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道、墨、法四大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各言其说,各持一端,对宇宙、社会、自然等诸多现象都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于是,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相继出现,形成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百家”
中,主要以儒、道、墨、法四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在政治上尊崇上古尧、舜、文、武、周公时期的社会制度,提倡大同社会。他认为无论是国家、家庭,还是个人,都应该有尊卑观念,懂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重要。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因此,在治理国家上,孔子主张“仁政”。
孔子开办了我国古代第一所私人学校,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西周制度。他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学生,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为教学方便,增删了《诗》《书》《易》《礼》《乐》《春秋》,以这“六经”作为教材教学,对继承上古文化作出了贡献。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生前的言行,以及他主要弟子的言行编辑成书,就是《论语》。孔子以后,儒家学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曾到过齐、宋、魏等国,并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参加了齐宣王伐燕一事。孟子晚年离开齐国后,回到邹地,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将他一生的所见整理成书,后世命名为《孟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他同孔子一样主张“仁政”,在孔子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保民”思想,反对诸侯混战,反对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荀卿。荀子年轻时曾在齐国稷下游学,后又到过燕、秦、赵、楚等国。荀子对秦国的政治十分推崇。晚年出任楚国的兰陵令,开始在兰陵家中著书。现传《荀子》三十二篇。与孟子的认识不同,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荀子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中有较浓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与儒家思想相提并论的是道家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人称老聃。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与孔子同时。老子一生的思想精华都汇集在《道德经》一书中。他崇尚以无为治世,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境界。道家思想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庄子,也称庄周,著有《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如果老子的无为思想是面向社会,庄子的无为思想则是面向自我。他的思想中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墨家思想对后世也有相当影响。墨子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于下层人民,其主张主要是维护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他反对战争,鼓励劳动,不崇尚奢侈,提倡朴素的生活方式,其中反对厚葬一条,与儒家思想中崇尚丧葬礼仪这一点是格格不入的。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和“非攻”,《墨子》一书基本上保存了他的思想。
墨家的思想不大被统治阶级重视,但成了后代底层人民帮派组织的思想核心。墨子的信徒称为“墨者”,多是劳动人民,生活都比较艰苦。墨子死后,“墨者”的首领被称为“钜子”,领导“墨者”活动,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帮派组织的雏形。
法家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管仲相齐,就多以法为依据。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子和李斯。
韩非子可以说是集历代法家思想之大成者。他出身于韩国贵族,但因天生口吃,有才难伸,不被重用,只好闭门著书,写成《韩非子》一书。他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发展到了极点。韩非子的主张被秦王嬴政所赏识,后韩非子到了秦国,却因同窗李斯嫉贤妒能,被谋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