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已经对什么是自我表露有了基本的了解,让我们来看看两个模型,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表露在人际关系中是如何运作的。

自我表露的程度:社会渗透模型

社会心理学家达尔马斯·泰勒(Dalmas Taylor)和欧文·阿特曼(Irwin Altman)创建了社会渗透模型(social penetration model),该模型从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来描述关系。图3-2以学生在一段关系中的自我表露为例。在这个模型中,自我表露的第一个维度涉及自愿提供的信息的广度,也就是所讨论话题的范围。例如,当你开始透露工作以外的生活信息以及工作细节时,你与同事关系的披露广度就会扩大。自我表露的第二个维度是自愿提供的信息的深度,例如,从相对非私人化的信息转换为谈论私人化的信息。

图3-2 社会渗透的样本模型

根据分享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一段关系可以被界定为普通的或亲密的。在一段普通的关系中,你们谈论的话题范围也许很广却无法深入;在一段较为亲密的关系里,你们可能只对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在最亲密的关系中,你们互相表露的内容既有广度也有深度。阿特曼和泰勒将一段关系的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从边缘向圆心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你的每一段人际关系都是由不同的话题广度和表露深度组合而成的。

要想对自我表露的深度进行分类,有一个方法是去观察可被表露的信息类型。“陈词滥调”是一种仪式化的社交场合的常规回应,实际上与自我表露正好相反。“你好吗?”“我很好!”虽然算不上有任何表露,但是“陈词滥调”可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简短表述,有助于社交车轮更容易地运转。

另一种沟通的信息涉及陈述事实。并非所有的事实陈述都是自我表露,它们必须符合刻意的、重要的且不为人知的标准:“这不是我第一次上大学。一年前,我因为成绩太差退学了。”表露这样的个人事实,通常意味着你想将一段关系推向更深层次的亲密关系。

意见可以是一种自我表露,因为它们往往透露出比事实本身更多的信息。每次你提出个人意见(如你的政治或宗教信仰,或是对他人的分析),你都是在向他人提供有关你自己的宝贵信息。

自我表露的第四个层次涉及说出自己的感受,这通常也是最容易揭示自我的层次。乍看之下,感受和意见可能是一样的,但其实差别很大。“我并不觉得你是在告诉我你的想法”这是一种意见而不是感受。请注意,体会以下三种陈述中的不同感受,我们就能对这名说话者了解得更多。

“我并不觉得你是在告诉我你的想法,我很怀疑。”

“我并不觉得你是在告诉我你的想法,我很生气。”

“我并不觉得你是在告诉我你的想法,我很受伤。”

自我表露的察觉:乔哈里视窗模型

另一种说明自我表露如何在沟通中运作的方法,是看看乔瑟夫·勒夫特(Joseph Luft)和哈里·英汉姆(Harry Ingham)提出的乔哈里视窗模型。

想象这么一个框架,它包含了关于你的一切:你的好恶、目标、秘密和需求等。这个框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关于你自己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也可以再划分出他人知道的和他人不知道的关于你的信息。图3-3反映了这些划分。

图3-3 乔哈里视窗模型

第一个部分是“开放区”,即你和他人都知道的信息。第二个部分是“盲视区”,即你自己不知道但他人却知道的信息。你主要通过他人的反馈来了解这个区域的信息。第三个部分是“隐藏区”,这是你自己知道但不愿意表露给他人的信息。这个区域的信息主要通过自我表露来公开,这是本章的重点。第四个部分是“未知区”,是指你和他人都不知道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因为我们会不断发现关于自己的新特质。例如,发现自己有未被认可的才能、长处或弱点是很正常的。当你开始分享你的见解时,这些潜在特质就会从“未知区”移动到“开放区”,或是进入“隐藏区”,变成一个秘密。

我们每个人的乔哈里视窗中每个区域的相对大小会根据我们的心情、讨论话题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尽管会有这些变化,一个简单的乔哈里视窗仍然可以代表大多数人的整体表露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