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无产阶级作家,1904年9月29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只读过三年书。他做过食堂杂工,当过发电厂助理司炉。在劳动之余,他贪婪地阅读文学作品。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20年8月,他在战斗中负伤,转业到地方工作。不久,在一次与洪水搏斗中,得了伤寒和风湿症。1927年,他全身瘫痪;1928年,他双目失明。但是,他最终战胜了难以计数的困难,从事了革命文学创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花了整整五年时间,写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影响了千百万革命青年,激励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奥斯特洛夫斯基还写过很多政论文,并着手写了另一部长篇巨著《暴风雨所诞生的》,原计划写三卷,但只写完第一卷,病魔就夺去了他的生命。他于1936年12月22日逝世,年仅32岁。

创作背景

1927年初,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瘫痪卧病在床,后又双目失明。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自己所处时代的面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他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他把小说写好让妻子寄给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邮局丢失。但这并没有挫败他,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五年完成的。故事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

主题思想

通过对保尔·柯察金成长经历的叙述,生动地描述了以保尔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历经艰辛的生活、残酷的战争以及战后建设的一系列磨炼,终于被锻造成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曲折过程,逼真地再现了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青一代的精神风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关系图谱

【人物分析表】

续表

【情节梳理表】

\r\n 续表\r\n

写作手法

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以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准确且详细地述说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1.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部作品以正面描写为主,辅之以侧面描写来加以衬托。例如在保尔筑路时,通过描写他的靴子被磨破了,他的衣服穿得不能够保暖,因此得了伤寒病,来侧面突出保尔工作环境的艰苦。

2. 环境描写:采用大量的环境描写,其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了解了当时的环境。例如:

这一天,他们一起来到秋叶满地的库佩切斯基公园,准备做最后一次交谈。他们斜倚在陡坡上的栏杆旁边,第聂伯河灰暗的水流在栏杆下面闪烁。一艘拖轮慢腾腾地从巨大的桥孔里钻出来,逆流而上。它的轮翼无力地拍打着水面,后面还拽着两艘大肚子驳船。落日给特鲁哈诺夫岛涂上一层金黄色,将各家的窗玻璃照得像火一样红。

冬妮亚看着金黄色的夕阳,满腹忧伤地说:

“难道我们的友情真的会像这落日的余晖一样暗淡消失吗?”

这段环境描写,烘托出一片凄凉暗淡的氛围,也暗示着保尔和冬妮亚的爱情即将终结。

3. 运用内心独白,表达方式多样。例如:

但是,他想到明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大城市去,那里有他的朋友和志趣相投的人们,不禁感到由衷的高兴。那座城市的雄伟景象、蓬勃的生气、川流不息的人群、电车的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都让他心驰神往。然而最具吸引力的还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煤烟熏黑的车间、机器以及滑轮发出的轻微的沙沙声。他向往那巨轮飞速旋转、空气中散发着机油气味的地方,向往那早已习惯的一切。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保尔从死神魔爪中逃出来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赶到城市里参加工作。体现他忘我地忠于事业的可贵品质。

4. 穿插日记和书信:内容以丽达日记的形式来叙述故事,避免了流水账式的情形出现。另一方面避免单一角度叙述不丰满的情况。

谢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