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主要人物虽然是孔子,但孔子的弟子们也在这里露脸了。本篇主要讲到孔子的学生乃至门人,受孔子教育以后,对于孔门道学的发挥,正是他们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才让孔子的学说成为一门理论。让我们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吧!

子张曰:“士见危致①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②矣。”

①致:献出。

②已:停止。

译文

子张说:“作为一个士人,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的时候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要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能想到自己应该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的行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可以得到利益时,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有没有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学习这种自我奉献的精神。

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

①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②泥:妨碍,阻滞难行。

译文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由于怕妨碍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会从事这种工作。”

君子之所以不会从事那些看起来比较低微的工作,并不是看不起它们,而是怕妨碍自己去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君子的使命重大,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了。但这种思想在分工非常细致的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如果人们都不去做低微、枯燥的工作,那么其他事情还能进行得下去吗?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既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也应该重视低微的工作,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复习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作好学了。”

学习是要靠积累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日积月累,才能融会贯通。凡事贵在坚持,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善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①其民;未信,则以为厉②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①劳:驱使、役使。

②厉:虐待。

译文

子夏说:“君子必须让百姓信任之后才能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君子要先得到信任,然后才去进谏,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一个有才能的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想方设法得到他人的信任。不管是上下级、同学、朋友或是广大的民众,只有建立了信任感,行事时才不会束手束脚。但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并不容易,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子夏曰:“大德①不逾②闲③,小德出入可也。”

①大德:指大节。

②逾:越过。

③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人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作风等的小节上有些放松是可以的。”

在原则性问题上我们应该立场鲜明,但是在小节上则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不过,有些小德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而且这些小德都是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体现出来的。比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对老人残疾人不礼让、错了也不道歉、不注重自身卫生等,这些都是小节,可是如果一个人在类似的小节上都做得很差,怎么会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呢?

孟氏使阳肤①为士师,问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②而勿喜。”

①阳肤:曾子的学生。

②矜:怜悯。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

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对于社会的治理来说,法律法规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导民众才是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大众都有很高的修养,现在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人人团结友爱的和谐社会。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①也,人皆仰②之。”

①更:改过自新的意思。

②仰:仰望。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他犯错误的时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过错误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他。”

每个人都要勇于改正自己的过错。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特别是小孩子,他们的理解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深入浅出地通过具体事例来讲清道理和利害关系,引导孩子自觉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