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离骚》中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在汉代得到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述了自上古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三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内容翔实,而且语言生动优美,因此《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对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思想等作了介绍。司马迁应该是十分理解屈原的,他和屈原的人生遭遇有着类似之处,他的人格理想也近似于屈原。

屈原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为官期间,修明法度、改革政治,曾使楚国国力增强。但是后来遭到了贵族势力的排挤和陷害,被流放,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司马迁的人生同样也不顺利,他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李陵率军进攻匈奴失败,汉武帝大怒,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触怒了汉武帝,获罪入狱,并且遭受了宫刑。

在这种相似的人生经历下,司马迁更容易理解屈原内心的情感与思想,他认为屈原作《离骚》就是为了抒发遭到的排斥与陷害,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愤懑与哀怨之情。《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的一封回信,在信中向友人讲述了他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自己的愤慨和痛苦。这封信中,他再一次提到了屈原和《离骚》,也说明了忧愁、愤慨等情绪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

周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剔去膝盖骨编著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地,写作了《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司马迁列举了这些圣贤在困厄中著述的例子,得出了《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这一结论。他认为人们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思想不被人接受,抱负无法施展,就写文章以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结,也让后来人了解自己。这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说与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诗歌可以使读者的精神感动、奋发(“兴”),人们通过诗歌可以对社会生活、政治风俗有一定的了解(“观”),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进行情感交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群”),人们也可以通过诗歌对社会政治进行反映和批评(“怨”)。儒家的“诗可以怨”是侧重诗歌对社会政治的作用来说的,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则侧重文章对于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发愤著书”的前提是内心情感的丰富、强烈。

在文学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情况是因为要抒发内心愤慨、苦闷之情而创作的,其中有很多作品因情感的真挚感人而十分优秀。“发愤著书”说不仅概括了这些情况,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