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字仲任,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祖上十分显达,王充曾做官,后来罢官在家从事著述,历时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

王充的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是“元气自然论”。这一理论虽是一种哲学思想,但对后来的美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上出现了回归老庄的倾向,注重气韵,就是受到了“元气自然论”的影响。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中包含着“气”,“气”分为“阴”和“阳”两种,相互作用、融合,产生万物。《管子》四篇中的“精气说”对老子所说的“气”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精气说”认为“气”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精”是精细的“气”。“精”“气”“道”是同一物质。人也是由“气”构成的,“精气”影响着人的生命、精神和智慧,人应该保持“虚静”,以使“精气”积聚。王充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的概念。

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元气”是天地间最为原始的物质,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的厚薄精粗不同,使世界万物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态。关于人,王充的思想与《管子》四篇“精气说”的相关说法十分类似,认为“元气”的厚薄多少导致了人性善恶贤愚的不同。“精气”是“元气”中最微小精致的部分,人是由“精气”构成的,因此人具有智慧。

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是一种物质,这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利用它可以对唯心主义性质的神秘的哲学理论进行批判。师旷是春秋时著名的乐师,据说他生来就没有眼睛,但是精通音乐,擅长弹琴,艺术造诣很高,民间流传着很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传说他曾经为晋平公弹奏清徵曲,引来了玄鹤,玄鹤一边伸着脖子鸣叫,一边排着整齐的队列展翅起舞。然后师旷又为晋平公弹奏清角曲,弹奏的时候,西方的天空聚集了乌云,接着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狂风掀翻了宫廷的屋瓦,撕碎了室内的帷幔,各种祭祀的器皿被震破,听音乐的臣子们都吓得逃散了,晋平公也吓得躲在廊室之中。后来晋国三年大旱,晋平公也一病不起。可以看出,关于师旷弹奏音乐的这个小故事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和神秘色彩。王充对此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元气”组成的,自然的风雨也是“气”的运动,是没有知觉,不受人所控制的。风雨不可能受到音乐的影响,因此王充认为师旷弹奏音乐可以引来狂风暴雨是不可信的。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具有唯物主义的精神,在科学并不发达,很多现象都不容易被理解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另外,关于“气”的讨论对魏晋南北朝美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斗士”王充与《论衡》对前人的反驳

被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体系,在被汉武帝确立独尊地位以后,其中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吸收来的“天人感应”思想和五德终始循环的学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造成了神学迷信思想泛滥的局面。也就是在这个神学迷信甚嚣尘上的时代,出现了一位勇敢宣传唯物主义思想的斗士,他就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王充。而王充与神学迷信斗争的强有力的武器就是他的“奇书”《论衡》。

《论衡》现存文章85篇,内容非常丰富,集中批判当时社会上种种“虚妄”的迷信邪说,鲜明地提出了作者的唯物主义观点。王充在此书中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批判精神,甚至对儒家的圣人孔子、孟子也都不放过,其中《问孔》和《刺孟》两篇文章大胆地揭露了孔子、孟子言行的自相矛盾之处,这在当时是挑战学术权威的行为,是不被社会所容的。这也反映了王充坚持真理而无所畏惧的精神。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天地是客观的自然物质,“天人感应”是无稽之谈;人的精神是依附肉体而存在的,人死后,精神失去存在的载体自然也就消失了,人世间没有所谓的神灵,迷信神鬼是没有道理的。《论衡》集中反映了王充彻底的无神论思想,他以事实为依据,运用明晰的逻辑和锐利的语言,不遗余力地对当时的神学迷信思想进行激烈的抨击,对我国古代无神论等科学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