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可以用“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来形容,在他的作品中情感流淌富于变化,时而婉转细腻,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情绪激昂,时而又抒情华丽。他的作品体现的是浪漫主义抒情特色,情感真挚,形象生动,加之高超技巧的完美演绎,无处不释放光彩。

1840年,柴可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维亚特卡省,5岁开始学钢琴,7岁能出色演奏。后来,为了找到一份有保障的工作,从法律学校毕业后,他进入司法部门工作,但最终确定自己应该是为音乐而活。他一生创作了很多部交响曲、协奏曲、变奏曲、四重奏以及歌剧等多种体裁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是西方音乐史上的精品之作,该乐曲情感直接流露,表现手法成熟,代表了传统纯音乐的回归。而《第六交响曲》可谓他一生最成功最得意的作品。

《第六交响曲》完成于1893年9月,同年的12月首演。该作品用“悲怆”来命名,并且作者用音乐将悲怆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首演过后6天,柴可夫斯基就因感染霍乱与世长辞。乐曲中描绘了一系列悲观消极的情绪,如恐怖、抑郁、绝望、失败、毁灭等,像是在揭示一个人生真理:生命转瞬即逝,人类不可避免死亡。这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反馈。

“悲怆”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形式,乐曲一奏出,就令人陷入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第一主题快速而节奏强烈,让人感到苦恼迷茫。第二主题像是将烦恼抛在了一边,进入到沉沉的幻想中,美丽而哀愁。乐章结尾部分温和柔美,在平静旋律的伴随下结束。第二乐章取材于俄罗斯民谣,表现了单纯的音乐色彩,主部旋律虽然有舞蹈节奏,但仍然**漾着不安情绪。第三乐章是作者对过去的回忆,谐谑曲和进行曲相混合,反映了人们四处奔波劳碌的景象。该乐章虽然有类似意大利南部的民族舞蹈音乐,但并没有抛弃悲凉悲壮之感。第四乐章终曲是哀伤的慢板,主题阴郁、悲痛,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之下,旋律显得更为悲伤。

一般交响曲都是华美而壮观的,本交响曲却把悲伤演绎到底,直到结尾处,人们还沉浸在凄凉孤寂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从而再现全交响曲主旨:人生就是一场悲凉和伤感汇聚成的美丽。

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形式大胆,变化多端,将卓越技巧与音乐的刺激性、鲜明性结合在一起,成为世界音乐文献中协奏曲的典范。

柴可夫斯基还写过很多著名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等作品,因音乐舞蹈形式灵活多样、色调丰富、构思大胆,为古典芭蕾舞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进行曲

军人走路时,铿锵有力,因此按照军人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乐曲或者器乐乐曲听起来雄壮激昂。进行曲起源于16世纪西方的战乐,17世纪时,进行曲逐渐被音乐会、歌剧、舞剧的音乐采用,最终成为一种特定的音乐体裁。根据演奏的内容不同,进行曲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分别是军队进行曲、婚礼进行曲、丧礼进行曲和其他形式的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