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转盘右侧,是重庆市美术公司和摄影部所在地,改革开放前中央领导来渝视察、重要外宾来访都由美术公司派出摄影师,事后制作专册呈送归档,市里大型或重要会议的会场布置,市里赴省城、北京的重要展览皆由美术公司负责策划制作。转过街角便是百年老店“亨得利”钟表店、重庆最早的“和平药房”“群林市场”一号侧门,最端头只有三四个平方米生意好得出奇,从不卖假烟,方便夜游神,24小时不打烊的“利民”香烟店。街对面是“重庆百货大楼”“新华书店”,解放前的“老保和”酒楼,解放后的“解放碑餐厅”“六一”儿童服装店。

跨过青年路,右边的“国泰大戏院”,那故事就多了。国泰在柴家巷口,群林市场二号侧门对面。1936年初,实业家赵巨旭将自己私宅拿出并出资与重庆渝中区人,曾居住在南岸龙门浩马鞍山的中国戏剧家、电影事业家夏云瑚等共同兴建。由于赵和夏都曾在上海艺界打拼,重庆“国泰大戏院”,基本照搬位于上海淮海中路,1932年所建“国泰大戏院”外观格调内部设计建设。

重庆“国泰大戏院”于1937年2月落成开张,抗战爆发,夏云瑚组建上海影人剧团到内地宣传抗日,作为国泰经理的他,将大戏院作为中华、中影、上海影人等影剧社的演出场地。他与郭沫若、阳翰笙、田汉、夏衍、曹禺、老舍等,不惧日本大轰炸先后四次举办“雾季公演”,阳翰笙的《天国春秋》、郭沫若的《屈原》、曹禺的《北京人》、老舍的《面子问题》、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夏衍的《愁城记》、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等数十台戏剧在国泰等剧场成功上演,陪都党政军要员频频亲临观看演出。人们说小日本飞机炸垮了我们的房屋,但是炸不垮我们的精神和意志,话剧一度成为陪都的精神信仰和力量支撑。

抗战时期,周恩来在重庆,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带领八路军办事处,充分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机敏和人格魅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彰显共产党的存在,通过《新华日报》发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资源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十字金街”是他活动的重要舞台,他深知在大后方文艺是揭露敌人,动员激励人民坚定抗日的重要力量,他积极主动与文坛领军人物交朋友,在演出、展览、群众集会上可常见他活跃的身影,他多次邀请文化翘楚、演艺明星、书画名人到曾家岩做客。

陪都时重庆演艺界剧社荟萃、群星璀璨、演出空前繁荣,曾在国泰大戏院演出的剧团有:中国影人剧团、中国艺术剧社、中央实验歌剧团、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等。登上国泰舞台的有:金山、陶金、顾而己、赵丹、魏鹤龄、项堃、谢添、白杨、秦怡、周璇、吴茵、张瑞芳、舒绣文等一大批宣传抗战、立志报国的著名表演艺术家。

夏云瑚热衷电影事业、目光深远心思睿智,他在国泰大戏院安排了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夏伯阳》《她在保卫祖国》,美国好莱坞拍的电影《飘》、印度宝莱坞拍的电影《女神》等世界前沿影片放映。火炉重庆,夏天酷热难当,高悬影剧场的电扇起不了多大作用,他突发奇想,是把防空洞冷气抽进影剧院降温第一人。抗战胜利后,他四处奔波筹措资金,亲力亲为担任制片人拍出旷世经典《武训传》《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放后夏云瑚曾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顾问。

20世纪60年代初,国泰电影院经理何光甫,1962年率西南之先,把文化部评选、周恩来总理钦定的22名“新中国人民演员”,赵丹、白杨、秦怡、陈强、田华、张园、谢添、上官云珠、崔嵬、张平、孙道临、王心刚、王丹凤、王晓棠、张瑞芳、于蓝、李亚林、庞学勤、谢芳、金迪、于洋、祝希娟等大幅照片挂在走廊和休息厅,这是当时最时尚的风景线,也是千万影迷的梦中情人、心中偶像。

1953年10月,“国泰大戏院”更名“和平电影院”,1966年“文革”期间改名“东方红电影院”。这家电影公司直管的嫡系影院,1971年左右的“文革”中,为让人们识别香花与毒草,“内部放映”了供县团级以上领导、政工干部观看供批判的《武训传》《阿诗玛》《早春二月》等影片。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要求观看影片的干部带上干粮,不出电影院连续观看六七个小时内参片,日本拍摄的《啊,海军》《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战》。当时荧屏上只有“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和“八个样板戏”,人们早就腻烦了,为搞到一张“内部放映”票,不少人真是费尽心思、绞尽脑汁。1993年10月,“东方红电影院”更名,正本清源恢复了“国泰电影院”名称。

“国泰大戏院”右侧五四路地段,离来龙巷口仅几十步之遥,有一座建于1884年的法式建筑,解放后曾经长期作为重庆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这座天主教“真原堂”与南滨路上的法国水师兵营就像一对孪生兄弟。1939年至1946年陪都时期,明面上是英国怡和公司租借使用,实际上是国民政府侍从室直管的“中国黑室”、军统与英国军情六处、美英联合军事电台战时情报交换地,又称“中英联络处”。这栋已经快一百四十岁的大楼现在修旧如旧、完好一新,我们应感谢和记住时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分管城建、对城市古建筑有特殊情感的副秘书长何智亚,他力排众议、多方协调,把多方一致决定推倒抹平的这栋古建筑保留下来,而今不仅成为解放碑步行街耀目一景,也把解放碑街区的历史上推了五十年。

“国泰大戏院”左侧“和平公寓”的位置,陪都时叫“凯歌归酒家”,解放前的“颐之时酒楼”,文革改名“人民饭店”,改革开放后又回归“颐之时”。建国初期的“和平公寓”,声名显赫、门脸气派、店堂豪华,这里曾以川菜为主,选料严谨、做工精细,擅炖、焖、烧、烤、炒,尤其是调汤、味道、造型别具一格,其招牌菜“一品海参”“干烧岩鲤”“开水白菜”“大蒜鲢鱼”等经久不衰。一楼为普通散客,二楼为中高档食客和包房,生意火爆。由于地处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三四楼住宿的客房,尽管价格几乎高出其他宾馆一倍,却常年无虚位。底层的洗浴部更是生意兴隆,人们劳累后大池泡澡、师傅搓背、舒筋端颈、按摩修脚更是当时山城独具的特色服务。

“和平公寓”对面是老重庆耳熟能详的五交化公司,从这里到临江门有“励志社”“重庆大众游艺园”“沙利文餐厅”“云龙门火锅”、外贸“丝绸服装部”“关勒铭钢笔维修铺”“重庆曲艺团”“重庆市商检局”、外贸大楼等。原清末巴县中学、四川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辗转变迁,几分几合的重庆第二十九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萧楚女、恽代英等在校执教。从该校走出去的学生中,有国家主席杨尚昆夫人戏剧家李伯钊、新中国第一位女姓驻外大使丁雪松、中国著名女报人邓季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胡子昂、原重庆市委书记廖苏华、原重庆市市长王鸿举、饰演邓小平的特型演员卢奇等名人。

古老的临江门城墙和城门洞在现在的公路下面,地下人行通道就是古老的城门洞,位于临江门的“魁星楼”“文庙”占地极宽,包括原大众游艺园、外贸大楼、二十九中、曲艺场、商检局等。1956年“五一”上清寺至小什字1路电车通车,在解放碑十字金街交电大楼门口设有解放碑站、“心心”咖啡店前设有会仙桥站和罗汉寺门口的小什字站,1962年“国庆”,渝中区至沙坪坝2路电车通车,始发站就设在夫子池旁的邹容支路。

这段地域非常值得忆念的是位于夫子池的“励志社”和“大众游艺园”。陪都时期夫子池励志社展览厅,是反映中华儿女、英勇无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团结抗战的窗口,这里的书画、摄影、雕塑、战利品展览不间断,极大地提振军民战胜日冦的决心,向外国友人彰显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抗战期间,吴稚晖、傅抱石、徐悲鸿、吕斯百、沈尹默、潘伯鹰、吴作人、黄君璧、王临乙、吕凤子、张书旂、李可染、丰子恺等教授和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苏葆祯、梁白云、岑学恭等在夫子池励志社展览厅举办和参与抗战题材书画展,它创造了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最为辉煌和活跃的时期。我父亲抗战时曾多次参观书画展和认购,对林森和吴稚辉笔下各具千秋的榜书《还我河山》,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国画《巴人汲水图》,张书旂应国民政府之托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巨制《百鸽图》,李可染创作揭露重庆大轰炸惨状的国画《无辜者的血》,汪刃锋的木刻《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直记忆犹新。

全民通讯社、国民党中央社摄影部、励志社电影摄影组、中央电影场和中国制片厂、中国新闻社、联合画报、星岛画报、中苏友好协会、美英大使馆新闻处拍摄组等,先后在“励志社”举办了“征募寒衣”“重庆抗战”“劳军摄影”“大轰炸劫难”“一寸山河一寸血”“腾冲大捷”“盟国抗战”“雾季公演”“英国抗击纳粹”“苏联三大名城保卫战”“盟军柏林会师”“飞越富士山”等放眼世界、最新振奋人心的时政摄影展览。

夫子池励志社展览馆,解放后隶属重庆市群众艺术馆,这是20世纪90年代前重庆市唯一的艺术作品展出场地,著名木刻及国画家、美术活动家、艺术组织家朱宣咸在担任重庆群众艺术馆负责人时,把夫子池艺术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著名版画家牛文、李焕民、李少言、吴强年、吴军、朱宣咸等,著名油画家叶正昌、刘国枢、王大同、杜泳樵等,著名国画家冯建吴、李文信、黄原、杨鸿坤、苏葆祯、梁白云、郭克、周北溪等,著名漫画家马丁、尤路等,著名摄影家鲁昌麟、李叔予、胡飞宇、田捷明、杨明富、刘诗临等的作品曾在此展出。

就在这邹容路旁,夫子池艺术展览馆侧,中华路168号原重庆市交通局内,有一座二楼一底中西融合的砖木结构建筑,它就是陪都时期国民参政会旧址。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由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组成的全国最高咨询机关。自1938年7月6日,在武汉召开一届一次会议,至1948年3月宣告结束历时近十年,共召开四届十三次大会,其中十一次是在重庆召开的。

解放后,人民政府以雷霆之势开展“禁毒、禁赌、禁嫖”,时间虽短成效显著,市长曹荻秋发现旧社会残害人民的毒瘤虽已连根拔除,可是供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实在太少。他投身革命后长期在上海和华东工作,因此对上海市情十分了解,他根据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不仅要让群众打物资牙祭,还要打文化牙祭”的指示,盟生建一座像上海“大世界”那样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供人民休憩娱乐。于是想到曾在上海影剧娱乐业打拼,陪都时转战重庆的老朋友夏云瑚,1950年底把他从香港请回,商量并决定在过去的文庙、曾经的留法预备学校——夫子池地块建一所大众化娱乐场所。

夏云瑚领命后在政府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寻找合作伙伴,积极筹措资金,仅用八个月时间,便建成占地八千平方米,涵括电影、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等演出活动于一园的群众游乐场所。1951年10月20日,市长曹荻秋题写的“大众游艺园”开张迎宾,上午九点半售票,两角钱进园门票,十点开锣,下午四时后票价减半,入园只收一角。1958年春,班里组织大家从南岸下浩到大众游艺园活动,在回去的轮渡上,班主任张其南吟打油诗一首:“两角钱进游艺园、电影戏曲看个遍、饿了还有糕饼卖、开水尽喝不要钱”,大概意思至今记得。一路上同学们对游艺园里把自己变得奇形怪状、忽胖忽瘦、忽高忽矮的“哈哈镜”,兴致未尽、研讨激烈。

写完“十字金街”,虽然了却夙愿,深知自己眼界有限,笔下功夫不济,架构兴许思虑不周难调众口,甚至还有疵点,但我已经尽力了,恳望读者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