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成熟始于光绪六年(1880)左右,当时,它已经形成特殊的演出制度。

与宋元南戏和元杂剧表演完整的剧目不同,京剧以演折子戏为主,即从某个剧目中截取精彩的片段进行表演。通常是一个单位时间里会上演五六个到十几个不等的折子戏。这种短小精练的表演方式,为表演者提升艺术水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加速了京剧的成熟。

京剧成熟后,《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等流行小说中的精彩片段,被大量改编成折子戏,以京剧形式演出。昆曲剧目如《望江亭》《西厢记》及元杂剧《赵氏孤儿》等也被改编成京剧。京剧舞台上的故事包罗万象,有讲述家国情怀的、公案审判的、神魔鬼怪的,以及英雄史诗、儿女情长等,与过多局限于**的昆曲有所不同。

清末,剧坛上出现了三位实力派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他们擅长演老生,被称为“老生后三杰”,又被誉为“新三鼎甲”。

1860年汪桂芬生于一个梨园世家,他的父亲汪连宝是春台班有名的武生。汪桂芬从小耳濡目染,又具有极高的表演天分,最为令人称道的是他的唱腔。一次,程长庚因病未能演出《天水关》。据说,汪桂芬救场,他从容上场后,只一句“代理山河掌丝纶,运筹帷幄”的引子就镇住了台下观众,待他正式开唱后,活脱脱的“大老板”程长庚的声音让观众无话可说,人人称奇。程长庚死后,汪桂芬得“长庚再世”之誉。

孙菊仙比汪桂芬早出生20年,曾拜程长庚为师,又受过张二奎的影响,他的唱腔同时兼具程、张二人的风格,声音磅礴如雷、古朴自然。孙菊仙在“新三鼎甲”中属守旧类型,不过他的表演也有所创造。他善于通过调节声调、音量和声音的缓急节奏、气势等,来制造鲜明强烈的剧场气氛。在《逍遥津》《李陵碑》《乌盆记》等剧目的大段演唱中,孙菊仙就是以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戏剧取得了感人的效果。

谭鑫培是清末最具有影响力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之一。他兼采“三鼎甲”的艺术之长,又借鉴昆曲以及梆子、大鼓等“乱弹”特色,还在实践中将京剧各行当的表演艺术融入自己的演唱,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唱法。谭鑫培的嗓音粗放,饱含悲天悯人的情怀,十分适合表演悲剧英雄。他演出了许多剧目,如戏剧电影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的《定军山》,以及《秦琼卖马》《乌盆记》《四郎探母》等,都以苍凉感人的唱腔表现出了身处末路的英雄故事,打动了许多观众。

当时京城流行一句诗:“国自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其中的“叫天儿”来自谭鑫培的艺名“谭叫天”。人们传唱谭腔,就是因为他的许多唱段抒发了他们的亡国恨。

谭鑫培独具特色的唱腔,开创了中国戏剧崭新的一面,当时有“无腔不学谭”的局面,由此形成了戏曲演唱艺术风格自成一派的“谭派”。“谭派”是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后来著名的京剧艺人如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都不同程度地受过“谭派”影响。

“新三鼎甲”的出现,是京剧成熟的重要标志。三人之中,艺术造诣最高的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被视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最具影响力的京剧演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