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分辨谁是自己的朋友并不难,但互联网却使友谊变得更加复杂。以脸书为例,某个“朋友”可能是你在派对或旅行中见过一面的人,可能是你多年未见的同学或邻居,还有可能只是你在网上认识但从未见过的人,甚至可能是某个只为了增加好友数量而接受你好友请求的人。研究证实,向大学生展示他们脸书好友的照片,他们只能准确地识别出72%的好友名字。
尽管存在着各种可能性,但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主要的用途是维持现有友谊或是恢复旧日友谊,而不是建立新的关系。与某些报告正好相反,年轻人通常使用社交网站联系认识的人,而不是陌生人。考虑到安全因素,这是一个保持边界的明智做法。
尽管绝大多数美国青少年和“千禧一代”都在使用脸书并定期登录,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通过照片墙、色拉布等新的社交平台保持友谊。一项研究采访了一群美国的年轻人,并了解了他们通过社交媒体沟通的不成文规则。以下是他们确定的一些指导原则:
·当朋友在照片墙上发布一张自拍照时,你有一种社会义务去点赞它。如果你们是密友,你可能还需要发表评论。内容不需要多深刻,只要表现出你的兴趣就行了。
·然而,表现出太多的兴趣反而会弄巧成拙。一个例子是“疯狂点赞”,这包括浏览某人的照片墙主页,点赞一篇很久以前的帖子。这表明你在潜水,而且“缺乏冷静”。
·色拉布上的照片通常是连续发送的。朋友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你发送的东西,并保持连续性。内容并不重要,关键是表达“我在努力跟上你的节奏”的信息。
·隐私是一件大事。脸书就更加公开,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不经常用它来进行个人交流。将照片墙的账户设为私密,然后让朋友加入是一种信任声明。同样,对色拉布上的内容进行截屏也不是一种好的沟通形式——这些帖文本来应该在与值得信任的接收者分享后消失。
社交网站并不是与朋友沟通的唯一媒介。打手机、发短信、视频聊天,甚至是在线游戏,都是保持友谊的方式。正如第9章(第326~328页)所提到的,这些社交媒体可以帮助朋友维持他们的关系,并提供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但最亲密的朋友意识到,无论他们通过电子媒介保持多密切的联系,都替代不了一起在城里玩上一夜,进行一次兴奋的面对面交谈,或者给予对方一个温暖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