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与苏轼都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们与蔡襄、米芾一起被称为宋代书法四大家。黄庭坚将禅宗禅意带入书法中,主张以禅喻书,援禅入书,在理论上有很高的建树。当时宋徽宗和宋高宗都十分推崇黄庭坚的书法,朝廷上下因此一度纷纷学习黄庭坚的书法,风靡一时。

黄庭坚早年曾拜黄龙派祖心禅师为师,深受禅宗影响,因此,他常以禅的思想来比喻书法,并将禅意带入到书法创作中。他认为书法创作的状态就像是佛教所说的“随缘”的状态,这是一种面对事物任其自然的状态,是一种来去自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就能心手相应,排除成法等外在条件的干扰,自由地将感情抒发在书法创作中。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书法具有韵味。对于书法中的“韵味”是什么,黄庭坚并没有作明确的解释,但是他在一些文章中曾用“语少意密”来讨论“韵”,可见语言少而意义深厚,这种含蓄的特点是“韵”的一方面。另外,黄庭坚认为,要想实现“韵”,应该运用以虚写实的表现手法。以虚写实,虚的部分是空白,可以引起观赏者的想象,使作品余味无穷。

书法以外,在诗歌方面黄庭坚与苏轼并称为“苏黄”,是江西诗派的领导者和核心。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主张对古人的继承,遵循由黄庭坚提出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方法,是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点铁成金”是指改动古人原来文章中的语言,使之更加出色。黄庭坚在诗歌方面十分推崇杜甫,在文章方面则推崇韩愈,他认为诗人作诗、写文章时,完全自己创作、说自己的话是十分困难的,而杜甫和韩愈善于吸收前人的成果,为自己所用,就解决了这一困难。他说,杜甫和韩愈的诗文“无一字无来处”,虽然有些夸张,不过,指出了他们对前人的继承和学习,也为自己“点铁成金”理论提供了依据。

语言具有继承性,并非一个人说了另一个人就不能再说,而且古人的语言也是经过推敲和锤炼而写成的,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另一方面,诗歌是人情感的表达,古今中外的人思想情感都有相通之处,古人将思想情感凝结在诗文中,今人对它们进行适当的改造,甚至原封不动地挪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今人的思想情感。因此,继承古人的传统,学习古人的语言,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夺胎换骨”是对“点铁成金”的补充,是做到“点铁成金”的方法。它是指吸取古人诗文中的意思,而用自己的话来说。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说,历代都有褒有贬,褒者多认为这是对前人巧妙的继承,贬者则认为这是对前人的剽窃。其实,这种方法运用得好,也是一个做文章的窍门,但也要明白,这并不能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方法。因为文学要有所改变、进步、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创造,只有创造才能赋予文学源源不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