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涉及“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的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本篇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评价甚高,让我们来看看颜回到底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

仲弓问子桑伯子①。

子曰:“可也,简②。”

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简,以临④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⑤大⑥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①子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②简:不烦琐。

③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④临:面临。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⑤无乃:岂不是。

⑥大:同“太”。

译文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

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办一件事需要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如果在办事时,一味地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不计后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做事时,不能光想着求快,还要仔细地考虑过程和结果,思考的时候要细致全面,做事的时候要简单明了。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①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②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本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违背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行“仁”必须要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由思想转化为行为,或直接把“仁”化为自己的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时时处处不违背“仁”。我们要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心口合一,处处不忘为他人着想,做到仁心仁德。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③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④。贤哉,回也!”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②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③堪:忍受。

④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努力,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冉求曰:“非不说①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②画③。”

①说:通“悦”。

②女:通“汝”。

③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足。”

孔子说:“如果真是力量不够,走到半路走不动了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划定了一个界限并没有向前进啊!”

冉求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在作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不能像冉求那样前怕狼后怕虎,什么事情只有先去做了才知道能不能做好,在做事之前不要瞻前顾后、自我设限,更不要为自己找借口。

子曰:“不有祝①之佞,而有宋朝②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①祝(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的重用。

②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貌而惹起祸乱的事情。

译文

孔子说:“假使没有祝那样的口才,而仅有宋国公子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怕不宜避免祸害了。”

孔子感叹当时的人只崇拜口才与外表而不注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状况。我们可不能做那种外表华丽却没有内涵的人,而要做脚踏实地、有真才实学的人。同时,了解一个人也要看内在,不能只看表面。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①质:质地、朴实、自然,无修饰的内容。

②文:文雅,外在的修饰。

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

④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只有“文”和“质”兼备,两者平衡,互相和谐,才是最佳形象,才能算真正有道德的人。外表的美丽和心灵的美丽是不冲突的,风度翩翩又有着良好修养的人怎能不被大家喜爱呢?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①罔:诬罔,指不正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正直、坦率的人是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的,正直符合“仁”的品德。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因为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能说明他们的不正直值得我们效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分辨美丑善恶,做个正直坦率、光明磊落的人。

子曰:“知①之者不如好②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③之者。”

①知:懂得。

②好:爱好。

③乐:以之为乐。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了解”“喜好”“以之为乐”是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们各有程度的区别,对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也有所不同。我们学习知识,就要由了解自觉地上升到喜好,甚至以之为乐,把学习当作自己最大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学得开心、学得扎实,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③而后获④,可谓仁矣。”

①知:通“智”。

②务:致力于。

③难:艰苦困难。

④获:收获。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有智慧。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有智慧的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先抢艰难的事做,而有收获时却退居于别人后面,这可以说是仁了。”

孔子虽然讲究祭祀的礼节,但他认为应当“敬鬼神而远之”。我们要摒弃迷信思想,远离鬼神之说,要相信科学、实事求是,做一个崇尚科学的人。

子曰:“知者乐①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①乐(yào):喜爱,喜好。

译文

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智慧的人达观快乐,有仁德的人健康长寿。”

古代的人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直到现在,爱山、爱水,以山水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许多中国人的最高追求。像水一样勇往直前,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做一个有智慧、有仁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