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empathizing)是倾听者想要表示他们认同(identify)说话者的一种回应风格。如第4章所讨论,共鸣涉及知觉选择、情绪感染力和真诚的关心。当倾听者将具有同理心的态度转化为语言和非语言的回应时,他们就已经进入共鸣中。有时候回应可能很简短:“嗯哼”“我了解”“哇”“噢”“我的天啊”,在其他状况下,共鸣会借由以下的陈述表达:

“我觉得那真的很伤人。”

“我知道那对你来说有多么重要。”

“不被感激的感觉,真的很委屈。”

“我感觉你真的很期待。”

“啊,那肯定很煎熬。”

“我想我懂你的感受。”

“看起来你真的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这对你来说意义重大,对吗?”

如图7-3所示,共鸣型大约位于倾听回应类型频谱靠近中间的位置,它不同于频谱左端尝试中立地收集信息,也不同于频谱右端多指导少反思的评估风格。要了解共鸣型和其他类型回应的异同,请参考下列举例:

“因此你的老板不满意你的工作表现,所以你正在考虑找一份新工作。”(复述)

“噢——当你老板说你没有将工作做好时,你一定很难过。”(共鸣)

“嘿,你要振作起来——你的老板不知道他损失了一名好员工。”(支持)

共鸣型比复述型更能认同说话者的情绪和想法,但与支持型回应相比,共鸣型也提供较少的评价和赞同。事实上,我们可能在不同意他人做法或观点的情况下仍然表达同理心。例如,“我看得出来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很重要”。这样的回应,就能在不附和对方的观点下,又能和说话者的感受共鸣(请注意,在商业会议上,不管是朋友或敌人,都可以这样说)。因此,共鸣不仅是用来和“与你意见相同者”互动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用来回应“用跟你完全不同角度看世界者”的好方法。

解释共鸣的更好方法,是透过说明什么不是共鸣型回应来理解。实际上,很多倾听者自认他们在传达同理心时,其实正在以评价和指令的方式,提供所谓的“冷安慰”。当倾听者表现出下列行为时,他们可能并不是真的在表达共鸣:

·否定别人的感觉权。以这种常见的语句“不要担心啦”来回应他人的问题,尽管这句话听起来是为了安慰人、要人放心,但是说话者的核心信息其实是希望对方感觉到轻松释然。遗憾的是,这个指令根本行不通,毕竟,人们很难因为你告诉他不要担心,就真的不再担心。研究显示,去认同他人的情绪比否定他们的感觉和观点更有效。

·将事情的重要性最小化。回想某次有人对你说“嘿,这只是个……而已”,在省略处你可能会填入“游戏”“玩笑话”“考试”“派对”,你会如何回应?你可能会觉得说出这句话的人根本不懂你的感受。对于语言霸凌的受害者来说,最具伤害性的信息不只是“语词而已”;对于一位没有受到邀请的孩子来说,派对也不只是“派对而已”;对于一位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来说,考试也不只是“考试而已”。当你将他人经验的重要性最小化时,便不是在和他人共鸣了,相反,你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事件,然后做出判断——绝不可能是有帮助的回应。

·聚焦在自己身上。讲述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是很具**力的(“我完全知道你的感觉,我发生过类似的事——所以我跟你说……”)。尽管你的目的是想表达同理心,研究显示这样的信息对对方来说是没有帮助的,因为注意力被转移到了自己身上,而不是苦恼的人身上。

·对说话者泼冷水。前述的例子多着重于处理困难的情况或令人痛苦的信息。然而,同理心除了认同他人的悲伤,还涉及认同他人的欢乐。很多人可能都曾有过带着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回家的经验,却被告知“只有加薪5%?值得那么高兴”“A-?你为什么没有得到A”“你这很大一笔生意,我几年前就已经成交过了”。先声夺人、先发制人是同理心的反面。研究证明,只有当我们将好消息和能够以同理心回应的人分享时,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和乐趣。

共鸣型倾听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表达,因为它将认可和价值感传送给信息发送者。研究认为,发出这些非批判性、他人导向的回应需要具备情商。幸运的是,研究同样也指出,儿童和成人都具备学习这种回应的能力。本章最后的练习将会提供技巧与方法,让你成为在沟通中具有共鸣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