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话(questioning)被认为是“最流行的一种语言”。当倾听者向说话者询问额外的信息时,问话就发生了。之所以要提出真诚、非指导性的问题,理由如下:

·澄清意义。好的倾听者不会假设他们知道伙伴的心意,他们会运用类似下列问句:“你说他的作为很不公平,你是看到了什么”“你说他很迷信,你说的迷信是指什么?你怎么定义迷信这个词”“你说你会尽快,你是指多久”等方式来澄清问题。当然,在提问时,一定要记得使用适当的语气,否则听起来会像在审问一样。

·理解他人的想法、感觉和需要。一个真诚、敏感和体贴的问题,往往就能引出人们的看法、情感、需求和希望。“你对新计划有什么看法”、“你听到这个消息时有什么感觉”以及“你希望哪里有所不同”,这些都是此类型提问的实例。当询问个人信息时,通常最好提出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s),这样得到的回应会更多元,更具延伸性。与此相反,封闭式问题(closed questions)会限制答案的范围。例如,“你感觉如何”就是允许各种多元回应的开放式提问,而“你生气了吗”就是只需要回答是或否的封闭式提问(还可能会引导受访者去感受他们没有经历过的感受)。

·鼓励详尽的阐述。在谈论自己的时候,人们有时候会有些犹豫,他们不确定别人是否感兴趣。因此,像是“再多和我说一些”、“我不确定我有没有理解”和“我正在听”这类的发言,都传达了你的关心和参与,能够鼓励对方详尽阐述。也许你会注意到以上没有任何一个例子是以问号做结尾,只要我们简单表示我们正在倾听,就能鼓励说话者给出详尽的阐述。

·鼓励发现。提出问题能鼓励人们探索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那么,你认为还有什么选项呢”可能会驱使员工提出多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你理想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可能有助于朋友探索更多的需求和期待。最重要的是,鼓励“发现”而不是提供“建议”,表明你对他人解决自身问题的自主思考能力有信心,这可能是你在沟通过程中,成为一名有效倾听者最重要的能力。

·尽可能地收集更多事实和细节。那些有意愿了解更多事情的倾听者,通常来说会比较受欢迎,只要问题不要太过私密,像是“那你当时做了什么”和“那她之后还说了什么”的问题,可以帮助倾听者了解全貌。一项研究发现,在家长同教师角色关系的对话中,以提问开头,接着再进入问题解决部分的教师们,被认为是更有效率的沟通者。

但不是所有的问话都用上述这种真诚的询问来获得信息。真诚的问话(sincere questions)旨在了解他人,而虚伪的问话(counterfeit questions)旨在发送信息,而不是接收信息。因此,它们更符合图7-3所示的倾听回应种类中的“多指导”,但这更可能造成防卫型的沟通氛围,我们将在第11章进行讨论。

虚伪的问话有以下几种类型:

·给说话者设圈套的问话。如果朋友问你“你不喜欢那部电影,对吗”,你会有一种被逼到墙角的感觉。相反,“你觉得那部电影如何”是个更真诚且更容易回答的问题。加上句尾的提问,像是把“你怎么看呢”或“不是这样吗”放在句尾,也可能暗示发问者正在寻求认同而非你的想法,确实有些倾听者会使用这些句尾提问式标签,来确认并促成理解,但是我们真正介意的是用句尾提问式标签来强制达成共识。“你说你五点会给我打电话,但你忘记了,对吧?”就是虚伪的问话,因为问的人已经替你贴上了答案,并不是真诚地问你;同样,由“你难道不”开头的提问(像是“你难道不觉得他会是个好老板吗”)也是在引导人给出他想要的回应。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你难道不……”改成“你觉得……”便能够降低提问的诱导性。

·实为陈述的问话。“你终于准备好了”与其说这是一个问题,不如说这是一项宣告——通常是针对目标人物身上不赞同的行为。强调特定的字词可以把一个问句变成一个陈述句,如“你借钱给托尼了?”。此外,我们也会使用问话来提供建议:“你应该支持他,并提供他所应得的一切,对吗?”问话的人其实是明确地表达了他认为应该要采取的行动。

·带有隐藏目的的问话。“你周五晚上忙吗”,这是一个有风险的问题,如果你说“不忙”,并认为那个人心里想着有趣的事,那么你不会想听到“太好了,因为我需要一些人来帮我搬钢琴”。很显然,此类问题并非用来增进理解的,而是为了后续计划而衍生的提问。例如,“你可以帮我个忙吗”和“如果我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你能保证不生气吗”这种问句属于策略性的,而非自发的,因此这种类型的提问很容易引起防卫。聪明的沟通者在回答带有隐藏目的的问话时,只会回应用“看情况”或“在我回答你之前,先让我听听你的想法”。

·寻求积极评价的问话。“我看起来怎么样”这类问题总是寻求特定的回应(“你看起来棒极了”)。倾听者在回应之前必须仔细思考对话的情境。

·未经证实的假设性问话。“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通常都假设对方没有专心,“出什么事了”假设有事情出错了。正如我们在第4章中讲的那样,知觉检核是确认假设的一个好办法。你可以回想一下,知觉检核提供行为描述和解释,接着是真诚地请求对方澄清:“当你一直在玩手机,我会觉得你没有在听我讲话,但也可能是我误会了。你有在听我说话吗?”就可以避免掉入未经证实的假设性问话中。

类似《犯罪现场调查》《法律与秩序》这样的犯罪系列剧集,在电视节目中很受欢迎。剧中的主角总是通过仔细倾听让事情更有效率。在哪种情境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仔细分析对话,来让自己成为更好的倾听者?

疑问句在本质上无法区分真诚或虚伪,因为陈述中的任何意义和意图都由沟通的情境形塑而成。不仅如此,在音调或脸部表情中若有轻微的改变,都有可能将真诚的问话变成虚伪的问话,反之亦然。试着将“你好吗”或“你什么时候结束”换个方式提问,又会引起什么不同的反应?

针对出柜对话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倾听者在提出问题时需要掌握微妙的平衡。一项研究中的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参与者表示,他们希望倾听者能给出特定类型的回答。参与者认为真诚的问话,显示了开放式沟通和试图了解的迹象。他们不喜欢过于武断(“你确定这不是一个短语?”)、有防御性的(“事情会这样是因为我不在场吗?”)或是不合适的(探求性行为中的细节)问题。当说话的主题比较敏感或是紧张时,我们最好提出一些开放、中性的问题。例如“我在听呢,请继续说”这样语气诚挚的提问,就是比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