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叫丁谧,他有四个特点:
第一,丁谧是曹魏元老兼曹操老乡丁斐的儿子,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第二,丁谧智谋深沉,是玩权谋的高手。
第三,丁谧为人孤僻自傲,不与外人交往。
第四,丁谧眼界极高,野心极大,一心想要位极人臣。
丁谧有足够的野心和能力,却没有配套的运气。他曾在邺城与一位王爷发生冲突,结果胳膊拧不过大腿,坐牢。是金子,在牢房里也会发光的。曹叡听说丁谧颇有才干,把他请出狱来,拜为度支郎中。丁谧并不推辞,权且干起来。
丁谧岂是池中之物?小小度支郎中当然并不能满足他。
曹爽得势,积极着手组建政治集团的行动,被政治敏感度极高的丁谧尽收眼底。他本能地察觉到机会来了。丁谧大摇大摆找曹爽要官,曹爽破格提拔他为散骑侍郎,让他与何晏、邓飏等人通力合作。丁谧根本不把这两个搭档放在眼里,他一心想做帝王师。
另有一位年纪稍长的毕轨,是曹操时代一位典农校尉的儿子,也投在曹爽麾下。曹爽任命他为司隶校尉。
何晏、邓飏、丁谧、夏侯玄、李胜、毕轨,这批人各怀其才,为了不同的目的团聚到曹爽的周围。曹爽的政治集团基本成型。
司马懿却没有采取任何举措。他不需要采取任何举措,因为曹爽已经帮他做了一切。
曹爽热火朝天地拉帮结伙,迅速提拔了何晏、邓飏等一批人,等于昭告满朝文武:这是我的政治集团!这是我的小圈圈!
但是,如果从反面来理解,曹爽划定小圈圈的同时,等于把绝大多数人排斥在圈圈之外。被排挤出去的人,需要寻找新的靠山,自然就会向司马懿靠拢。
所以,从表面上看,是曹爽在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小圈子;从深层来理解,则曹爽建立完成小圈子的同时,司马懿也拥有了自己的派系。而且,曹爽的圈子在明处,司马懿的派系在暗处。古代君王,最忌讳的就是臣下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懿的处境无疑比曹爽更安全,日后给曹爽加罪也更容易找借口。
但是,从曹爽的角度来考虑,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要想在政坛崛起,必须拥有自己的嫡系。有了嫡系,下一步才是考虑怎样扩大力量的问题。对此曹爽有个五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建立嫡系班底。这个班底,人员一定要少而精,每一个人都能够独当一面。这一步已经完成,夏侯玄、何晏、丁谧、邓飏……每一个都是曹魏帝国新一代的天之骄子,千里挑一的人中龙凤。
第二步,控制人事部门,从而将选拔权与任免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以此来逐渐改变朝中的实力对比。这是曹爽眼下要做的事情。
占据曹魏帝国人事部门一把手位置的,是吏部尚书卢毓。
卢毓是汉末一代大儒卢植的儿子,此时任职吏部尚书,职位虽并不很高,但掌握人事任免大权,一定程度上足以影响朝廷官员的组成成分,可以说是决定朝廷势力消长的一个枢纽。卢毓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又是老臣,自然对年轻的曹爽集团不利。
曹爽决定首先拿卢毓开刀,杀鸡给猴看。
他升迁卢毓为尚书仆射,把吏部尚书的职位空缺出来给何晏担任。轻巧的一个动作,就使朝廷的人事任免大权易主了。
但是,尚书仆射乃是尚书台的副官,属于核心要职。曹爽并不愿意让卢毓在这个要职上久留,他接着就转任卢毓为负责执法的廷尉。接着,曹爽授意毕轨弹劾卢毓。毕轨现为司隶校尉,有权弹劾京师百官。
毕轨一弹劾,朝中沸腾了。眼看卢毓要被免职,身为世家大族的老官僚们察觉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人人自危。
现在他们对卢毓下手,我不说话;将来他们对我下手,还有谁能为我说话?
世家大族群起反对,议论汹汹。曹爽见势不妙,便顺手把卢毓安插在光禄勋的位置上,以堵天下人之口。光禄勋乃是九卿之一,尽管近乎是个闲职,但品位很高,百官暂时无话可说。
曹氏与司马氏两派的势力平衡终于被打破,天平逐渐开始向曹爽一边倾斜。
“卢毓事件”使曹爽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朝中守旧势力很强大,要想推行新政,必须改变朝中的势力对比。这也使他意识到,夺下吏部尚书这个职位,实在是明智的选择。
第二步计划完成,曹爽有条不紊地启动第三步计划:夺取京师和宫廷的禁军力量。他任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夏侯玄为中护军,把宫廷的武装力量牢牢抓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他又任命弟弟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试图通过对小皇帝曹芳潜移默化的教育来使其认可本集团的做法。
司马懿当年抓住曹丕,终于实现了仕途三级跳,一跃而位居众多建安老臣之上;曹爽现在也要牢牢抓住曹芳,赢得未来。有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曹爽的五步走战略已经顺利实现了前三步,但心中没有任何成功的快感。因为,对手司马懿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只要司马懿不动,曹爽就难免心里发虚:老狐狸,你的闷葫芦里究竟卖什么灵丹妙药?
司马懿已经不敢再对曹爽有半分低估与怠慢。这个年轻人的表现,已经充分证明了一点:我够资格做你司马懿的对手。
但是,真正先下手为强的,不是曹爽,而是司马懿。
司马懿早在升为太傅之时,他就推荐老同僚蒋济担任空缺出来的太尉一职,等于在朝中安插了一个强有力的内应。
对于小皇帝的影响力,司马懿也没有忽略。他的两位公子司马师与司马昭,都被安插在散骑常侍的位置上,时刻关注皇帝身边的动静。
唯独让司马懿没辙的是禁军。曹魏不成文的规矩:曹氏、夏侯氏的宗亲,方可担任中领军、中护军。如今,中领军已经被曹爽的弟弟曹羲攫取,而中护军的位置上则坐着夏侯玄。司马懿只好继续静待时机。
曹爽抓牢了人事、军事两项大权,才放下心来,实施第四步计划。
曹爽集团,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太年轻;而中国的政治,一向是“老人政治”。年轻是资本,但不是资历。曹爽要打造、包装一位与司马懿资历相近的老人,作为本集团的有力外援,以与司马懿抗衡。
他找到的这个人,是智囊桓范。
桓范,是曹爽乡里的前辈,为人刚毅不屈,但智略绝人,江湖人送外号“智囊”。他是曹操时代的老臣,替曹丕编纂过百科全书《皇览》,替曹叡总督过青、徐二州的军事,可谓文武全才。但是他官运一直不佳,总督青、徐军事的时候犯了错误,罢官了事。
极其抑郁的桓范不久又被起用为冀州牧。当时冀州牧归镇北将军管辖,而现任镇北将军以前是桓范的下属。桓范气鼓鼓地对他正在怀孕的老婆发牢骚:“我宁可做九卿,向三公跪拜,也不能屈为这种人的部下。”桓太太对桓范屡屡丢官很没有好气,现在见他放着大好的冀州牧不干,反而宁可做九卿,就讽刺桓范:“你以前总督青、徐,别人难以做你的下属;如今让你做冀州牧,你又要别人难以当你的上司。”桓范恼羞成怒,把妻子打到流产而死。
桓范现在遂了心愿,官居九卿之一的大司农。曹爽时常来拜见这位乡里前辈,试图拉拢桓范。桓范表面对曹爽的年轻人团伙并不亲热甚至有些排斥,但暗中接受了曹爽的拉拢。
司马懿对此一无所知。他根本没有想到,同为四朝元老的桓范,居然会被曹爽拉拢。这个疏忽,差点儿导致他满盘皆输。
曹爽的五步计划已经完成了四步,万事俱备,实施第五步计划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五步计划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夺权。夺司马懿的权。
具体如何操作,曹爽还没有头绪。但是,没有关系,高人来点拨了。高人就是曹爽帐下的权谋专家丁谧。透过史料,我们可以推测丁谧与曹爽之间发生过如下的对话。
丁谧:您对太傅司马懿,似乎敬重得有些过了吧?
曹爽:没办法,谁叫他是老人家呢。
丁谧:他是老人家,当然应该对他有礼貌,甚至更礼貌一些——比如,他既然这么老了,有些琐事就不必去麻烦老人家了吧?
曹爽一点就通。他转身知会尚书台的尚书:以后奏报事情,只要来找我就好了,没必要再去找太傅。他是老人家,不要多麻烦他。我解决不了的事情,自然会亲自去讨教。
尚书领命。
权随事走,事在人为。我不让你做事,哪怕你有无上权力,照样等于赋闲在家。
最近尚书不怎么来找司马懿奏事了,太傅府门可罗雀。先是组建嫡系班底,接着夺取人事大权,然后把触角伸入禁军,现在终于要对我司马懿下手了吗?
早在“卢毓事件”起,司马懿就知道曹爽要夺权。但是,曹爽夺的不是我司马懿的权,而是世家大族的权。
世家大族之所以任曹爽宰割,命门在于——没有领袖人物!
曹操时代,世家大族的领袖是荀彧;荀彧死后,陈群继其后成为新一代的领袖。然而自从陈群死后,世家大族群龙无首,成为一盘散沙。
司马懿当然不能自己站出来说:我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一来,河内司马氏乃是一个后起的小世家,比起荀氏、陈氏不足以服众;二来,自古枪打出头鸟,我司马懿要是站出来,无疑将成为炮灰。
不过,如今世家大族的这个致命缺陷,看来却在由你曹爽慢慢弥补啊。
世家大族之所以没有领袖,是因为太强大,强大到在朝中没有任何对手,自然也就没有危机感。“卢毓事件”毫无疑问是个危险的信号,只有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世家大族才会感受到联盟的存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世族官员被曹爽排挤出枢要位置,他们自然会慢慢团聚起来,寻找一位新的领袖。而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们寻找的领袖自然不会是名声大、牌子老却只会坐地清谈的汝颍世家,而只能是一个在政界、军界都有影响力的人物。
那么,舍我司马懿其谁?
唯一的麻烦是,如今司马懿已经快要被架空。如果不能重获权力,即便被世家大族拥戴为领袖,也不过是个光杆司令,死路一条而已。
不过幸好,在这个节骨眼上,老对手孙权来帮忙了。
曹叡新亡,曹芳年幼,曹魏朝中新老势力又矛盾重重,哪还有比这更好的机会?投机分子孙权,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立志,要把占便宜进行到底。
吴国的零陵太守殷礼给孙权提意见了:“皇上,咱们老这么占人便宜没意思呀。魏国的皇帝一个接一个死了,曹爽、司马懿内斗,而幼童做新皇帝,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咱别占小便宜了,玩一票大的吧!咱们发动全国力量,联合蜀汉一起把魏国灭了得了!”
孙权一贯以见风使舵、投机倒把为能,哪里肯下这么大的血本,不理睬殷礼。他派出东吴军界的四号人物卫将军全琮侵略淮南的芍陂,三号人物车骑将军朱然包围樊城,政界新星、诸葛瑾长子威北将军诸葛恪进攻六安,头号人物大将军诸葛瑾、二号人物骠骑将军步骘兵出柤中。
东吴四大军界巨头外加政坛新星倾巢出动,声势可谓浩大。
全琮率领军队来到芍陂。芍陂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在淮河流域修建的一项引水灌溉工程,之后近三千年直到今天依旧在造福百姓。曹操时代,曾经两次重修芍陂,对粮产的充足和地方的稳定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全琮就把眼睛盯到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上。他们的目的是搞破坏,让你曹魏没有粮食吃。全琮下令三军,拿着镐头、锤子,玩命砸毁芍陂,把蓄水放出来淹没庄稼农田和村落人家。
得到消息的是此时扬州战区的最高统帅王淩。他不敢怠慢,一方面把战报送往京师,一方面亲自带着部下孙礼来救援芍陂。
孙礼是徒手打死过老虎的**,他发扬打虎精神与东吴的老兵油子们近身肉搏,暂时阻挡了全琮的进攻。但是前线依然战事吃紧,总体兵力对比上,曹魏寡不敌众。一封封求援文书发送到朝廷。
荆州防区,以前的负责人正是司马懿。
战争时期,最容易集权。刚刚被剥夺完权力的司马懿,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场战争来帮他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他立即主动请缨,南下杀敌。
曹爽心里一千个不愿意让司马懿重新带兵,他授意党羽站出来反对:“当年关羽围樊城都久攻不下,如今孙权更别想轻易打下来。吴军顿挫于坚城之下,打着打着自个就玩完了,哪里用劳驾太傅亲自出兵呢?”
司马懿明白这是曹爽的意思。玩政治,也许老夫让你一头;玩军事,你就不要出来丢人现眼了。这是我司马懿的专属领域。司马懿大义凛然驳斥:“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
打狗当然看主人,这话就是骂给你主子曹爽听的,你们看着办吧。
曹爽没有办法,只好让司马懿前往征战。老头子六十好几的人了,征战沙场肯定力不从心,就此打个败仗或者劳病成灾,对我来说,何尝不是好事?
曹爽完全估计错误。司马懿不是曹真,更不是曹休。司马懿从小便注重修养身心,岂是纨绔子弟曹爽所能比的?司马懿心理素质极好,胜不骄,败不馁,面对诸葛亮的百般羞辱照样言笑自若,即便吃了败仗又岂会像曹真、曹休一样一蹶不振、一命呜呼?
更何况,司马懿打仗,何时战败过?
司马懿统领大军出征。他骑上战马,立即找到了久违的感觉。鲜亮的盔甲、招展的战旗、三军的鼓噪,耳闻目睹这些熟悉的场景和声音,无论多少次,都足以令司马懿神清气爽,恢复年轻!
司马懿,鱼也;战场,水也。如鱼得水,又岂会有劳病之说?
司马懿享受着这久违了的感受,勒兵赶赴前线,应对东吴四大军界巨头的联合挑战。
司马懿清楚,在南方打仗,不比关中、陇西。南方作战,最需要克服的乃是水土不服和气候问题。当年曹操赤壁之战,就是因为水土不服而瘟疫横行,被疾病打败了,从而使孙权、周瑜成就大名。司马懿当然不能重蹈覆辙,他决定不打持久战。
司马懿在樊城,首先遭遇了东吴军界第三巨头——朱然。
司马懿首先要试探一下:吴军此次进攻究竟是大举北伐还是照例占便宜。他派出轻骑兵,挑逗围困樊城的朱然。朱然继续闷头默默围困樊城,对司马懿的挑逗不做任何回应。
司马懿摸清楚了吴军并没有战意,那事情就好办了。他让士兵就地休整,大张旗鼓地选拔精锐,公开招募敢死队员,申饬军中号令,提升士气。全军群情汹涌,誓要保家卫国,痛打东吴侵略者。司马懿要给吴军传递一个错误信息:魏军要找吴军拼命。
朱然果然产生了错觉:看来司马老儿要动真格的了。皇上是让我们来占便宜的,不是让我们来拼老命的。你司马懿活够了,我还没活够呢!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拜拜了您哪!
朱然率领大军如一阵风般溜之大吉。司马懿见计谋得逞,便挥军大进痛打落水狗。追到荆、豫、扬三州交界处,终于追上了朱然的大军。吴军根本没有战意,哪里是魏军的对手?一阵厮杀过后,扔下了所有战船和一万具尸体,落荒而逃。
大巨头诸葛瑾和新星诸葛恪那两路一看,朱然、全琮都退了,那咱也别待着了,撤吧。打虎亲兄弟,逃跑父子兵,一起撤退。
司马太傅老当益壮,再次向全国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也让曹爽发现他的集团有个致命的漏洞——不懂军事。枪杆子里出政权,如果不懂军事,不能掌控军界,一切都是白搭。
明白了弱点,曹爽动起了新的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