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交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由此刺激了市场及城市的繁荣。

在战国时期,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各国的国都及其他城市都设有用于贸易的“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且,各国对商品交换市场的建设与发展都制定了十分具体的管理制度。在秦国旧都雍东北部的战国时期市场遗址,面积约有近三万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四周有长方形的围墙,南北长150米,东西长180米,四面围墙中间各有一座市门,入口处有大型空心砖作为踏步。在“市”的西边还发现有南北向的四条大街,与东西向的大街正好交错呈“井”字形,可见当时的“市”是建在交通发达的地方的。

在对市场的管理上,各国对于“市”中的商业经营,要征收一定的营业税,对于行商,还要征收过关税,市场中所有的工商业从业者,都要征收屋基税。当时对于“市”中商肆的占地大小,也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如货贵的商肆占地不得超过七尺,货贱的商肆占地不超过十尺等。为了方便管理,还将经营同类商品的店铺都集中在一起,称为“列”。同时,各国还规定市场管理人员不得欺行霸市,搞垄断经营。由于各国对商业发展的重视,在一些繁荣的城市中,市场里的商品种类十分丰富。一些繁荣的大“市”,常常是一大早还没有开门,就有很多顾客等在市场门外了,市场门一开,人们就蜂拥而入,开始抢购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随着城市内市场经济的繁荣,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各国的财政收入,除地租之外,工商业税收也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经济来源。这样,一些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也就成了各国在兼并战争中激烈争夺的对象。在当时,各国都出现了很多工商业功能非常发达的繁华城市。如秦国的雍、咸阳、栎阳,燕国的涿、蓟,赵国的邯郸、蔺、离石,魏国的大梁、安邑、温、轵,韩国的荥阳、郑、屯留、长子,齐国的临淄、即墨、安阳、薛,楚国的郢、宛、陈、寿春,周的洛阳,郑国的阳翟,宋国的陶邑,卫国的濮阳,越国的吴等,都是战国时期极为著名的工商业大城市。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在繁华的商业城市中,人们的娱乐方式大大丰富发展起来,文化娱乐开始市民化、市井化。春秋以前,平民百姓们只有在社祭和腊祭时才有机会参加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可到了战国时期,斗鸡、走犬、六博、弈、投壶、踢球及讴歌等娱乐生活,从王宫大夫,到市民布衣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据说孔子的学生子路就曾经常抱着一只大公鸡在“市”上找人寻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