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言的七言诗这种诗体开始于齐梁,到陈代已经流行了,在初、盛唐的时候,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诗体。齐言古体的特点,一个就是不受格律的约束。诗歌格律化以后,有的诗人在写古体的时候,也会重视声韵上的美感,但是没有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规定。第二个就是这种诗体基本上都是四句一转韵,这会使得音乐美的变化比较丰富。古诗里面五言的句子和七言的句子给你完全不同的感受,七言的句子比较委婉曼妙,声调比较柔和。写这种齐言的七言诗的时候,这个特点就很突出。再加上它的韵是不断转换的,基本上是四句一组,这样就有一种非常美妙的声调的美感。而且这种诗体又经常用来写一种比较唯美的主题,写得好的诗歌就会非常动人。

用这种诗体写的诗歌,常常是一种柔和的诗歌,它的情绪的变化,一层跟一层之间,不是一种跳跃性的变化,而是转折性的变化,这个转折的优美是要看诗人的创造力和才华的。

我们读《春江花月夜》的时候,会感到非常惊讶的就是它一层一层的转折,全是连在一起的。整首诗没有一个剪断的地方,用电影方法来表现,就是从头到尾一个长镜头。连接很紧的诗很容易显得死板,对吧?但这首诗却特别空灵。这是因为它的连接非常奇妙,妙到不可思议。

《春江花月夜》:谁是那个被月亮等待的人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1],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2]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3]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我们来读这首《春江花月夜》。

五个要素组成一个唯美的图景

主题就是字面上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就是五个要素组成的一个唯美的图景,但是并不是纯粹地写一个唯美的景色,而是从这里面推导到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宇宙的一种对应。人是一个有限的存在,而自然是一个无限的存在。由此引发出许多人生感想。

这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主题,在中国古诗里面很早就有这一种个体生命的短暂和宇宙空间的无穷的对比。但是这样的一种对比引出来的情绪会不一样,有时候它会导致一种比较沮丧的颓废的心情,或者导致一种及时行乐的倾向。我们在《古诗十九首》里面就可以看到。而《春江花月夜》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它在描写宇宙的宏大和生命的短暂的时候,往另外一个地方推动:正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所以它特别美好。它往那个方向去推动,最后归结到爱情上去。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使这个生命变得更美好,而能够使生命变得更美好的,几乎是唯一的途径,是有美妙的爱情。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首诗是自然、宇宙、人生、爱情这样子的几个层面组合起来,而这几个层面的关系非常密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有时候一个天才诗人,或者说一个诗人以他的天才面貌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真是只有惊讶。这首诗一开始就是很惊人的。他要写“春江花月夜”,那么他现在要把几个要素推动出来,春天、江水、花、月亮,是吧?那么月亮怎么升起呢?月亮可以在各种条件和各种环境下呈现出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破墙的后面/月亮露出了她的寡妇的脸”(这句是我写的),都可以。在这首诗里,诗人是从写春江开始,把它引到海上。因为在辽阔的大海上月亮升起,足够壮观,足够华丽,同时也会让人心胸开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你面对的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而在这个宏大的世界里面,你所体悟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月亮升起以后,月光就投向大地,投在水波之中。所谓“一月生而千江明”,所有的江上都泛动着水波,然后“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潮水连海平”,不是具体地指某条江,有一条江水流向大海,把你的目光引向大海,大海上升起月亮,当月光投射下来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江水都泛动着月光的美。这确实非常空灵,也非常有哲学意味,宏大、唯美。在万象的背后,在一轮月亮映照在千江万水之中的时候,它会引导出一种感受,就是这个世界统一于某种我们所不能够确切理解、确切把握的力量。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到这里,五个要素就已经全部出来了。如果是用镜头去表达《春江花月夜》的话,你会发现《春江花月夜》从头到尾是一个长镜头,中间完全没有停下来。因为它的所有的要素都是连环地转折的。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开始,这个镜头是没有断绝的,这个声音本身就是委婉曼妙的,这个诗歌的流动性也是非常委婉曼妙的。

月光下的生与死与爱

月色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里面,月光下的世界特别美好,而且带有一种神秘性。我们讲《诗经》时讲过《陈风·月出》,一个女孩在月光下缓缓走动的时候,给人带来的一种美妙的感想和一种伤感性。在世界文学里面也能找到很多类似的例子。因为月光的这种朦胧,会带来一种幻想性。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既是当下的和感性的,又是飘逸的和联想的,月光把当下的和感性的、飘逸的联想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这个时候整个世界笼罩在月光之中,然后来写这个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天一色无纤尘”,没有一点儿雾霾。这时镜头聚焦在月亮上,发生了一个主题的转换。我前面说过,这首诗歌是由几层内容组合成一个中心主题的。那么当“春江花月夜”这些唯美的要素都一一呈现出来,并且组合成一个几乎完美的自然图景的时候,它再往下推动到哪里?推动到人和这种世界的关系中去。在这个江边是谁最初看到月亮?江上的月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着人的?当然现在有所谓科学的方法去解释人类的起源、世界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猴子怎么变成人之类。但是这些个解释是不是就是很充分的,也还是一个问题。对古人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一种解释,世界的宏大深邃是人无法真正去把握,真正去理解的,它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有时候我们走到深山里、走到高山上,在半夜里我们对着夜空的时候,那些自然科学知识就足以消解我们对自然的那种神秘的感觉吗?我们还回到这首诗里去。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世界是一个无穷的存在,自然是一个永恒的存在。这里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它是拿一个生命的短暂和无穷的世界做对照,做这种对照的时候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结果就是宏大的宇宙对短暂的生命造成一种压迫感,会使生命显得孤独、焦虑和无望;但是从人和世界的一种亲切的关系上去看的时候,你会产生另外一种感觉,我们和这个世界是非常亲密的。“不知江月待何人”这句话是很亲切的。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谁呢?每一个人都是被这个世界所等待的,从个体的独一无二这个角度来说,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你用你的方法去认识了世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赋予世界以意义,因此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比珍贵的。当我们看到江上的月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想,我正是那个月亮所等待的人。因为我到这里,世界才是这样美好。这是另外一种认识人生的方法。虽然诗歌没有明确这样说,但是从诗歌所描绘的这种意象中,我想是可以引出这样的情绪的,人和世界有一种亲切的关系,并且是因为我们赋予了世界一种美好的意义,它才是如此美好的。

再往下看的话,就从抽象的这种人生的感受,转入具体的人的生活环境。但所谓具体的生活环境,仍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只是一种实在的生活环境。简单来说就像音乐剧一样,音乐剧里面有人物的活动,这个人物的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个人物的活动是没有姓名的,没有身份的,它要表达的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感受,所以不需要一个具体的身份。它只是说世上有这样的人,他们这样的生活。这首诗的美妙全在于这种转折的连贯。连贯中间的转折需要非常的优美、空灵和出人意料,出人意料是非常重要的,你想不到它会这样转。如果说前面的连接我们还觉得很自然的话,这个地方的转折就非常漂亮。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天上不是有月亮吗?有月亮就有云,有云云就会飘,云飘到哪里呢?故事就在那个地方开始。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写诗的方法?有了地点就有人物。“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谁是这个晚上不归的游子?谁是这个晚上相思的思妇?这两个提问就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理念的东西转换到具体的人生中去。这个场景中间没有断掉。“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月光照着思妇的梳妆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在古诗里面月亮是美的,同时月亮常常是触动相思之愁的物象,所以这个时候看到月亮的人就容易产生一种忧愁感。所谓“玉户帘中卷不去”,月光照在帘子上,让人很烦,把帘子卷起来,但是帘子卷起来,月光还在那里。“捣衣砧”跟思妇的身份是相联系的。古代游子在外的时候,连接游子和思妇的中间的一个重要物件,就是寒衣。到了天寒的时候,女人要为她的丈夫制作衣服,古代的衣服是用葛、麻之类材料做的,要通过捣,通过捶打,让它柔软保暖。丝也要捣,去除胶质。捣衣是古代妇女的一个重要的活动。捣衣,也是写思妇的一个常用意象。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望”是一个动作,但是在这里这个“望”其实是“思念”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彼此思念,但是又不能看到。前面从月亮要过渡到人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个非常哲学的东西要转换到人间的具体生活去,诗人怎么转呢?“白云一片去悠悠”,就去了。这个“飘”得太厉害了,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就会很震惊,觉得这个诗只能这样写,但是叫你写你永远写不出来。到这里又来一个:彼此思念,但是没法看到,怎么才能看到呢?“愿逐月华流照君”,让我追随着月光到你的身边,让我化作一片月光,洒落在你的胸膛。什么叫作诗啊!

诗要过渡,写男方那边。怎么过渡呢?“鸿雁长飞光不度”,太漂亮了!什么叫“光不度”?就是不能穿越,整个世界都在光之中。这个景象很漂亮,大雁在夜空中飞,并且始终在月光之中。“鱼龙潜跃水成文”,从大雁的视角,看到下面水域的变化,特别有镜头感。

从“愿逐月华流照君”开始,女子的相思就化成一片月光了,又从月光转化成大雁,大雁在光中飞翔,还有飞翔过程中的风景,“鱼龙潜跃水成文”。飞啊飞啊,飞到哪里了?飞到游子身边去了,然后诗意就落实到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闲潭”是安静的水潭。为什么是“闲潭”呢?潭是特别安静的,这个水是非常安静的,所以“潭”的美就在于它的“静”。那么这个“静”被什么东西打破呢?这个落花飘下来。你如果用镜头去表达的话,那个花不能大片大片地飘落,只能一片一片地飘,轻轻地,轻轻地飘下来,掉在水上好像有一点点声音的那种感觉。这个就是“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回家”,春天过去了一半还没有回家。“江水流春去欲尽”,这个江水流动的时候,时光也在流动,“江水流春”这四个字大概只有汉语是能够这样组合的,用其他语言要形成这么简单的组合很难吧?他说江水不停地流,时光也不停地流,春天就慢慢地流失了,是这样的一个意思。“江潭落月复西斜”,月亮升起以后月亮又要落下去了,这个结构非常完美,对吧?前面是“海上明月共潮生”,从思妇的忧愁,写到游子的哀伤,然后月亮开始要往下落了。月亮落下去的时候你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呢?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斜月沉沉藏海雾”,月亮又要回到海里去了。“碣石潇湘无限路”,“碣石”和“潇湘”在中国古诗里代表着北方和南方。“潇湘”是一个有意蕴的词,这个词联系着舜帝二妃的故事、湘妃竹的故事。所以《红楼梦》里面,林黛玉要住在潇湘馆。“碣石”代表着游子的漂泊之地,就像北漂;“潇湘”代表着思妇的居住之地,“碣石”和“潇湘”相隔着无限的道路。“不知乘月几人归”,不知道这个月下有多少人匆匆地赶回去。为什么趁着月光赶回去?再不赶回去,春天就没有了。因为“江水流春去欲尽”,美妙的青春也是“去欲尽”的,生命也是“去欲尽”的,所以有一个人在这个世上等你,你赶紧回到他身边去。因为世界是如此美好,生命是如此美好,而这个美好是不长久的,就是因为它不长久才美好。

这首诗的主题和结构,就是从春江花月夜到宏大的宇宙和短暂的人生,以及由这种人生的短暂感所引发的一种情感内涵。特别表现在“不知江月待何人”,就是说,在这个宏大的宇宙面前,生命并不产生一种被压迫的焦虑,而是被唤起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这个世界充满着月光;当月亮落下去的时候,这个世界充满着爱情。当我们为人所爱,我们也爱我们所爱的人,在这样的时间里面,我们享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很多解释这首诗的人,往往忽视了这首诗最大的要点,它的连绵和它的转折,以及这种转折的空灵。好像是异想天开的,但是又很简单,它不是一种很奇特的转折,只是出人意料的,但又非常自然。出人意料的自然,诗歌里面大概最难得的就是这种东西。