的民军,没多久这些民军就被扫**殆尽。

当时方国珍部经常在处州一带出没,四乡八邻的受害者不少。为了减少方国珍部的危害和遏制其扩张,刘基便向石抹宜孙建议道:“方国珍来往于海陆之间,出没无常,我等应当在各要害之地多多修筑城池,步步为营,以堡垒之策对方部贼寇形成压迫之势,逐渐缩小其生存圈子,乃至最终灭之。”

a 瓯括,指处州和温州。

石抹宜孙采纳了这一建议,不久方国珍部就开始吃苦头了。为了对付南下的张士诚与朱元璋部,元廷加大了招降方国珍的力度,他就顺坡下驴接受了。但刘基依然坚持认为这帮人“贼性难改”,所以建议除掉方氏兄弟,不然“无以惩后”,可昏悖在上,终究还是无济于事。

因为镇压有功,行省经略使李国凤便上奏朝廷,请求封赏刘基。此时元廷还须倚重方国珍,所以只授予了刘基处州路总管府判一职,又因担心他擅自行动,还特意剥夺了他的兵权。仕途的坎坷多舛,屡屡忠而见弃,朝廷的反复无常,让一向不愿低头的刘基彻底寒了心。于是他毅然弃官归里,隐居于青田。

刘基老家的人被方氏兄弟侵袭怕了,听说刘老爷回来,都争相赶来投奔。刘基只是略施部署,就把家乡布置得如铜墙铁壁,令方氏兄弟奈何不得。

刘基、宋濂、叶琛和章溢被时人称誉为“浙东四先生”,除了叶琛继续追随石抹宜孙,章溢也出于对时局的绝望而隐居于匡山,作为文坛领袖的宋濂则隐居于龙门山。他们与刘基一样,对天下形势隐居默察,思谋有为,希望能出现一位救世明主,然后出山辅佐于他,以成就一代王业。

婺州自古人文荟萃,在此时有“小邹鲁”b与“东南文献之邦”之称,自南宋以来先后出现了吕祖谦、唐仲友、陈亮三大婺学巨头。风气所化,影响到附近好几个州县甚至整个江浙行省。

很多深受儒家文化濡染的“忠臣义士”,对于各类反元武装还有着本能的抗拒。已经成为行省参知政事,奉命防守处州的石抹宜孙也与婺州遥相呼应,而石抹宜孙的弟弟石抹厚孙正是婺州的守备负责人。

b 婺州是今浙江金华。孟子在邹,孔子在鲁,春秋战国时期,邹鲁一带可谓是天下的文化学术中心。

至正十八年十月,胡大海在拿下兰溪县后,又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婺州。

婺州这块骨头显然不太好啃,部队打了快两个月,却没有任何进展。消息传到应天后,元璋非常着急,他已经有意亲征,于是召集来李善长、冯国用、陶安等一干心腹僚佐,向大家征询道:“胡大海在婺州碰了钉子,这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为求速战速决,咱当再派十万大军前往增援才是,诸位有何意见?”

陶安拱手道:“婺州不同于别处,此地人文昌盛,胡院判虽颇知爱民,然他毕竟是一介武夫,恐怕不易得士林推戴。不如主公亲往婺州一行,中途也可往石门拜谒一下枫林先生,请他出山固然好,便是先生不愿出山,主公也可听听他的高见!”

“好,近日邓愈也上表特意推荐朱先生,可见这邓愈还算用心。”其实元璋一向叮嘱将帅们在外要注意访查贤德之士,以充为己用。

李善长慨言道:“主公亲率大军出征婺州,可彰显我部对浙东志在必得,倒是也可以向方国珍示威,让他放规矩点。”

冯国用笑道:“亲军将士已经在摩拳擦掌,主公就叫他们随征吧!”

“好!那就叫杨璟率部从征吧,国胜还是与文正一起留守在应天为要!西边也很紧急,就让徐天德主持西线事宜吧!”元璋拍板道。

朱文正自常州之战后回应天主持枢密院,便与元璋稳稳地掌握住军权。临行前,元璋特意叮嘱文正道:“老叔这回去浙东,恐怕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外事一时无忧,唯有内事须多加留心。如今邵荣跟天德一起拿下了宜兴,功劳簿上又添一笔,他总对老叔不服气,所以你在应天要时刻对他多加防范。遇事多找善长、陶安他们商量,国胜掌握着亲军,你也要多跟他走动,拿不准的事再写信请示咱。”

杨璟本是庐州的一户儒家子弟,元璋在历阳时,他率麾下来投奔,受封为管军万户;拿下应天后晋封总管,后率部参与了常州之役,因他忠谨可靠,战后升为亲军副都指挥使,成为冯国用的副手。在决定亲征之前,元璋已经开始从各地调集人马,最后共计动员了包括杨璟等部在内的十万大军。

十二月,元璋亲率一部援军取道宣州到达徽州。在这里他稍作停留,并把一干地方上的故老耆儒召集来,向他们了解民情,事实上也是出于抚慰之意。

有儒士唐仲实、姚琏等来见,一向洞悉世情的元璋便和他们聊了起来,顺便向他们兜售了一番朱家军的政略:“本军一向秋毫无犯,志在安定天下,解民于倒悬,若是有扰民、害民之处,还请众乡贤监督、指出才是。”

唐仲实随口恭维道:“贵军确实与众不同,军纪严明,抢掠之事甚为鲜见。”

这几句话不咸不淡的,对方似乎有心里话没说,元璋会意,便接着问道:“邓愈所部在当地修筑城防,不知百姓有何看法?”

唐仲实看元璋说到了实在处,也就没有隐瞒,答道:“颇怨!”

元璋听后不免吃了一惊,道:“修筑城防本是为了保护百姓,百姓何故不悦呢?”

姚琏看了看元璋的神情,惴惴不安地回答道:“明公有所不知,徽州一带久历战乱,百姓困苦不已,正待休养生息,此番修筑城防,实在劳民过甚。”

听罢,元璋思忖了半晌,方道:“好吧,那修筑城防之事就暂缓办理吧,也体现咱的与民休息之意。而今我大军四出,料想徽州一带暂时不会有战事之忧。”接着,元璋便正式向邓愈下达了命令。

接下来,他们又谈论了一番古今贤王仁君的事,彼此都颇多感慨。在谈话的过程中,唐仲实还希望元璋效法汉光武的宽博容纳、恢廓大度,尤其是他的博览经学、崇尚儒术,元璋觉得很有道理,不断点头称是。

但他心里也有不服的地方,比如刘秀手下的大将吴汉多有纵兵烧杀掳掠的劣迹,虽然刘秀事后予以严厉谴责,但元璋自负所部乃其一手带出,以其权威之不二、军纪之严明,断然不会出现吴汉这等莽撞之徒,若然真有,也定斩不饶。上回毅然下令处死汤和的姑父,就是最好的例证。元璋心知自己不及古代贤王之处多矣,但也自信过于古代贤王之处亦多矣。

末了,唐仲实等人才拜谢而去。临走时,元璋还特意赏赐了他们一些布帛,以示慰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