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会戏是明清时期公、私宴会上举行的戏曲演出,它的演出地点可以是私宅,也可以是公共场所,观众通常是由承办堂会戏的主人家和主人所邀请的宾客组成,其演出剧目不对外开放,具有封闭性。演出中,观众可以采取点戏的方式来选择演出剧目。

堂会戏兴起于明代前期,在晚明时走向成熟,在清代形成了繁荣发展的局面。它是以折子戏为主要演出方式,以下列三类主题剧目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演出形态:一类是如《琵琶记》《香囊记》《宝剑记》一样阐述忠孝伦理道德的,具有说教作用;一类是如《西厢记》《拜月亭》《牡丹亭》等描述爱情故事的;第三类表现士大夫阶层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如《金印记》《绣襦记》《珍珠衫》等。

清初时,由于江山易主,富贵闲人的兴致减淡,堂会戏不如晚明时兴盛。到了康熙中期以后,国势稳定,经济发展,堂会戏又恢复了此前的繁荣。这时,由于折子戏的演出形态更为成熟,堂会戏的发展更为普遍。清代官僚逢年过节、送往迎来、喜庆祭祀等,皆以堂会戏为娱乐和礼节。清初时期著名的李渔戏班,就经常出入官绅富豪之家演出,以此获得生存依靠。

为了方便安排演出和平时自己的娱乐需求,许多官绅、富豪还蓄养戏班。官贵之家的堂会演剧繁荣,以致引起清统治者的警惕,雍正即位后“整纲纪”、下禁令,乾隆、嘉庆时期又重申,侧面反映出堂会戏的繁荣。

清政府虽有“禁外官畜养优伶”的禁令但并不禁止有实力的大家族雇请职业戏班演出堂会戏,因此社会上的堂会演剧之风仍然盛行,民间的职业戏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上戏曲演出活动的繁荣。北京、苏州等富裕城市,戏馆、戏园兴起,官商往来,看戏就成了人们的主要娱乐节目。

以官方名义组织的堂会演剧活动十分频繁,很多流行的传奇,尤其是《长生殿》和《桃花扇》,成为官员宴饮中的热点剧目。

曹雪芹与堂会

清中叶时,民间出现了擅长举办堂会演剧活动的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在当时皆深受康熙皇帝信任,风光一时。一是李煦家族,一是曹寅家族。两大家族不仅为宫廷演出提供服装,也负责选拔艺人。曹寅的父亲曹玺(xǐ)嗜好听曲看戏,曹寅能够撰写剧本。曹寅的孙子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更是谙熟戏曲艺术。《红楼梦》中出现许多次关于戏曲的描写,其中贾母、宝钗、凤姐等人看戏、点戏、评戏的种种场景,可以说是曹府当年堂会演剧活动及曹家亲戚朋友有戏曲鉴赏力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